图文/百家人物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在我国,“杜甫很穷”的观念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世人皆知他是“诗圣”,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弃官西行,定居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他用沉重的笔调写出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诗歌超越了唐诗的内涵,化成一把把利剑,划开封建制度的屏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然而,他的一生却极尽苦寒。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他一生读书写诗,拖着书生的病弱躯体忧国忧民;

也因此成了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他,一个柔弱的躯体当中,却藏着一个兼济天下的灵魂!

杜甫为何一生报国无门呢,很他的性格关系有莫大关联,原因无非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

为何普遍认为杜甫很贫穷呢?例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意思是,你看,杜甫本人的诗句说明,他是很穷的。

有人提出了如下疑问:“杜甫晚年那么凄凉怎么会有豪宅”,“可最后竟然穷到没钱治病……”,“杜甫为什么穷死了?”这些疑问跟上引诗句一样,把时间先后弄反了。

读过杜甫诗集的都知道,这些诗句,乃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所创作。且都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不做,携家带口越过秦岭漂泊西南,在成都时写的。战乱时期,漂泊异乡,亲朋一时接济不上,有困难是很正常的。加之这些诗句,也有夸张成分。

​实际上,成都时期,总体而言,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诗句,可以证明。成都杜甫草堂,笔者去过多次。杜甫故居部分并不大,也不豪奢,但更不是简陋。

至于诗圣死亡的说法,学者们普遍意见一致。据《旧唐书》、《新唐书》本传都说,当时杜甫人在耒阳,遇见洪水灾害,多日没有进食,后来县令以烤肉、白酒款待,杜甫大醉,当晚就死了!郭沫若则认为杜甫不是“饫死”,而是中毒,因为吃的是腐肉。也有人认为杜甫是撑死的,对此您又如何看待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