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Quartz 17日發佈了一篇署名爲Zara Zhang的文章,告誡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使用微信聊天時,不要隨便發語音,除非你是聊天對象的領導。

文章稱,在中國職場,很多人會使用微信進行工作上的溝通交流,而非郵件。

而像下圖這樣的聊天情況,則很可能會激怒信息接收方。

爲什麼呢?文章列舉了幾個理由。

首先,並非所有場合都適合聽語音,這會讓接收信息方覺得很麻煩。

假如你收到微信語音的時候正在一個嘈雜的地方,就需要把手機貼近耳邊或者找個安靜的地方聽;如果你在圖書館,就需要插上耳機;如果你在開會,就要等到會議結束……

其次,用語音發送的信息無法進行搜索,如果哪天想起來要查找某條聊天記錄,根本找不到。

而且,儘管微信有將語音轉換成文字的功能,但只針對普通話。不要說英文了,就算是中國的方言甚至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都無法識別。

此外,微信的語音沒有暫停功能,如果你錯過了某個重要的單詞,就要重頭開始聽。

最後,如果沒有WiFi,語音比文字會消耗更多流量。

文章總結說, 在聊天時發語音,本質上就是方便自己,麻煩別人。你給一個人發語音,其實就相當於告訴他:“我比你更忙,更重要。”

所以,語音幾乎都是在不對稱的關係中使用的,比如領導對下屬傳達指令。

文章提醒外國人,在職場中使用微信時,除非你是聊天對象的上級,否則慎發語音。即使你想說的話再長,也得耐心地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

而且,最好一條消息就把話說完,不要分成好幾條短消息發送,這既減少了信息接收方的手機震動次數,也節省他們的手機電量。

如果出於特殊原因必須要發語音,比如消息比較緊急而你又正在開車,或者手指受傷無法打字等等,那麼就一定要先向對方道歉並告訴他你別無選擇。

不得不說,這篇文章所羅列的觀點基本都說到了點子上。

隨着微信的普及,當下中國的社交禮儀已經多了一條:儘量別發2段以上60秒的語音。這不僅僅是針對職場,日常社交也一樣適用。

許多中國網友都表示無法忍受語音信息,尤其是一言不合就發60秒的。

原因和文章裏說的差不多:

很多場合不適合聽語音,很麻煩;

聽到一半一不小心點錯了,還得重新開始聽;

雖說有轉換文字的功能,但如果對方普通話不標準就只能靠猜;

同樣的信息量,文字可以在幾秒內看完,語音卻一定要從頭到尾聽60秒纔行,太浪費時間;

再遇上一個表述能力差的,說話帶各種語氣詞的,簡直分分鐘暴走。

最後,在一條60秒和6條10秒的之間,網友含淚選擇前者……

說到底,語音信息不僅僅是地位的象徵,還是關係親疏的體現。

許多網友表示,即使領導發來100條60秒語音,自己也只能一邊腹誹一邊聽完;

而關係近的朋友和家人發來的語音,自己不僅會認真聽,還覺得聲音能傳遞出文字表達不出的東西……

所以,其實人和人交往貌似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交流之前先掂量一下彼此之間關係的親疏就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