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外漢”到“兵記者”,他是這樣成長的

瘦小的身材,爽朗的笑聲,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很難讓人把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人與溫文爾雅的記者聯繫在一起。

2008年10月8日,侯崇慧正在對新配發的通信裝備調試。

他,從當初連“5W”都不知道的新聞“門外漢”,到如今擔任兼職新聞報道員,僅5年半的時間,就在軍內外媒體發表作品1000餘篇;他,入伍前從未摸過相機,到如今在報刊雜誌刊登各類攝影作品300餘幅,且多幅獲獎。官兵們稱他爲“戰士攝影師”。

2010年10月24日,侯崇慧在網絡維護檢修。

他就是武警甘肅總隊酒泉支隊兼職新聞報道員、四級警士長侯崇慧。

2011年3月22日,侯崇慧(右一)和戰友正在野外通信訓練。

2005年12月入伍後,這位喜歡攝影的小夥子認真鑽研攝影技術,用鏡頭捕捉精彩時刻,記錄動人瞬間。拍兵事、抒兵情......

2016年12月17日,侯崇慧在擔負“魔鬼周”極限訓練拍攝期間現地找水簡單充飢。

他拍攝的作品陸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畫報》《人民武警報》、新華網、國防部網、中國軍網、武警網等中央和省級報紙雜誌和網絡媒體刊載,作品《山地奇兵》獲解放軍畫報第二屆“聚焦訓練場”攝影大賽第一名;《一種躺着的奉獻》獲央廣軍事首屆攝影大賽第三名;《協力》獲解放軍生活雜誌連隊攝影大賽第二名;《山地奇兵》入選2017年“強軍路上新風采”全軍攝影展,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

2017年3月20日,侯崇慧在擔負“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利用途中機動時間整理照片。

如今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視覺中國、人民圖片、光明圖片等媒體簽約攝影師。

2016年10月14日,侯崇慧在“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隨隊拍攝。

2006年8月,侯崇慧參加總部三級網維護培訓後,一直擔負支隊話務員。在擔負好總機值班和網絡維護的同時,閒時總能看到他在總機房電腦上欣賞別人拍的照片、研究相機的操作使用和認真地閱讀新聞寫作相關書籍。讀得多了,就琢磨着寫點文章。憑藉着自己在《酒泉日報》上發表的幾篇圖文稿,侯崇慧逐漸有了點名氣。2011年,他又受領了一項新任務:在擔任通信班長的同時又兼職支隊新聞報道員。

2017年12月11日,侯崇慧在擔負“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撰寫稿件。

2016年12月20日,侯崇慧在擔負“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寫稿。

一開始,每次精心撰寫的稿件不是“泥牛入海”就是“完璧歸趙”,被不少戰友調侃“我們的侯大編輯,怎麼光見投稿,不見發稿啊。”憑藉一身牛脾氣,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報名參加了地方新聞函授學習,除了認真學習新聞寫作專業知識,他還逐漸養成了摘抄的習慣,每每遇到經典的報道、句子、觀點,他都一絲不苟地抄到筆記本上。

2018年6月19日,侯崇慧在擔負“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寫稿。

2016年春節,侯崇慧休假回家,歸隊時,看見老父親雙鬢的白髮和母親在村口在向自己揮動手臂,內心壓抑的情感瞬間迸發。一篇小短文在《戰友,歸隊前,別忘了陪父母拍一張“全家福”》被《中國軍網》頭條刊發,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競相留言,各大媒體紛紛轉載,並獲得中國軍網當季優質稿件。一篇篇接地氣、入人心的報道讓他的新聞路越走越遠。

2018年3月20日,侯崇慧在風沙中拍攝。

雖然獲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侯崇慧沒有驕傲,也沒有懈怠。他知道,作爲一名新聞人,自己的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爲部隊、爲社會傳遞正能量。

2018年3月26日,“魔鬼周”七天六夜,睡眠不到14小時的他,面容不忍直視。

如今,侯崇慧已經借調到了總隊新聞文化工作站。每當夜深人靜時,走過新聞文化站辦公室窗外,總能看到還在電腦前琢磨稿件的侯崇慧。一些戰友好心提醒,稿子差不多就行了,還有新聞幹事和報社編輯把着關呢。他卻說道,稿子寫得再多,沒質量也白搭。

2018年3月20日,侯崇慧利用山體拍攝。

說一千道一萬,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位“兵記者”的超燃作品吧!

他的光影故事

《萬家團圓》

《大漠奔襲》

《拼搏》

《協力》

《血水和汗水滲透在一起》

《血性》

《再見,老兵,再見戰友!》

《分享榮譽》

《野炊》

《笑》

《山地奇兵》入選2017年“強軍路上新風采”全軍攝影展,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

看完這些火熱的練兵場景,有沒有被戈壁衛士的血性情懷所感染,沒錯!他們就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他們的強軍故事你知道多少?請聽“兵記者”給你講身邊的故事。

他的強軍故事

暫且先給大夥展示這麼多,講完強軍故事,你是否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鼓動,有句歌詞說的好:“生命裏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感到珍貴!”既是一兵,又記錄官兵;既要軍政素質過硬,又要做歷史的記錄者。這是賦予軍事新聞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今天是記者節,請看大家是如何評價這位“兵記者”:

我眼中的他

侯崇慧的作品有新聞性和思想性,主題突出,能通過抓取現場瞬間的圖片和身邊的強軍故事反映出武警官兵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有很強的社會效應。作爲一名軍事新聞人,只有時刻在現場,才能留下記錄歷史和時代的優秀作品,希望他一直在軍事新聞道路上出精品,爲強國強軍夢助力!

別慶林——《人民武警報》主編

他是同行裏的“神話”,每有大項活動和重大演習必有他的身影;他是戰友們的好兄弟,並肩前行執鏡爲“槍”,穿越硝煙定格光影展現軍警俠骨柔情;他也是衆多媒體的“寵兒”,因爲他對軍事宣傳的熱愛和執着讓我們相信,侯兒的作品從來不會讓公衆失望。他的作品裏對血性的刻畫是棱角分明,對人物的描寫細膩溫情,在我印象中,侯崇慧是戈壁灘上的光影“清泉”,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從他的作品裏讀出了一份情懷,致敬!

張力洋——中國軍視網編輯

兵心逐夢在路上。和侯班長相識已經一年多了,他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學習。第一,班長人很勤奮,早起晚睡,我們多次的交流也是在深夜;第二,班長人很謙虛,作爲一隻腳剛邁進新聞沒多久的我,經常受到班長的鼓勵和表揚;第三,班長人很刻苦,他從一個“新聞小白”到“攝影大咖”,這中間的努力,可想而知。一片兵心,與星爲伴,在自己的崗位寫出了屬於他的“新時代”,願班長一直在路上。

李政——第71集團軍某旅新聞幹事

在平時的聊天交往中發現,他一有空就撲身在報紙和雜誌的海洋中,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研究“稿子到底是怎麼寫”和研究“照片到底怎麼拍攝上”。記得在一次聊天中他這樣說:“能把咱人民子弟兵的光輝形象用自己的筆和鏡頭展示出來,這種感覺真好。”“相機就是‘時光機’,鏡頭流失就是時光虛擲,戰士‘無聞’就是歷史空缺。”這便是我對侯哥評價。

牛小龍——武警警官學院學員

多次讀他的圖文作品,選材獨特,結構設計佳,有細節、有溫度、有高度,語言幹練,他的作品一次次將我帶入戈壁大漠的火熱軍旅,相信猴子哥哥也引領着像我一樣的無數讀者擁有了這份情懷。向侯崇慧這位我在工作中結識的軍人,致敬!  

韓羽——北京機電研究院技術員、愛軍姑娘

侯崇慧的作品,把筆鋒和鏡頭對準練兵場。用對戰友的真情記錄下了一個個人感人的故事,和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從新兵入營到現在他時刻牽掛着新兵訓練營的戰士。一有時間就會去新兵訓練營,時刻用手中鏡頭記錄着新戰士的成長過程,經常在新兵家長微信羣裏告訴我們,新戰士們都很好,讓我們放心,他的每一句話都是暖暖的,都是那麼的貼心。他的作品更是鮮活生動真實感人。讓我時刻感受到了他付出的血汗和艱辛,他是多麼的不容易啊,讓我爲他點贊,新聞工作者侯崇慧。

張麗——內蒙古籍新戰士武振冬母親

看了大家的評論,想必你更期待主人公現身吧?且看主人公的自我感言:

他的感悟

大家看見的是刊發出來的新聞,看不見的是更多沒有發表出來的稿件。他們投出數篇稿件,可能只能刊發出一兩篇,其他的都石沉大海,音信渺茫;也有可能辛苦了數天,加班熬夜撰寫稿件,編輯的一句“時效性已過”,將辛苦的付出全部歸零;還有可能,數天刊發不出一篇新聞稿,面對領導們的反問,身邊戰友的側目,甚至連自己都在懷疑自己……對於新聞報道員們來說,這都是家常便飯了,因爲他們通常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能夠正確面對工作中的溝溝坎坎。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不知多少個日夜,不管休息日還是節假日,一年到頭總是加班。他們每天把自己的能量和精力用到這份工作中。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站在新的起點,把組織給的任務銘記心底,是責任更是使命,把領導和戰友的關懷化作動力,不忘初心,擼起袖子加油幹,用不懈的努力和鋼鐵般的意志,繼續書寫着新聞報道員們的絢麗人生。

軍旅13載,5年風雨同舟,在新聞報道的路上,我還是蹣跚學步者,需要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加強……

全國第19個記者節,向千千萬萬的新聞工作者致敬!

文 | 王兵強

更多精彩請關注

中國武警網https://wj.81.cn

可能還喜歡

“野戰文化輕騎兵”說兵情、話兵事、唱兵歌

軍營尖兵“開講啦”!

新兵加油 | 家人也許不善表達 但這個視頻卻讓每個人動容......

本期監製:代   烽

▎責任編輯:吳   敏   

編      輯:丁寶順

▎校      對:王龍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