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喫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喫虧,一定要分辨個明明白白,戰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閒氣,而所想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樣,在他的心裏一直都很不順。而在老子看來,一個人應該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也就知道了何謂醜惡。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也就知道何謂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併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彼此應合,前與後連接相隨。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爲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爲其創始,有所施爲,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一個物體的一體兩面。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歡女人,女人是個好東西,追啊追的,這就叫“皆知美之爲美”。如你所說,你老公爲整天揹着你偷偷摸摸的上黃色網站,電腦染病毒還不算,把自己身體都給掏空了,這就叫“斯惡矣”。

直白來說,就叫裹着毒藥的蜜糖,你看着是好的東西,那不一定是好東西,苦果在後面呢。所以聖人守中庸之道,好的東西咱不貪,壞的事情我也不做,這都是聰明人,明哲保身。確切的說,這是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不是世間的“小聰明”,世間“小聰明”那叫算計,什麼都爲了一個“我”字,我想擁有這個,我想得到那個,坑蒙拐騙,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這種“聰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算來算去算自己”那種。

“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跟上面的是一樣的道理,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兩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行善不能總掛在心裏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麼多麼的偉大,這樣的善是虛僞的也是無有功德的,一切隨緣。

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仔細看了上面所說就應當明白,凡事都有兩面,就像上面的話一樣,“有無相生” 就是說有和無是並存的,沒有有就沒有無,相生相剋,“難易相成”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難那裏來的簡單,要是沒有簡單何以體現難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上面所講的“有無相生”有指具體實物,無指抽象虛擬的。比如說您現在想買輛車,您先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抽象虛擬的,是無。由於你有了這個想法,您支付了款項,終於買了輛車,這就是有。車使您,享受快感,開心,這些是由您心裏所想所以是無,這也就是有生無,這就是老子所講的“有無相生”。

這是老子的方法論和自然主義的功德篇。老子的這一篇文章,旨在說明事物是互相對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時也說明了爲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義思想。

老子在這裏主要闡述自然與人事的相對論,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關係中產生,它們相生相成,彼此互補。相反的關係是經常變動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價值判斷也在不斷地變動。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辯證法,說明世間一切現象,都在對立中相調和。

比如,人生的處境就是如此。有時候我們處在順境中,一順百順;有時候我們處在逆境中,看不到未來的方向;甚至一會心情很好,一會兒又莫名其妙地煩躁起來。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怎麼樣讓自己的處境和心情有一個連續性?

在困境裏,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奮進;而當步入佳境、事業順利、百事亨通時,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於,面對前者大多數人能兢兢業業,小心翼翼;對待後者,往往放鬆警惕,造成失誤、導致失敗。因此,順不足喜,逆不足憂是聰明人常抱有的心態。根據老子的辯證法,要避免自己的處境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就必須在順與逆這對矛盾關係的處理上實現“順不足喜,逆不足憂”。

《菜根譚》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針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這段文字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邊接觸到的全是猶如醫治自身不足的良藥,在不知不覺中會使你磨練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順境中,這就等於在你的面前擺滿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槍,在不知不覺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蝕而走向失敗的路途。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順逆應該有辨證的觀點。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爲、能自省的人來說,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鍊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機會,就可以由逆向順,振翅高飛。居順當然是好事,但對於一個沒有良好的品質和遠大追求的人來說,優裕環境中往往容易墜落腐敗,這和在清苦環境中的容易發奮上進道理一樣。一個人生活一優裕,就容易遊手好閒不肯奮鬥;相反,如果處在艱苦的環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老子告誡我們,當你遇到挫折時,切勿浪費時間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損失;相反的,你應該算算看你從挫折當中,可以得到多少收穫和資產,你將會發現你所得到的,會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踮起腳尖兒,又是另一條生命,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還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講人的一生之中,名譽、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爲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子爲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爲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

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喫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喫虧,一定要分辨個明明白白,戰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閒氣,而所想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樣,在他的心裏一直都很不順。

而在老子看來,一個人應該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

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於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於色。這是因爲他心裏平靜,認爲順與逆和他沒有關係了。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這樣,在子文的人生中就全是順境,沒有逆境可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