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菜根譚》

敬器因爲裝滿了水才傾覆,撲滿由於腹中空無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寧願處於無爭無爲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爭有奪的場所,日常生活寧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過分完滿。

曾經有一個人總是懷才不遇,使他感到自己落魄不得志,於是他心裏十分苦惱,總是憂心忡忡,鬱鬱寡歡。

後來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智者,他把自己的狀況和處境向智者敘述了一番,智者什麼話沒有說,智者沉思良久,然後他默默地舀起一瓢水,智者問那個人:這水是什麼形狀?

那個人搖搖頭,他說:沒有看到水有什麼形狀,水怎麼可能有形狀呢?

智者仍然什麼也不說,他只是把水倒入了杯子。

那個人似乎恍然大悟,他說:哦,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智者仍然不說話,他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了花瓶裏。

那個人似乎有了感悟,他說:我知道水的形狀像花瓶。

智者只是搖了搖頭,然後他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盤裏,清澈的水很快沉入了沙土裏,然後就不見了。

這個人看到這裏,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他見到智者仍然沒有說話,他也沉默了也在思索着。

過了一會兒,智者彎腰抓起一把沙土,感嘆地說:你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難道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聽了智者的話,那個人思索了半天,似乎領悟到了什麼含義,他說:您是不是在告訴我,社會處處好像一個規則的容器,所以我們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的,同時,人也如同水一樣,有時也會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失,就像這是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並且一切都無法改變,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逾越的。

那個人收完了以後,他希望能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這樣的。智者點點頭說,然後他又說:其實,又不是這樣。

說穿了以後,智者走出了門,那個人不知道智者又想做什麼,他們在屋檐下,智者伏下了身子,他把手放在青石板的臺階上,並在那上面摸了一會兒,然後他就停住了。

那個人看到了以後,他也把自己的手放在了那個青石板上,這時他才感到青石板上有一個凹處,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青石板上這個凹處,究竟有什麼玄妙,他想了半天仍然感到不可思議。

智者笑了笑說:一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從房檐上落下來,天長日久,就留下了這個凹處……

那個人終於想通了這個道理,他說:上帝,我明白了,如果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是也同這個小小的水滴一樣,改變着這個如此堅硬的青石板,也會破壞容器,您說的不是這個道理嗎?

智者點了點頭說:對了,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人生的道理何嘗不是這樣呢?雖然人們追求的理念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但是人生的命運就如同水中的容器一樣,也如同小小的雨滴那樣,人生的命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是人們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如何,又如何看待……如果一味地追求,心中總是充滿了妄念,無休無止地追求,即使有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或者是有了名利和地位,也無法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使自己失去了本性,就像容器裏的水裝得太多就會溢出來,所以說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如果過於追求完美無缺,那麼必然就是另一種極端。

“謙虛受益,滿盈招損”,這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過於追求完美就違背了規則,那樣必然會使自己陷入另一種境地。所以說只有在不違揹人生規則的條件下,如何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理解和正確對待人生的價值取向,同時一個人的道德觀念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失去了這樣的人生原則,必然會使自己“滿盈招損”,只有直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追求什麼完美的人生,這樣才能夠使自己“謙虛受益”,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完美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