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波/畫

沈月明/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張江科學城考察時,華虹集團董事長張素心向總書記展示了12英寸硅晶圓先進生產線建設項目的藍圖,並拿起國內首塊CPU產品給總書記看。總書記非常高興,接到手中仔細察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非常關心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體現了他對實體經濟一貫的關注和重視。

7日下午總書記聽取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彙報後,對上海提了五個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二點特別強調要把高質量發展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就在上月,習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專程去看了格力電器和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他指出,“從大國到強國,實體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表達他對實體經濟的高度重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山東代表譚旭光向習總書記介紹了十年來濰柴動力專攻主業所取得的成績。習近平指出,交叉混業應該相得益彰地推動主業,中國經濟要避免脫實向虛,要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

如果再往前看,習近平在上海工作時,已經表現出對實體經濟的高度關注。

“以服務經濟爲主”,是不是意味着上海不需要發展製造業了,一些發達國家大都市的模式能否照搬到上海?10多年前學術界存在這樣的爭論。在2007年的一次上海產業發展專題調研會上,習近平指出,上海除了600平方公里的純城區,還有包括郊區的6000平方公里大空間,如果人爲地不去發展二產,將錯失良機,也不利於城市經濟風險化解機制的建立。

時任市委副祕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回憶說,這實際上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突破,指出了中國大都市發展與歐美不同的路徑,今天上海強調不能放棄製造業、避免“脫實向虛”,而十年前習近平在上海就已經注意並強調這一點。

在上海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習近平對上海的製造業傾注了熱情和心血。當時,從張江高科的上海光源,到寶山大場的ARJ21,一批國家級的科技創新項目在上海緊張建設。習近平對這些項目高度關注,要求上海聚焦國家戰略,爲建設創新型國家擔起應有的重任。他在項目建設最關鍵時前去鼓舞和激勵項目團隊。

無論是上海光源等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大飛機項目,都爲今日上海加快建設經濟中心、科創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戰回憶,在討論上海三二一產業發展關係時,習近平不僅提出要“共同發展”,而且特意要求加上“融合發展”四個字,當時一些同志對此並沒有深刻的理解。“今天回過頭去看,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爲重要趨勢,當年這樣的判斷和要求,是非常超前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的五點要求中,特別提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與他當年在上海時的工作思路一脈相承。

十年來,上海製造業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傳統制造業,向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轉移,但無論何時,製造業均在上海的經濟版圖中佔據重要而顯著的地位。在今年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市委書記李強提出,“上海製造”是上海這座城市傳承的重要基因,更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堅實支撐。上海要大力推進智能製造,在高端產業領域,努力爲國家解決“有與沒有”的問題,圍繞大飛機、高端船舶、信息、醫療等產業,主攻國家急需,研發製造代表未來競爭力的產品。

筆者曾經到寶武集團和臨港高端製造業基地參觀,現代化工業帶給人的視覺震撼非常強烈。在寶山寶鋼的龐大生產車間裏,幾十米長火紅的鋼板在流水線上隆隆向前,經過一道道水與火的淬鍊,在流水線的盡頭被自動捲成僅幾毫米厚的熱軋卷,一共就幾分鐘的時間。在臨港中船三井柴油機生產廠,像房子一般大的柴油機赫然眼前,可以驅動數十萬噸的油輪,複雜的製造工藝令人歎爲觀止。

而這樣的工業體系和製造技術,是一個大國必備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立國之基。在現代經濟格局中,貿易、金融當然也極爲重要,但壯大實體經濟,不僅是提振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之需,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所在。

上海當前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其中把高質量發展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是習總書記對上海一以貫之的要求,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