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知識”大行其道,有人說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在書裏找到答案。我覺得這是扯淡,事實上,現在阿貓阿狗都能出書,但你能說這些自費數萬、十幾萬出的書有多少價值嗎?

知識跟知識不一樣,孩子時候可以“灌輸”知識,但成年人不行,實際上,很多人看了太多書,背下了太多“知識”,但都成爲了現代孔乙己。話說,“茴”字有幾種寫法,啊?

古人對這種人有個形象的說法——兩腳書櫥。

學習是好事,但我們也要知道,學不在多而在“化”,你要能化爲己用纔行。特別是創業者,不要有太多方法論,有時候躬身入局不如蠻力破局,三十年前那些創業英雄們又何嘗讀過多少書,懂得多少方法論?

1

“爲什麼只是一部分方法論就行,而不是越多越好呢?太多的方法論會相互抵消,反而降低效率。所以說書讀得越多越蠢,如果不活學活用的話,多讀書不一定是好事。”

任正非就曾指出,“書讀得越多越蠢”有一定道理。有些事,再怎麼紙上談兵終究是空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企業家要看破紅塵纔能有突破,但他光去讀書就能看破嗎?任正非自己說中年之前,蹉跎了許多歲月,碰到頭破血流,“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讀書也會上癮的,很多人在知道一些“知識”後都會產生獲得感,這往往就會形成幻覺和妄念,自以爲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有些老闆上了MBA之後爲什麼公司卻不行了,就是失去了對公司的真實覺察。

2

其實,從某種層面上講,世界上書就那麼幾本,很多都是抄來抄去。汗牛充棟的圖書館裏真正有價值的就那麼幾本,就像不管宇宙還是人生,在最高的地方只有那麼幾個道理。儒釋道三家,其理一也。

所以任正非曾忠告創業者,“小企業不要去講太多方法論,如果小企業採用大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論,專家講得雲裏霧裏,你搞不懂。你就是真心誠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賣出去的。只要真心誠意去對客戶,改進質量,一定會有機會。不要把管理搞得太複雜。”

重劍無鋒,大道至簡,真心誠意遠比花裏胡哨的方法重要。

任正非說,“公司發展的微觀商業模式就是一部分有效和諧的方法論,完成企業管理諸元素從端到端、高質、快捷、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爲而治,追求方法、技巧和控制,其實是很膚淺的層次。

3

做企業,不但要想着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要考慮以後的發展。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就被動了,永遠不入流。

爲此,創業者要有定力,有大局觀和未來觀。知識要化爲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知識不會自動提高你的認知水平,你需要經過思考、實踐和總結才能形成智慧的流動。

知識和數據一樣是無窮無盡的,有時候懂得尋找、使用有用的知識比“喫”掉更多的知識更厲害。我們不需要全知全能,我們學習的目的是覺醒和領悟,所謂見天地、見自己、見衆生,真正的大智慧可不會通過多讀書就行。

管理就是人性,人性變化多端,你怎麼能通過讀書就明白人性是什麼樣呢?

4

真傳一句話,我經常說做企業一定要跟有結果的人學習,在企業界,真正的泰山北斗就是任正非。他的思想和方法論,華爲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讓人受益無窮。

小企業如何由弱變強,企業的發展策略如何制定,怎樣面對市場競爭,管理的心法和方法,組織建設,文化價值觀的培育,員工培訓,制度和執行,激勵和鞭策,流程和領導力……等等企業運轉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在任正非的文件和講話中找到答案。

還是要跟高手學習,就算現在用不到,也提高了自己的見識。在任正非這裏沒有空談,他輸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都是經過時間和事實檢驗的。入寶山空手而歸,智者所不爲也。

以上一點感觸,與同道共勉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