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孩子的阅读清单上,最不该缺少这“4种书” | 世界读书日

看点 对想要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家长而言,他们面临着书籍泛滥,品类过多的择书困境如何为孩子挑一本好书,已然成为头等大事。在下文中,作者从四个方面,即:兴趣、年龄、领域与成长,对孩子需要阅读的书籍进行归类,帮助家长优质择书。

文丨郑钢 编丨Travis

当下,人们对于全民阅读愈发重视,对阅读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日渐达成共识,但是从认识到行动,从行动到成效却还有漫长的路程。

现在市场上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琳琅满目,在家长的阅读焦虑清单上,通常是为孩子选书开始的,如何选书?选择怎么的书?怎么做才会让孩子选书?

正如著名作家 曹文轩所说: 今天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图书丰富到泛滥的时代,但是并不是一个阅读质量提高的时代。

对于那些没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经验,或苦苦挣扎的孩子来说,选择阅读合适的书更具挑战性。

“津津有味”的书

津津有味的书,是 指让孩子感兴趣,甘之如饴的书。

在孩子眼里,阅读也常常是无目的和意义的,对于他们来说, 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是他们读书的首先选择。

他们阅读一本书的话,并不认为“他在阅读!”,也不存在着太多的目的,他们只是认为“哦,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里面的人物,我很对里面的知识很感兴趣。”

即使对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是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除非是为了研究和学习。

不追求任何教化目的,完全摆脱功利性、符合他们口味的书籍最受孩子欢迎。家长在书籍的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所以家长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作为价值判断,尽量选择能让你的孩子感兴趣和兴奋地阅读,找到一本适合他们一个兴趣爱好的书。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某种爱好、动物或者运动,找一些相关的小说或非小说类的书来吸引他们;

如果他们对电视上的某个人物着迷,可以找找关于这个人物的书籍和杂志。当然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推荐一些人物传记;

如果孩子对某个电视或电影感兴趣,那就去找一本原著读读,很多电视或电影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

如果你的孩子擅长逻辑、推理、分析,喜欢实验和解谜,在他们较小的时候,可能会喜欢一些探索和发现类的图书。

好的阅读指导,与所有家庭教育一样,是为孩子成长铺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这样孩子才会深入、持久阅读。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也不是很严肃的事,更不会领会那些宏大的和神圣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只是孩子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兴趣点而已,只是顺应内心隐藏的愉悦的感觉而已。

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产生自己与世界产生链接的交汇之处。书读的一多,与世界的链接就会更牢固和多维,内心世界也会越丰富。

孩子对一本书是否感兴趣,考虑主题或内容的因素外,还可以阅读 “标志物”来判读是否感兴趣,家长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引导孩子判断是否喜欢这本书:

  • 简介: 简介上的描述吸引你吗?
  • 情绪: 你是什么样的情绪?你想找点能让你笑的,恐惧的东西吗?
  • 系列: 这本书是系列的一部分吗?如果是的话,你读过其他的书吗?你喜欢吗?
  • 封面: 封面上有很多线索可以帮助你选择一本书。
  • 长度: 这本书的长度适合你吗?
  • 作者: 你以前读过作者写的东西吗?你喜欢吗?
  • 图片: 书中或封面上有图片吗?他们有吸引了吗?
  • 目录: 目录上说了什么?有感兴趣的地方吗?

“恰到好处”的书

要让孩子持续深入阅读一本书,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个黄金定律: 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

如果不符合年龄特点或者太难的话,阅读起来会索然无味,味如嚼蜡。

你如果让十几岁的孩子阅读《时间简史》的话,孩子只会翻翻封面和目录,丢到一边去。

我们可以把童书阅读分成三个比较粗略的年龄段:

第一个阶段,是0-6岁的学前阶段,以绘本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7-12岁,以绘本、桥梁书作为过渡,以文字书为主。

超过12岁的孩子,则会在心理上产生渴望被当成大人的愿望,排斥“童书”的概念,倾向于阅读篇幅较长,更具思想性和专业性的书籍。

我们要帮助孩子跨越阅读界限和心理年龄,支持他们从图画书到初级章节书籍和系列,再到小说和体裁的转变。

这是一个最简单、基本的选书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更多地是类型标准,而不是水平标准。 要从水平标准选书的话 ,那就需要依赖分级阅读和系统。

分级阅读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国外的英语阅读。 其真正的内涵在于根据读者阅读能力,为之提供合适和相匹配的读物和指导。这样,孩子就能循序渐进,沿着分级阅读的阶梯,成长为独立的阅读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文分级阅读分级可谓是困难重重,国内目前尚未出台权威的阅读分级标准,但是 《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 等研究成果还是能够给缺乏选书经验的家长提供些许视角和启发。

家长可以采取 “抓大放小”的办法,在根据分级粗略分类之后,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书籍目录,让他们在大致的范围内选择。这样既考虑到了孩子的水平,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保证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将兴趣和水平两个因素能够结合起来。

在具体到一本书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判断和选择。如果一本书没有生词,或者是无字书,孩子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一点障碍,这本书是“容易的书”。

如果孩子在阅读一本书时能够理解意思,使用阅读策略或者方法琢磨出生词的意思,能够明白绝大多数的单词,能够在电脑里想象书的内容,能够喜欢这本书,那么这本书是 “一本合适的书”

如果孩子在阅读一本书时,有很多从未见过或者不会发音的词汇,也不理解意思;孩子要花很长时间去阅读文字;在阅读了几页了,不懂发生了什么,那这样的书籍是 “有挑战的书”,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阅读和判断属于何种书籍,从而选择“合适的书”,并且“踮脚”阅读一些“有挑战的书”。

还有种判断的方法是 “拳头法”。一旦你发现一本你认为有趣的书,你可能会想检查一下它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一本太难的书可能会让他们望而生畏,可能会让他们推迟阅读。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随机选择一页,让你的孩子在一只手张开的情况下开始阅读。如果他们发现一个他们看不懂或不懂的单词,他们就放下一根手指。如果在这一页的末尾,他们有一只拳头,那可能太难了;同样,如果他们没有与任何一个词斗争,那也可能太容易了。

“五花八门”的书

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饮食很重要,不仅要吃鱼肉、还要吃蔬菜、粗粮,这样,才会有营养均衡,保障身体成长的需要。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接触和阅读各种书籍,才能保证孩子思想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

相比如今文学类图书的繁荣,真正优秀的原创类科普和人文类的图书不多,这是一个如今阅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家庭书架和孩子阅读清单上,文学类的书籍也是远远多于非文学类的书籍,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文学类阅读时,驾轻就熟,但是一旦讨论和涉及到非文学类的书籍,就会捉襟见肘,无法深入交流。

无论是成年人阅读,还是童年阅读,我们应该倡导 “沙拉色”的阅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每一种类型的书籍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书籍,能够让人洞悉人性,重塑世界;

历史书籍,能够让人还原场景,借古通今;

而科普书籍,能够让人接触自然,通晓规律。

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孩子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和动物小说,那些儿童文学都是比较温馨的,精神内核通常感动人的,具有真善美的力量,如友谊、善良、爱等,而动物小说,常常是充满幻想和儿童天性的,也就是说孩子常常会在动物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到了七八岁时,孩子就要学着把不同类型的书结合,逐渐扩大阅读的视野和种类,如人物故事、科普读物,经典读物、历史读物、哲学书籍、甚至商业科技趋势书籍,不断地探索丰富的文本世界,从而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如果文本单一或者肤浅的话,远远不能满足孩子心智发展的需求。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地阅读各类书籍,广泛涉猎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喜欢博览群书的孩子,视野和见识通常会超过了家长和老师们的想象。而且他们会主动地垫着脚尖去读一些大视野的书。

未来的社会,要求孩子们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还要求他们具有跨界的能力,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一定是来源于年少时代广博的阅读,丰富的兴趣培养。在演讲的舞台上,最能吸粉,赢得喝彩的人,通常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这样的人不仅阅读量大,而且常常是阅读面极广。

在美国的学生阅读清单上,有个约定俗成的 “黄金分割比例”,对不同的学段有着相应的规定: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书籍的比例是7:3

到了初中,这个比例变成了5:5

而到了高中,这个比例完全倒过来了,成为了3:7

在他们的清单上,非文学类书籍一直是“座上宾”,只是越到高年级,非文学类的书籍比例越高。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在阅读大部大部的非文学类书籍,那他一定意识到阅读很重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真正喜欢上阅读,将阅读作为工具,探索书本的知识,这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

有不少的孩子喜欢阅读,但是很“挑食”,只是喜欢某一类书籍。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作品结合起来,追随阅读的魅力。

如果孩子喜欢飞机,那么不要仅仅把选择放在“飞机类的故事书”上。你还可以考虑选飞机制造和设计的书,关于飞机场的书、飞机参与战争的书,或者关于飞机空难的书的等等。

家长还可以经常提醒孩子,你觉得这本书很棒,是否找些同类的书籍阅读或者比较。

如孩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能不能找些野外生存的书籍,了解野外生存的技巧,比较鲁滨逊的野外生存技巧,这是一种文学类与非文学类书籍的比较和迁移阅读;还能不能找些同时期的殖民类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殖民主义和和殖民扩张开发的特点和差异。

这样通过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将孩子的阅读面不断地扩大。

“一起成长”的书

在孩子的书房里,有一类书不可或缺,那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书,能够陪伴他成长甚至终身的书,这样的书就是 经典的书籍

有些人反对让孩子阅读经典的书籍,理由是太难了,或者是经典作品中过于复杂、深刻或者偏颇、偏激的观点会影响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就像有人主张孩子不要阅读三国,说“少不宜读三国,老不宜读水浒”。

其实,最好的书会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不要关注书是否会太难,而是要关注一本书阅读时的切入点,例如:

你可以给你五岁的孩子读读里面的图画;

七八岁的时候,他可以在里面找些单词或者句子读给你听;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可以独自蜷缩在角落里阅读。家长和他探讨里面的人物、情节、关系等。

经典的魅力,其实不仅在于文字或者情节,更在于其思想。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地点阅读,总能读出不同的感觉。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经验与文本互动的过程,读者总能感悟出不同的东西。

教授过“阅读与写作”相关课程十余年的 许玲玮老师,曾经讲过她的阅读故事:

“《格列佛游记》是她很喜欢的一本书,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看了不下数十遍之多。每一次阅读,体会更深,才领略到《格列佛游记》中对于死亡的描述、人类昏昧的比喻,是多么地讽刺而传神。”

据说有不少名人,如张爱玲、林肯等,总会经常阅读同一本书,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书并不是打发无聊时光的书,而是从中不断得到感悟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来源。

除了童书,市场上还有很多所谓的“儿童版”经典图书,无非就是把一部宏大的经典名著进行删删减减,改编成更直白的句子,减少枝枝蔓蔓、复杂的情节,压缩成篇幅较小的图书,认为这就适合给孩子看。 也有人称这类书为“缩写版”。

然而,一部优秀的经典著作,无论是内容、文字或者思想,通常是“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任何局部或者随意的改动都会影响其整体性和完美性。

因此, “儿童版”或“缩写版”名著并不是上佳的选择,而是应该从小鼓励孩子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

当然,这样的书籍不用太多,几本而已,但是一旦孩子拥有了这样与其一起成长的书籍,他对阅读的情感会如陈年的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醇厚,这些书籍也会成为他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原乡,如同不歇奔腾的源泉,滋养其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