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曹操始終曹丕心存芥蒂的原因,便是曹操一早便洞察了曹丕薄情寡義,陰險毒辣的真實本性,甚至可以爲了一己私慾六親不認,但是在曹丕精心的安排,司馬懿的暗中輔佐以及競爭對手曹植的志不在此,曹丕最終還是成爲了曹魏政權的下一位統治者。曹洪作爲曹操手下的心腹大將,爲曹魏政權的建立嘔心瀝血,更是捨身救出曹丕的父親曹操。

導語:東漢末年,三足鼎立,魏蜀吳三國政權的建立標誌着東漢末年的亂世局面形成了明朗清晰的三角對立,而不再是混亂的羣雄爭霸,地方割據。曹操,劉備和孫權作爲三個國家最核心的統治者和靈魂人物,後兩者最終都相繼稱帝,唯有曹操最終未能稱帝,而是由他的繼承者曹丕稱帝建立曹魏,在死後才被子嗣曹丕追封爲魏武帝。

但是曹操對於自己的繼承者曹丕卻不盡滿意,這位代替曹操幫助曹氏家族正式走上巔峯的魏國開國皇帝,爲何始終不得父親的認可,甚至一度認爲其心術不正,難堪大任呢?且看魏文帝曹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真正形象到底如何?兄弟之間 勾心鬥角

曹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爲出名的故事和典故便是他對於親兄弟曹植的步步緊逼,七步成詩的故事雖然驚豔世人,卻也讓世人寒心曹丕心中毫無兄弟手足之情義,薄情寡義可成爲了曹丕鮮明的性格特徵。

在曹操在世之時,曹丕便爲了爭奪儲位而和諸多兄弟之間明爭暗鬥,陰謀陽謀不計手段。曹丕爲何如此,也是因爲府前曹操從未將他放進繼承者的序列之中。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的是,曹操最爲中意的繼承者便是自己的長子曹昂。在長子曹昂遇難之後,曹操就對於有着"稱象"之才智的幼子曹衝十分寵愛,把他作爲儲位的繼承者來大力培養,但是不幸的是少年出衆的曹沖年幼夭折,至此曹操的子嗣中就只有曹丕和曹植有能夠繼承曹魏大業的機會和能力。

而曹操始終曹丕心存芥蒂的原因,便是曹操一早便洞察了曹丕薄情寡義,陰險毒辣的真實本性,甚至可以爲了一己私慾六親不認,但是在曹丕精心的安排,司馬懿的暗中輔佐以及競爭對手曹植的志不在此,曹丕最終還是成爲了曹魏政權的下一位統治者。

(曹植七步成詩)

但是曹丕繼位後始終對於自己的兄弟放不下心來,於是便有了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雖說典故存在一定誇張和虛構的成分,但是曹丕在朝堂之上始終受到打壓和監管,卻是不爭的事實,最後曹植憤憤不平,抑鬱而死。

(曹彰)

其實曹丕逼迫的兄弟還有一位曹彰。以武著稱的曹彰本來對於曹丕的繼承之位毫無威脅,只因爲在爲父親曹操奔喪期間,流露出了爭奪儲位的念頭,被曹丕懷恨在心,最終還是被曹丕逼迫之死。

曹丕對於自己的親兄弟都能夠下此狠手,可見對於外人曹丕更是心狠手辣,無所顧忌。父親曹操對於曹丕這等近乎無情的本性斷定,可謂是一針見血。殺妻廢叔 薄情寡義

曹丕的正妻甄宓甄夫人,據說曾經是袁紹的兒媳,袁熙的妻子。在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作爲子嗣的曹丕更是一馬當先,先於自己的父親進入袁紹的老巢之中,也不知是爲父親曹操先行探路,還是心懷鬼胎圖謀美色,曹丕終究比自己的父親曹操先一步奪得了美豔絕倫的甄宓。

而在曹丕稱帝后,擁有了巨大權勢和地位的曹丕也有了更多的貪念和渴望,對於曾經寵愛有加的甄宓也逐漸疏遠,開始喜新厭舊。面對着寵愛其他妃子和貴人的夫君曹丕,被冷落的甄宓時常透露出對於曹丕的失望和怨恨。按照常理而言,一日夫妻百日恩,即便心有芥蒂也可以牀頭吵架牀尾和,但是對於甄宓的態度,曹丕則是果決狠毒的選擇賜死自己曾經深愛的女人。在後來爲了防止甄宓的鬼魂糾纏不清,迷信的曹丕甚至在甄宓的殯葬之時,讓其披髮覆面,以糠塞口,萬分羞辱。

(甄宓)

對於妻子甄宓的行爲和態度,或許有着一部分來自於懷疑妻子和父親曹操糾纏不清的原因,但是對於堂叔曹洪的態度和行爲便是最明顯不過的睚眥必報。曹洪作爲曹操手下的心腹大將,爲曹魏政權的建立嘔心瀝血,更是捨身救出曹丕的父親曹操。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私下相交,整個曹家都應該對曹洪這位大恩人禮待有加,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

(不畏曹丕的大將曹洪)

而曹丕繼位之後,之所以會對曹洪置之死地,僅僅是因爲十分守財的曹洪在曹丕年輕之時,對於曹丕的借錢行爲表示拒絕,便被其懷恨在心,最終被曹丕找到藉口打入牢獄,甚至企圖殺之而後快。倘若不是在太后和羣臣的勸諫之下,曹洪的結局恐怕就不是削官奪權,貶爲庶民這麼簡單了,或許小命都難保。

曹丕諸多不擇手段,小肚雞腸的行爲,同樣也讓朝廷百官對其大失所望,天下百姓也是怨言載道。俗話說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而身爲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絲毫沒有一國之君的大度寬容,帝王之風盡失。誹謗其父 六親不認

作爲魏國開國皇帝的曹丕,給予自己的稱號是魏文帝,示意自己以文治天下,賢明德佳,但是事實上這個"文"字最初是父親曹操最初的想法。

父親曹操曾經在擁戴自己的百官羣臣面前,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若天命在孤,孤爲周文王"。此話看來,父親曹操甚至倘若自己作爲開國皇帝的諡號爲"武",自認擔當不起的同時,還會揹負上篡逆大漢王朝的罵名,而"文"字一讓自己可以獲得賢明君主之美名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削減了自己篡奪漢室江山的罵名。畢竟作爲一個曾經創造過空前盛世,讓百姓富足安康的帝國,誰也不想成爲覆滅它的罪魁禍首。

(曹丕登基)

但是曹操對於自己的子嗣曹丕這唯一的希冀和要求,卻成爲了曹丕給自己貼金的好機會。在曹操死後,繼位的曹丕不僅給予了父親曹操最不希望的"武"字諡號,還將"文"字諡號給了自己。試問曹操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心計深重的曹丕又如何不知箇中道理呢?

在爲自己貼金,樹立賢君明主形象的同時,曹丕此舉也有報復父親曹操對於自己的不信任和輕視。畢竟從小便不被父親曹操看好,眼看着自己的兄長受到重用,自己的幼弟深受寵信,自己卻同局外人般被排斥和忽視,最後坐上皇位的曹丕心中怨念和恨意最大的始終還是自己的父親曹操。

在父親曹操過世之後,曹丕火急火燎地改變了父親曹操持續已久的治國方略,古人講究的三年孝道也被曹丕拋之腦後。對於曾經唯纔是舉,看重能力,不計出身的優秀人才選拔策略,在曹丕繼位後便成爲了九品中正制度下的重視門第出身,曹丕此舉不僅誹謗自己的親生父親,還將國家的良性循環成爲過去,詬病和缺陷逐漸孕育而生。曹丕之無情 從何而來?

此時就不禁有一個巨大的疑問了,曹丕這樣的性格和本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畢竟我們有着古人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難道曹丕打孃胎裏便是一個六親不認,心狠手辣之徒?事實當然不是如此。

曹丕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性,父親曹操的耳濡目染"功不可沒"。作爲三國時期最爲著名的梟雄之一,曹操的"金口玉言"也是廣爲流傳,其中最爲著名的一句莫過於"寧教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此句可見曹操本人同樣也有着冷酷無情的一面,而這樣的曹操對於自己的子嗣也是嚴格冷酷,缺少人情。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紀的曹丕心中或許也就種下了一個無情狠毒的種子,幼小的心靈逐漸被無情和陰狠所吞噬。

(三國最後的勝者司馬懿)

其次便是謀士司馬懿從中作梗。作爲曹操的得力謀士,司馬懿其實心中也圖謀着天下大勢,趨附曹操也是借曹氏家族之手,讓司馬家族逐漸滲透,奪取其大權,而事實上他最終也做到了,在司馬懿一生的大棋之中,讓曹氏家族自相殘殺便是重要的一步,而接近心境本就不穩定,容易受到蠱惑的曹丕,便是讓曹氏家族內鬥的關鍵,而最終曹丕也不負司馬懿所期望,讓曹氏家族損失了太多人才和精英

結束語:曹丕雖然成爲了魏國的開國皇帝,後來的文韜武略也是不可否認,但是他的所作所爲也讓自己揹負上了後世的嗤之以鼻,苦心經營的賢君形象也在歷史的剖析之下被無情撕開。

作爲一個人,我們最重要的還是人性的美好,倘若爲了權勢地位而脫離人性,爲了恩恩怨怨放下道義,最終即便功成名就,也難被傳頌萬家,甚至如曹丕的魏國最終還是被司馬家族竊取天下大勢,三世而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