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苏军成建制的大规模投降,可是急坏了斯大林。为了避免更多的苏联官兵投降,1941年8月16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签署发布了著名的第270号命令。

用斯大林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苏维埃只有烈士,没有俘虏和逃兵”

苏军270号命令全称为:“关于贪生怕死和叛国投降的问题以及禁止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是:

1.任何开小差或是向敌军投降的官兵,都被视为叛国罪。

陷入敌人包围的各单位和部队应义无反顾地战斗到底,

用生命保护自己的装备

(典型的东方思维,东西比人值钱).......如果部队被敌人包围,那么每个军人都要战斗到底......如果官兵不组织积极的抵抗,而是选择投降,那么可以从空中或地面采取任何手段除掉他们。

同时,向敌人投降的官兵家属将被剥夺所享受的国家公民权利和救助。

2.在战斗中

丢掉、撕掉徽章逃往后方或投降的指挥员和政工人员

将被视为逃兵,他们的家庭成员将作为违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亲属而被逮捕。高一级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有权对军官中的这类逃兵就地处决。

纪录片截图,前线,政工人员向战士们宣读270号命令。


事实证明,270号命令帮助苏联扛过了险些亡国灭种的最艰难时刻,保持了苏军旺盛的战斗力。只是,这个政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两种极端的现象。

需要承认的是,命令的正面作用确实相当巨大,多数情形下,为了国家、个人和家庭的荣誉和利益,苏军官兵们在战斗中,会表现的更加顽强,即便身处绝境也会坚持死战到最后一人。这使得德军虽然可以很快包围苏军,却无法迅速歼灭他们,苏军即便被包围也会进行顽强的死战,从而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无法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行动当中。


还有苏军擅长的“步兵集群攻击”,即“乌拉”冲锋。情绪激昂玩命往前冲的苏军人浪,震耳欲聋的“乌拉”喊声,往往让原本严阵以待的德军对自己的火力产生莫名的不自信,惶恐之中丧失了战斗意志,甚至一触即溃。

此情此景下,还诞生了一个经久不衰,并且被后世的西方影视作品不断“黑化”的经典形象——苏军政委。

对于苏联的政工人员,纳粹德军另有规矩: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因而,“270号命令”中,特意强调了“政工人员故意撕毁标识,也属于叛变行为”。

当年,苏军的政委/指导员(部队连级单位里面是指导员,团级单位才是政委),上战场,基本都抱着悲壮赴死的心态。

想必大家也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以下场景:政委/指导员“乌拉乌拉”的一通鼓动,高喊“保卫斯大林,保卫苏维埃,同志们冲啊....” 然后身先士卒的带头冲锋。显然,这个版本的演绎,多为苏联或者俄罗斯出品的“主旋律”影视剧。

莫斯科红场的11月冬季阅兵中,Cosplay的苏联政委。


相对于“情景一”,再看另一个版本的苏军政委/指导员,一般多出现在西方电影中。

比如,英美合拍的,描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片《兵临城下》。开篇就是,没给配武器的士兵们在越伏尔加河边,被一个花白头发的政委拿枪指着,像轰牲口一样赶进战场。此外,还重点特写了个大眼袋的中年政委,指挥一个机枪手,自己也拿着手枪,歇斯底里的在后面扫射自己人。还有《登陆之日》,也是把黑苏联政工人员当成了剧中的一大“亮点”。


电影截图

实际上,在卫国战争中,政委/指导员高居榜首的死亡率已经充分说明了,“情景一”的场面,算是比较客观还原战场实况的。大多数情形下,是苏军政委和指导员们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持着官兵们旺盛的战斗力,他们才是带头冲锋的那个,而并非像一些西方电影里演的那样,仅躲在后方督战,拿枪对着自己人。

比如下图这张著名的照片,高举手枪,号召身后的战士们发起冲锋(注意,战士们在他身后)的主人公,名叫阿列克谢?戈尔杰耶维奇?叶廖缅科,时任苏联红军第十八集团军步兵第四师第220团政委。这张照片拍下后不久,叶廖缅科就牺牲了。


好了,再回到话题上来,说说“270号命令”的“负面影响”。

因为对于投降和被俘行为的极端定义和处理,一些被俘的苏军官兵,也不可避免的会选择投靠了德军,甚至加入伪军的行列。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中,大约有570万苏军被俘,370万人死于德军看押过程中。其中约50万人是被直接处决的,主要是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身份是政委、指导员、犹太人或共产党员。

那么,问题来了,除去死掉的300多万,居然有150万人叛变。

显然,按照命令的解释,被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同于了叛国,回去也没法继续效忠苏联。况且自己的家人都可能已经按叛徒家属处置了,干脆一条路走到黑算了。

毕竟,270号命令在那儿摆着,回去就是屈辱的受死,还不如加入德军,一起推翻苏联政权,到可能带来一线生机。

这就有了,在1942年被德军俘虏,并选择了与纳粹德国合作的弗拉索夫中将,和他手下的苏联伪军——俄罗斯解放军。

(正向部下训话的弗拉索夫。这些全套德国货的俄罗斯解放军,大多数都由苏联红军叛变而来)


为了“避嫌”,所谓的“俄罗斯解放军”,被编入了“东方营”,主要在西线作战。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的盟军首先遭遇的就是“东方营”。比如,让美国大兵们吃尽了苦头的奥马哈海滩之战,盟军的对手——德军第352师,就是由苏联伪军组成,搭配着德式装备,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德军东方营里的“俄罗斯解放

只是,对于这150万的“变节人员”,二战结束后,他们当中的90%的幸存者被按照《雅尔塔协议》中“盟军必须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一切苏联公民强制遣返回苏联”的条款,再次交还给了苏联。

这些被称作“弗拉索夫分子”的伪军们,除了军官级别的被执行枪决外,基层士兵都给判了几十年到终身不等的苦役,随即扔进了西伯利亚劳改营,在饥寒交迫中劳动至死。而其家人们,也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家属”的帽子,很难享受到完整的苏联公民权利。


其实,客观看,由于战场上各种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的“叛国投敌”行为和“战斗被俘”的情形,真的很难清楚的加以区分和判断。

这导致,在具体的执行上,某些极端情况下,被俘虏的官兵会直接给定义成“投敌者”,他们的家人往往会被连坐,直接扔到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做苦工,严重的都可能会被处决;甚至,从战俘营里千辛万苦逃脱回来的俘虏,在各种捕风捉影的审讯下,也容易被定成重罪,甚至以间谍罪枪决。

即便是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儿子们,都难逃这样的命运。

1941年的斯摩陵斯克战役中,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被德军俘虏(下图),给关进了集中营。


雅科夫意志坚定,拒不配合德军的招降。

但德国那边倒是无所谓,反正人在我手里,直接想说啥就说啥好了。

于是,纳粹开始伪造传单,甚至审讯口供录音,还用雅科夫的口吻写劝降书给苏联军民,铺天盖地的发,以扰乱苏联后方,抹黑“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

结果,斯大林不但拒绝拿保卢斯将军交换亲儿子,还直接把自己的儿媳妇按“270号命令”归成了“叛徒家属“,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劳改营。

再有,同样在卫国战争中,痛失长子的赫鲁晓夫。


二战中,赫鲁晓夫的长子,苏联飞行员列昂尼德,空战跳伞后摔断了一条腿,被德军俘虏。几经威逼利诱,列昂尼德从了德军。

本来呢,苏联这边以为赫鲁晓夫家的大少爷“壮烈殉国”了,已经都报了“烈士”。结果“列昂尼德被俘还投降”了的消息被德军突然放出,让斯大林深感被愚弄和羞辱,立即命令契卡的精锐团队,深入德占领区,硬是把列昂尼德弄回了莫斯科。随后,列昂尼德被押上了军事法庭,要按“叛国罪”处以极刑。

为了救儿子一命,赫鲁晓夫发疯一样的各种托关系,找熟人,甚至有传闻说,他还给斯大林下了跪(下跪这个情节不可考,大家随意听听就行)。

各种“运作”下,赫鲁晓夫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功的“召唤”到了苏共中央几大“常委”。在他的哀求下,常委们破例专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然而,会议最终还是决定维持原判,执行枪决。

理由很响亮——“非常时期,更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能因父亲的名望而宽恕儿子的罪行,同时又以相同的罪名去惩罚其他人,这样的话,将无法向我们的人民交待。”

而那边的赫鲁晓夫,作为一个父亲,先是以为自己痛失爱子,之后失而复得,谁知峰回路转,又要面对儿子被当作叛徒枪决的命运,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不过,赫鲁晓夫虽然文化不高,但还真是个能办大事儿的人,城府很深。擦干眼泪后,在各种场合,继续鼓吹和迎合斯大林,摆出一幅谦卑且准备誓死效忠的姿态。


最终,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赫鲁晓夫一通折腾,当上了苏联的大BOSS。

后面的事儿,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公开宣布斯大林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开始可劲的否定斯大林,连水晶棺材都给撤了。还有那些曾参加决定列昂尼德生死的“政治局会议”的主要委员们,基本上,也都陆续遭到了“清算”.......

不得不承认,这个270号命令,对那个时代的全体苏联人来说,上至最高领导层,下到平民老百姓,影响之深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