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確是古代詩歌寶庫中放射異彩的藝術珍品。作品雖客觀敘寫,不着評論,但對蠶婦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不公自浸潤於詩句中,啓人思索。

《詩經·頌·噫嘻》

【先秦】佚名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噫嘻》一詩,既由其具體地反映周初的農業生產和典禮實況,從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又以其突出的“錯綜扇面對”的修辭結構技巧,而具有較重要的文學價值。

《歸園田居五首·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爲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憫農二首·其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爲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閒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爲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作品雖客觀敘寫,不着評論,但對蠶婦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不公自浸潤於詩句中,啓人思索。詩歌結構簡潔,語言質樸,一針見血。此詩與李紳“鋤禾日當午”首,一詠耕,一詠織,可稱爲中國詠耕織的代表作。

《蠶婦》

【唐】杜荀鶴

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着苧麻。

這首詩是以養蠶婦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會發出控告。

《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爲風韻的象徵。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爲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着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語短情長、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一幅瑰瑋壯觀的秋夜冶煉圖。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確是古代詩歌寶庫中放射異彩的藝術珍品。

《赤日炎炎似火燒》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首詩是《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中,楊志押送生辰綱行至黃泥岡時,白日鼠白勝扮作挑酒桶的漢子所吟唱的詩作。天上烈日當頭,驕陽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乾裂。大旱之年,酷熱難耐,莊稼被烤曬得枯焦了,押送生辰綱的人們,又將熱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結束語: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皆由勞動、由人的雙手而創造。勞動——大地上最動魄感人的事情!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合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