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結束時,最後一批國軍由黃傑率領前往越南,因爲當時入臺的路已被封鎖,只有借道越南,才能重返臺灣。這最後一批國軍原本有三十多萬,進入越南時只剩下了三萬三千人左右,與其他流落在外的國軍相比,人數並不算少,當時越南仍有法國駐越南官員,黃傑率軍進入越南,其實也受到了法國的管控。

黃傑進入法國境內後,不久即被軟禁,3萬國軍被迫放下武器,束手就擒,隨後,將這些人送到了集中營,在集中營中,法軍肆意掠奪國軍的財產,給他們可憐的飯食,從不給他們找醫生。從1949年底到1953年,一千多人在此過程中死去,成爲極爲屈辱的一頁。相比起在緬甸的國軍,僅憑几千人卻能安然無恙,對比起來,實在是相形見絀,將領的氣質的確會非常深刻地影響一支部隊的氣質。當這些國軍回到臺灣後,久久無法忘懷當年之事,令人悲痛。其實這批國軍在抗日戰爭中也有過出色的戰績,比如在滇西反攻中拿下了松山,將日軍趕往緬甸繼續追擊,可見這本是一支精銳的國軍。

直到1953年,蔣介石才藉助美國的力量將他們保出來。黃傑回國後,成爲蔣門下第一人,最後被授予二級上將的地位。實際上,黃傑並不是一個擅長帶兵打仗的人,從他帶領3萬人主動放棄抵抗、交出武器就可以看出,在抗日戰爭中,他也被稱作逃跑將軍,在圍殲土肥原的時候,黃傑本可以加入圍攻,卻一槍未放就逃跑,理由是電臺被炸,無法與“第一戰區”聯絡,憑藉該理由他並未受到蔣介石的責罰,令當時拼死守臺兒莊的孫連仲真真是無言以對。

蔣介石敗走臺灣之後,很多國民黨將領不再受到蔣介石信任,唯有黃傑是個例外,黃傑是一個不管戰事如何,一心聽從命令的人。所以在法軍威逼利誘他爲殖民政府效力的時候,黃傑拒絕了。等到黃傑被運送回臺灣以後,他被稱爲“海上蘇武”“近代蘇武”,獲得了很高榮譽,他的忠心經過考驗,受到了表彰,然而面對當年聽從他的命令放下武器的三萬多人,恐怕就無言以對了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