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於丹,就是藉助這個平臺讓觀衆們發現了她,于丹將《論語》帶進了人們的視野,她從女性角度出發,更加細膩的分析孔子的大道,她能從自己成長的歷程去感悟《論語》,總結出來的道理意境更加能讓人們理解和接受。從於丹的許多演講、著書中,後來人們才發現,于丹其實並沒有真正去理解《論語》,去真正的讀懂古文。

打開百度搜索“于丹”,映入眼簾的多達幾十個頭銜,有行政職務、學術兼職、社會兼職等等,于丹,顯然已經不只是一名學者,更是一名極有社會影響力的文人。


可是,現在卻很少有年輕人記得她了,曾經轟動一時的于丹,爲什麼會這麼迅速銷聲匿跡呢?



圖片:極有社會影響力的文人于丹劇照


一、《論語》帶紅了她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但是不得不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忽視,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忙碌着發展經濟,學習各種外語,傳統文化又一次長久的被冷藏。


一直到90年代中後期,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人們在疲憊的奔波之後,經歷了各種坎坷才突然醒悟過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意義深遠,多讀還能滌盪心靈,讓在動盪浮躁的年代多了一絲從容平淡,於是,《百家講壇》應運而生。



圖片:于丹在《百家講壇》劇照


而於丹,就是藉助這個平臺讓觀衆們發現了她,于丹將《論語》帶進了人們的視野,她從女性角度出發,更加細膩的分析孔子的大道,她能從自己成長的歷程去感悟《論語》,總結出來的道理意境更加能讓人們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她的感悟中認爲一個女性的成長和父親最爲關鍵,因爲她自己從小就接受父親深沉、穩重的愛指引,並且她的父親也特別愛讀《論語》,長大後的于丹,從這字裏行間中才懂得,父親的許多道理就是來自《論語》。


在《百家講壇》中,于丹將孔夫子的形象通過另一種方式描繪給大家。“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孔夫子並不是嚴苛的老師,相反,他是一名溫和的人。



圖片:于丹將《論語》帶進了人們的視野劇照


他傳遞給人們的是一種溫暖、平和的生活態度,他不會用強硬的態度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更不會強迫他人去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纔是真正的賢者。他將自己豐富人生閱歷所領悟出來的道理,用如沐春風的方式帶給後人。


所以,于丹的每一場演講都吸引許多人前來聆聽,很多人都願意接受她溫和的解說,在悅耳動聽的聲音中去感悟千年前孔夫子的感悟,別有一番風味。


2006年,是于丹最火的一年,她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代網紅,當時的于丹就如同現在的巨星,走到哪裏都會有人爭先恐後的和她合影,她也連續不斷的接受各個單位的邀請,舉辦了千餘場的講座。


但是,這樣的熱度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相反,于丹受到了猛烈的攻擊,讓她一下子跌下了神壇。



圖片來源於網絡:于丹演講


二、一步錯步步錯


其實很多事情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因爲在於丹開講的時候,深入研究《論語》的人並不多,大家過於浮躁,有人提出學習傳統文化,讓許多想去了解古文化的人一時間摸不到捷徑。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將這些古文用直白的現代語言講解出來,豈不是省去很多麻煩?這也是于丹會火的原因,因爲她去講了,而且在當時看來講得還很不錯。


但是大家當時都忽略了一點,于丹一開始就告訴大家,這是她自己的一些感悟!她自己的隨感,雖然聽起來有趣生動,但是往往偏離了真正的含義。


從於丹的許多演講、著書中,後來人們才發現,于丹其實並沒有真正去理解《論語》,去真正的讀懂古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論語》


我們在初中課本上學習古文的時候,都會發現很多字眼在古時候都有許多讀音,也有不同的解釋,同樣一個字放在不同的句子裏面,解答出來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


于丹第一次出現重大失誤,就是因爲古文的多音多義。《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有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到現在還有很多男人喜歡掛在嘴邊,甚至還會去讚揚孔老夫子聖明,那麼早就悟出來的真理,女人和小孩確實都很難養啊。


放到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夫妻之間打打鬧鬧的生活樂趣,就是父母對孩子無奈的寵愛。于丹就是這樣解釋的,她認爲女子有時在一些小事情上糾纏不清,道理也行不通,就和孩子一樣,讓許多男人都覺得束手無策,所以,纔會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圖片來源於網絡:“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個論斷一出,被很多文人噴飯,因爲整個句子連起來讀,稍微有點古文底子的人都會知道,孔夫子絕對不是在感嘆男女之情風花雪月。如果真的是講述女人和小孩,那麼爲何會“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呢?


這句話其實真的是含義是這樣的:在古文中,“女”同“汝”,是你,你們的意思;子也是一個暱稱;“養”,並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撫養、養活,而是教化、感化的意思。


結合上下文,其實這只是孔夫子生氣之下說的一句話:你們這些臭小子,和那些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怎麼講都講不聽,我說的話你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真的是氣死我了。


這樣看來,于丹的解說完全已經背離了孔夫子的真實意思,扭曲了原文,反倒是讓人覺得孔夫子有種嫌棄女人和小孩的感覺。



圖片:于丹解說《論語》劇照


因爲這個巨大漏洞的出現,讓很多人開始懷疑于丹的真實文化水平,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真的沒想到,被人們追捧的于丹其實在學術上漏洞百出,很多所謂的講解牽強附會,沒有尊重原文,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給廣大觀衆,這樣的結論引起了公憤,最終讓人們開始炮轟于丹。


隨着于丹的逐漸消沉,我們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學術這個問題。發揚傳統文化是值得肯定的,將《論語》發揚光大的本意,也是于丹最開始追尋的目標,從她早期的文字當中我們確實也感受到她的用心和誠心。


只是膚淺的追尋畢竟禁不起推敲,最終,“網紅”來得快消失得也快,留下的只有無限的感嘆,和對於學無止境的重新定義。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