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的意境裏,喝茶是一件風雅的事。

好的茶,要搭配上清淨雅潔的環境。

窗外栽幾叢綠竹,清風徐來,竹影瀟瀟。

另外,泡好茶,還少不了好的器物。

如果是一人喝茶,獨自品茶,那倒也沒有什麼講究。

一人喝茶喝得是放鬆,只管取悅自己就好。

倘若有客人造訪,則需要顯得隆重一些。

泡茶待客時通過環境的佈置,以及茶席的搭配,無形中可以傳遞審美和品味。

另外,對一泡難得的好茶,更是要專心細品。

喝準一泡好茶的色、香、味,能夠很大的提升個人的喝茶段位。

如果在外面喝茶時,面對一泡好茶。

若是囫圇吞棗,評價語只有“好香、真香、好喝”等單薄詞彙。

那麼,很容易當場露怯。

以春白茶裏的白毫銀針爲例。

究竟我們在喝茶時,該如何才能喝準一款好茶的風味呢?

《2》

首先,正確的沖泡是前提。

泡茶的過程,是茶與水的相遇。

完美的泡好一款茶,方能展現出它在香氣、滋味、韻致的最佳風采。

達到風味絕佳狀態的茶湯,更具有標杆示範性。

那麼,爲了喝準茶味。

春白茶裏的白毫銀針,該如何正確的沖泡呢?

1、茶具的選擇,用白瓷蓋碗。

白瓷質地的蓋碗經過釉燒後,質感細膩光潔。

用於泡茶時,能夠完整的展現一款好茶的香氣與滋味。

蓋碗泡茶,穹頂狀的白蓋,可以自由活動。

乾燥的茶葉在接觸到沸水的剎那,縷縷茶香不斷上揚,聚在了杯蓋上。

趁熱揭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茶香的濃郁程度。

另外,在沖泡出湯時,杯蓋的開口大小可以自由調整。

根據不同茶葉的條形情況,快速徹底的倒出茶湯。

比起素燒/粗陶/紫砂材質的蓋碗。

白瓷蓋碗實用性更好,性價比更高,不吸附任何茶香。

比起壺類的茶具,白瓷壺/紫砂壺等。

杯蓋開口可以靈活調整的蓋碗,方便於快速徹底出湯。

比起茶水不分離的茶具,玻璃杯/馬克杯/大茶碗等。

白瓷蓋碗逐次的沖泡,更能展現不同沖泡次數下白茶的風味變化。

故而,泡好茶,喝準茶,用白瓷蓋碗沖泡是最好的選擇。

2、泡茶的用水,取純淨水。

泡茶用水的水質,要求清透、潔淨、不含雜質。

從實際的泡茶效果看,不建議你用自來水泡好茶。

通常情況下,城市自來水的水質偏硬,並殘留着氯氣消毒的怪味。

將自來水燒沸後泡茶,會影響好茶的風味表現。

水是茶之母。

泡好茶,水質選擇一般建議用山泉水、純淨水、低礦化度的礦泉水。

藏於深山的山泉水,水質清透、清冽甘甜,能夠爲好茶增益。

但山泉水泡茶的缺點是,取用過程麻煩,不方便。

相比下,可以長期訂購上門的純淨水、礦泉水更適合平常泡茶。

從完整感受茶味的角度看,純淨水泡茶的效果,像一面鏡子。

能剛正不阿的展現一款茶的原本風采!

3、泡好茶的水溫,要沸水。

芽葉細嫩,是春白茶的典型外觀特徵。

那麼在泡茶時,春茶的嫩芽新葉,會被沸水燙壞嗎?

對這個問題,大可不需擔心。

內在風味物質足夠豐沛的好茶,唯有用沸水沖泡,茶湯滋味表現才能更精彩!

白毫銀針,作爲春白茶裏的佼佼者,芽頭層次豐厚。

由逐層白毫包裹起來的芽頭,白毫層有5-7層之多。

並且,每一層都分佈着密實、防水的白毫。

泡白毫銀針時,如果水溫不夠高。

那麼,那麼芽頭內深層次的滋味,根本無法釋放。

泡出來的茶湯,養分和風味都會有所欠缺。

再加上,足夠高溫度的沸水,能夠激發高沸點的茶香。

伴隨着溫度的自然下降,低沸點的茶香隨即顯現。

換言之,沸水沖泡能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達到更香更好喝的狀態!

如果用溫水泡茶,那麼白毫銀針展現出來的滋味,就要大打折扣。

原本能夠表現出十分的茶湯,變成只有七、八分。

從好茶的利用而言,這未免顯得太過浪費。

4、泡茶的時間,快出水。

內在茶味豐沛的好茶,泡茶時間不需要太長。

最理想的狀態是,快出水。

一手持壺,注入沸水。

另一手緊跟着合蓋,倒出茶湯。

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茶湯倒出,整個泡茶時間以控制在7-8秒爲宜。

快出水泡好茶,能避免茶味物質的過量過多浸出,造成浪費。

內在實力強大的好茶,哪怕只有短短几秒的泡茶時間。

泡出來的茶湯,依舊能達到濃淡適合,鮮爽甘醇,細潤柔滑的狀態。

反觀之,如果出湯不及時,將茶葉悶着喝。

悶出來的茶湯,滋味又濃又苦又釅,很不好喝。

喝悶泡出來的濃茶,會讓人的喝茶體驗不佳。

從而,難以感受和領會一泡好茶的真正風采!

《3》

其次,要學會聞茶香。

喝茶品茶,聞香環節最需要注重細節。

如果在外面喝茶時,聞香動作不規範。

又或者,在描述茶香時,只感嘆“好香”二字。

那麼,能容易暴露一個人的品茶實力。

客觀全面的形容一款茶的香氣,包括香氣的濃郁度,茶香類型的變化。

以及,前調、中調、尾調的茶香變化。

總而之,學會正確的喝茶聞香,大有學問!

1、聞白茶的香氣,分爲那些步驟?

聞香,可以識好茶。

聞白茶的香氣,可以從五個地方入手。

分別是聞幹茶香,聞杯蓋香,聞落水香,聞掛壁香,聞葉底香。

幹茶香,需要在沖泡前聞。

打開茶葉包裝,取出茶葉時,可以聞整體的幹茶香。

有無出現跑氣、香氣寡淡的情況。

再接着,在燙壺溫杯後,將幹茶投入燙熱後的蓋碗。

再打開蓋碗,及時聞香。

杯蓋香,指茶湯沖泡後,出湯完畢後,聚集在杯蓋上的香氣。

一般而言,杯蓋香最能公允、客觀的展現好茶的香氣實力!

落水香,不僅靠聞,更要靠喝,感受落入到湯水內的茶香。

掛壁香,一般是掛在茶具杯壁上的香氣。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茶過自然要留香。

葉底香,指經過多次沖泡後,餘留在葉底內的香氣。

芳香物質積累足夠豐富的好茶,哪怕是在最後的葉底裏,也會保留香氣!

2、爲什麼要趁熱聞蓋香?

一般情況下,在外面喝茶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

倒出茶湯後,要趁熱先聞蓋香。

這是爲何?

因爲一衝滾燙的茶湯,剛剛倒入公道杯內,溫度尚且比較高。

而健康喝茶,茶湯溫度不能太燙。

這時可以騰出時間,多去聞香感受。

再加上,趁熱及時聞香,更能感受到充足的高沸點香氣。

通常情況下,白茶的香氣釋放,分高沸點、中沸點、低沸點茶湯之分。

出湯後,趁熱揭蓋聞香,能感受到高揚明顯的茶香。

而稍微靜置後,當蓋碗的表壁摸上去不再燙手時,能感受到中沸點的茶香。

最後,當蓋碗內保留的溫度,下降到常溫狀態,能夠聞到低沸點的悠揚香氣。

趁熱及時聞香,反覆多次聞香。

更能感受到一款優質白茶的精彩茶香變化!

3、如何避免錯誤的聞香?

此前,遇到一位茶友反饋。

他說,白牡丹聞起來竟然不香。

聽了解釋後,才發覺他直接聞的是幹茶的蓋香。

呃,這樣的聞香方法,不對。

白茶的幹茶,沒有經過沖泡,沒有經過沸水的激發。

所以,相對比較完整的保留在茶葉內部。

經過燙壺溫杯後,藉助蓋碗內殘留的溫度,幹茶香才發生發散。

這時合上蓋後,需輕要茶香。

再像打開貝殼那般,打開蓋碗,聞幹茶香。

如果直接聞幹茶的蓋香,自然感受到的香氣,會偏弱偏寡。

另外,在聞掛壁香時,茶友們還需要規避一點。

不能直接用公道杯聞香!

尤其是在多人喝茶的場合下,直接用公道杯聞香,很不衛生。

感受茶湯的掛壁香氣,一般聞品茗杯中的茶香,完全足矣!

《4》

最後,認真細品滋味。

一杯熱騰騰的茶湯,倒入到公道杯後。

分茶倒進品茗杯內。

等茶湯溫度下降到恰到好處的狀態時,便可以及時的品嚐。

茶湯溫度太高、過燙。

那麼容易刺激人體的口腔黏膜,影響完整的品茶體驗。

而等到茶湯完全放涼。

那麼,茶湯內原有的香氣,容易敞露到空氣中。

換言之,喝一杯冷茶,感受到的香氣和滋味,都會有明顯的欠缺。

1、品茶時,速度不能快,宜小口慢品。

酒,適合大口豪邁的喝。

而茶,則建議小口細品。

喝茶時如果速度太快,囫圇吞棗式的喝茶。

那麼,除了能明顯解渴外,並不能完美細膩的捕捉茶湯的風味變化。

品茶時,小口的嘗入茶湯。

放在舌頭內,細細掂量,感受湯水的飽滿度和醇厚度。

細品,才能更好感受茶味的美妙層次。

2、品味好茶,建議用啜飲。

何爲啜飲?

其實很簡單。

指喝茶時,像是用吸管那般,快速將茶湯啜入。

小口將茶湯啜入的過程中。

茶湯會與我們的脣齒髮生直接的觸碰。

一時間,茶味能夠均勻擴散到口腔內。

這時,我們可以調動全方面的味覺、嗅覺的感知細胞,感受好茶的滋味。

啜茶時,要留意一次性啜入的茶湯數量,不能太多。

小口啜入,讓湯水在口腔內保留一定的迴旋餘地。

這對於品味和感受茶湯的滋味而言,更加實用!

《5》

春深了。

花開荼蘼,枝葉繁茂,萬物清潔明淨。

安靜的午後,用蓋碗泡一杯茶。

泡茶,出湯。

倒茶,細品。

嗅着茶香,品着滋味。

靠在窗前,聽鳥鳴禪音。

眺望遠處,一枝山杜鵑的花謝了。

像是急遽飛過的鳥,落花不見了蹤影。

寂靜的時候,喝茶品茶享受,最是合宜。

清歡自喜的喝茶,最能養性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