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目前在全球蔓延事態不減,對於每個國家醫療資源的考驗都超出了壓力測試的範疇,猶如進入戰爭狀態。疫情暫時好轉之際,中國防疫物資的產生也在逐步提升和釋放並以“中國製造”的名義奔赴世界各個角落的醫院和社區。近期媒體上屢見不鮮的中國防疫物資被歐美等發達工業國家拒收以及美國又重新放鬆對中國口罩的認證要求等戲劇性的一幕,在這樣的壓力測試下凸顯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工業認證體系的短板。

作爲世界出口冠軍以及“德國製造”金字招牌享譽全球的德國工業界,在認證體系上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誰來授信和約束檢測認證機構?

德國製造是德國的金字招牌,在GDP中佔比高達22%,這是發達國家很少能夠見到的比例。而德國製造增加值在全球也佔到近10%,與日本不相上下,排在中美之後。 “德國製造”並不只是質量和工匠精神的體現,它依靠的是一套國家級的質量基礎設施。這其中,蓬勃發展的獨立第三方的合格評定機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德國製造走向金牌獎臺的能力證明和授信。

通常工業企業界更多接觸到的是產品、服務和體系認證機構,然而可信的檢測認證機構的授信機構卻是認證體系的開端。聯邦政府所指定的德國認可委員會,是德國產品認證制度的協調管理機構,是德國認證資格的管理者,代表歐洲最嚴格標準。德國認可委員會大致相當於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德國檢測認可機構等近20個機構共同組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能積極影響德國認可政策的工業界代表例如德國工業聯合會。可以說這個認證機構,儘管有些官辦色彩,但卻是充分吸收了民間機構的精粹。

百年老店不許資本運作

德國標準檢測機構最有名的當屬德國技術監督協會,國內所熟悉的TÜV。最初德國的檢測認證機構主要負責公衆場所與工作場所的安全,特別是設備、蒸汽機、鍋爐的安全,建立了地區組織 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成果,製造商由此可以按照簡化的程序在所有歐盟成員國內申請相應的國家標誌認可。除CCA外,國際互認的CB體系在歐盟也適用。製造商只需在一家測試機構測試產品,只要該機構爲CB成員,則製造商在獲得CB測試報告和證書的前提下,不必在其它機構重複進行測試。

這也是歐盟致力於打造歐洲“單一市場“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利益集團被嚴格地切割開來。

以食品爲例,早前瘋牛病的蔓延對歐洲的消費者和養牛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監測預警成了歐洲社的熱門話題。2002年德國聯邦議會頒佈了明確規定,組建風險評估機構。本着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機構分離的原則,逐步建立了涉及食品、原料和產品安全的獨立風險評估機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該所與風險管理機構完全分離,以便與政治、經濟和集團利益脫鉤。運動員和裁判,絕不會混同到同一個機構上的。

認證體系應據前瞻性

近年來,隨着數字化轉型在德國和在德國主導下在德意法三國的全面鋪開,德國政府專門成立了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確保數字化領域的信息安全。其中,數字化、認證和標準化的網絡安全等。

其認證的範圍則包含產品認證和體系與服務認證兩個大類都需要測試中心/人員的執業資格和資格鑑定人員和服務證書以及安全服務的認證例如:ISO/IEC27001。以華爲AR系列服務路由器爲例,AR1220已經通過BSI認證。其實美國、歐洲拿華爲服務器等產品的安全說事,不過是政客的或者天真或者故意之言。它在信息安全可能有的任何漏洞,早已經被認證標準給堵死了。

當前,德國BSI作爲信息安全方面的獨立國家認證機構,制定技術標準和認證爲政府進行監管的工具。通過量身定製的技術標準和認證過程爲政府法律倡議提供支持,也從歐洲和國家層面上提供支持每年發佈超過100張證書,其中大約75%的證書爲高保障級別證書。此外,它還運營者9個國家評估實驗室。

與此同時,德國也在積極應對數字能源的安全防護。以數字化和能源轉型領域的認證爲例,德國150萬個分散的可再生能源接入點,通過數字化集成到一起。該系統具有高度的複雜性,需使用智能網絡,用以鏈接能源產生、存儲和消耗。隨着基礎設施變得更爲複雜、數據流量急劇增加,在能源網絡和安全的通信基礎設施方面,需要有絕對值得信賴的產品和系統。

德國政府於2016年專門頒佈《能源轉型的數字化法案》,以關於電力、天然氣和能源效率的EU指令爲依據,爲德國國內的智能能源網絡設定法律和技術依據。目前全德國900家配電網運營公司和4200萬個計量表連接點所涉及的8個來自於製造商的智能電錶網關由BSI評估/認證體系進行現場試驗和試點。

針對工業控制領域的產品安全評估,德國業內認證機構也在技術前沿同步發展,開發適應智能產品的安全評估方面的方法,包括電子身份證、微處理器、紅外攝像機等進行深入的滲透性測試。

小記:沒有國際認證的製造體系不可想象

新冠疫情就是一場全科的大考試。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和動員能力會在考試面前一覽無遺。德國很低的病死率和充沛的醫護設備,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背後也是一套完整的認證體系在運轉。中國在從大國製造,走向強國製造的時候,製造能力本身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而在這背後的認證和檢測體系,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勝負手。沒有大國認證體系的基石,就沒有強國製造的殿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