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並通過許知遠對李銀河、李靜和姚勇的對話,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化、更加現實的王小波。也因爲王小波,我能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01.

在會員到期的最後一天,讀完了《偏見》。

一本由《十三邀》第一季而衍生出來的書 ,收錄整合了第一季視頻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再度呈現。

之前聽說到這檔節目,想着拿來下飯會不錯。

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惡補完前面三季內容。

如今第四季也接近了尾聲,我都嫌更新的速度太慢了。

都不夠看的了!

看過第一季,再來重讀《偏見》。

忽然發現,視覺和聽覺往往會使人忽略掉一部分內容。

而文字則給人更多的思考和治癒。

就像許知遠在《十三邀》的片尾中說的:

“每個人都是帶着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帶着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

許知遠就是帶着這樣的成見來採訪每一位嘉賓。

就像許知遠在序言裏面說的,我們總是渴望另一種人生,像博爾赫斯不止一次談到他厭倦了做他自己,而採訪便是滿足這種渴望的便捷方式。

而同樣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以個人的智識、帶着自己的偏見來看待他人與這個世界?

在這本書中,抑或說在這檔節目裏,通過訪談的過程,我們看到他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也從中看到生活另一種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在拓展自己的邊界,探索生活更多可能性。

02.

這本書裏記錄了羅振宇、姚晨、蔡瀾、俞飛鴻、陳嘉映、白先勇、賈樟柯、李安、馮小剛、葉準、二次元(未末、董志凌、馳騁)、金承志、王小波(李銀河、李靜、姚勇)。

都是各行各業裏的“大咖”。

像我這種小人物,覺得僅是能夠見到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而許知遠,幫助我們完成了談話這項附加任務。

在觀看他們的談話中,也是對我們自我人生邊界的不斷探索。

不僅是現實世界的邊界,也包括精神世界的邊界。

之前看過視頻版,便只挑選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閱讀這本書。

而能夠讓我花錢重新開會員讀這本書的,主要是書中關於王小波的那部分。

許知遠通過對李銀河、李靜和姚勇的對話,來探索關於王小波的記憶和形象。

而就在10多天前的4月11日,王小波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3年了。

但他的作品、人格魅力依舊充滿了無限的影響力。

以至於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這麼評價王小波:

王小波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異數。

也有人這樣評價: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影響幾代人,並且成爲中國文化的經典。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裏寫道: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通過訪談,我們看到現實中的王小波和他的文字一樣有趣。

李銀河說有一次和他提出分手,把小波氣的夠嗆。

王小波把電影票寄回來,並寫了一封信。

說這封信上可以聞到二鍋頭、五糧液的味道。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我就覺得這個人實在是太有趣了。

就像李銀河所說的,王小波在現實生活中和他的文字一樣有趣。

03.

我對王小波充滿了欣賞和感激。

也很慶幸能夠通過宋小君知道王小波。

並通過許知遠對李銀河、李靜和姚勇的對話,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化、更加現實的王小波。

斷斷續續讀了一些王小波的書,在書裏,彷彿在和他隔着時空對話。

也因爲王小波,我能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也因爲《十三邀》這檔節目,我愈發深愛上許知遠——

這個頂着“泡麪頭”的中年男人;

這個白襯衣+牛仔褲+拖鞋的神奇組合的中年男人;

這個牛仔褲屁股口袋裏永遠塞着一本書的中年男人。

他對於年輕的我充滿了巨大魅力。

我想因爲這些人身上有我所缺失並嚮往的東西。

在他們身上,我能夠看到了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重新讀完《偏見》這本書,儘管我們可能依舊會帶着自己的偏見去看待他人和這個世界。

但讀書的意義大概正是在於,不斷拓展我們的邊界,探索生活更多可能性。

帶着我們的偏見出發,在這個寬闊的世界裏,做一個不狹隘的人。

作者:林小西

編輯:林小西

圖片:十三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