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说人品差这块,三国时期能数出没啥污点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做事就必然会有污点,这不足以成为刘备不重用法正的理由,何况法正虽然小气,可他所杀的人基本对朝廷局势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杀了也就杀了,毕竟比起几条人命来,刘备集团在益州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法正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能很好地和同事们共处,《三国志》说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被法正擅自杀害的人大概就是刘璋时期指责他德行有亏的人,法正擅自动用法外手段将其诛杀,不但没受到刘备的责骂,连诸葛亮都不敢说什么,即是刘备对其看重,也足以证明:法正不可能和理念不同的人共事,除非个个都像诸葛亮一样和光同尘,否则随时随地都有杀身之祸,这一点除了刘备能容忍之外,其他诸侯就没一个有这么大的“胸襟”,像曹魏之杨修、孔融,东吴之虞翻等。

法正确实是个背主的人,而且性格人品也是很令当时人不齿的,经常向诸葛亮告状,可是法正当时正值刘备的重用,就连诸葛亮都不敢动其分毫,只能违背自己的理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刘备有多重用法正?

对刘备来说,法正是他夺取益州的首要功臣之一(另一个是张松,可惜早死了),从他夺取蜀地开始,法正的地位就一直在诸葛亮之上,“为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到了汉中之战时,随军献计的都是法正,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坐镇后方,运输物资的军师将军而已,就连权力也是还有个董和平分的,完全比不上法正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蜀汉第一任尚书令就是法正的,要知道东汉以来,朝廷里的枢要重权全归于尚书台,自秦代建立的三公制度反倒成了虚职,日后刘禅亲政后,废除了丞相,依旧以尚书令执掌中央大权,也就是说:法正的尚书令职位是实际上刘备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不同于麋竺、简雍、孙乾这些有职无权的元老勋将,更是在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之上。

不过或许也是法正遭到了背主的报应,他恰好就在刘备称帝前夕病逝,刘备日哭夜哭也无济于事,只好对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资源重整。如果不是法正死得太早的话,蜀汉第一任丞相十有八九就是他,而不是诸葛亮了。


刘备之所以这么重用法正,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作为猛虎过江,刘备在入蜀后急需提拔一批益州人才,以平衡集团内部各派的利益,而此时的荆州还没丢失,刘备可以达成蜀人治蜀、径人治荆的策略,以免双方因为理念不同而起冲突,除了法正之外,许靖、刘巴、董和这些跟着刘焉入蜀的名士都得到了越级提拔;

在入蜀之时,法正的功劳最大,虽然庞统一早就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的方针,可法正是将这一方针由计划变为事实的功臣,张松死后,法正独揽大功,自然也被刘备高看一眼了。

可是刘备如此重用法正,他就真的不怕法正像卖刘璋一样把他卖了吗?特别是北方的曹操,他可是对法正看重得要紧呢,“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刘备已经给了法正万人之上的殊荣,给予绝对信任,法正没有理由背叛

我们知道,背叛也是需要理由的,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就叛变了,尤其是在那个稍微泄密就有可能身首异处的时代,张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当年法正之所以背叛刘璋,无外乎就是因为刘璋不重用他罢了。

法正出身于扶风法氏士族,本来做官、做高官就是家族传统,可刘璋或许是没留意,或许是因为不喜欢他那睚眦必究的性格,只让他做了个县令,而且根据刘璋的性格,他执掌益州一日,法正就一日无出头之地,所以法正才会和同样怀才不遇的张松一起投向了刘备一边。

可到了刘备入蜀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甚至于还已经是刘备托孤的内定人,日后刘禅集团的最高长官。曹操虽然看重法正,可他手底下人才储备已经够了,法正就算过去也不可能得到在刘备这里获得的政治资本,当年曹操对荆州蒯越有多看重,有“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之语,可结果呢,蒯越入许昌后就已经没有什么功绩了,地位还不如蔡瑁。


那个时代,虽说良禽择木而栖,可这只限于没有做过背主弃义的人才行,比如荀彧、郭嘉等等,法正有了前科,他背叛了刘璋,害得刘璋的基业都被刘备给夺去了。法正的名声可以说是已经臭了,除了为刘备效力一辈子之外,他在业内早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吕布、于禁、麋芳、许靖等人;

法正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能很好地和同事们共处,《三国志》说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被法正擅自杀害的人大概就是刘璋时期指责他德行有亏的人,法正擅自动用法外手段将其诛杀,不但没受到刘备的责骂,连诸葛亮都不敢说什么,即是刘备对其看重,也足以证明:法正不可能和理念不同的人共事,除非个个都像诸葛亮一样和光同尘,否则随时随地都有杀身之祸,这一点除了刘备能容忍之外,其他诸侯就没一个有这么大的“胸襟”,像曹魏之杨修、孔融,东吴之虞翻等;

而且法正代表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服侍了刘焉、刘璋两代的东州集团,像许靖、董和、孟达、李严这些人,他们都和法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李严之后还被安排做了法正的继承人,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法正就算想逃,许靖他们也不会同意,甚至可能会为了明哲保身而出卖法正,这点不止法正清楚,就连刘备也是心知肚明的。

法正明白:自己一旦脱离了刘备是无法在天下立足的,而刘备同意也离不开自己,他需要自己所带领的东州集团为他稳固益州的局势,为他日后称王称帝做贡献,所以法正不会离开刘备,刘备也不会害怕法正背叛自己。


作为打政治战的高手,刘备不会不明白集权于臣子的严重性,所以他在重用法正的同时,也用了一些手段来压制他

在制度蜀汉法律法规的《蜀科》中,编纂人为:军师将军诸葛亮、扬威将军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这其中诸葛亮、伊籍为荆州派,法正、李严、刘巴为东州派,以安排来看,似乎东州派占据的势力更大了一点,可实际上,东州派内部也有很微妙的关系:

刘巴是最不愿意投降刘备的硬骨头,为了躲避刘备的征辟,从荆州跑去了交州,从交州跑去了益州,直到刘备入蜀,刘巴逃跑的路线都被封了,才不得已投降了刘备。这人号称“高风亮节,好比古人”,不会随波逐流,连张飞都不给面子。是一个明朝海瑞式的人物,他的加入就足以抑制法正那借机报复的可能;

李亚本是荆州人,先前在刘表手下做事,刘备在荆州时是“人心归附”,而赤壁之战时,李严逃入益州,等到刘备入蜀时,李严又是最早投降的将领之一,所以李严和刘备之间应该是有比较亲密的关系的,是属于刘备的心腹大臣,让他加入编纂《蜀科》,就能很好地以皇权制衡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起到监视的作用;

此外和诸葛亮同属一派的伊籍,他和李严一样,同样是刘备的心腹,是刘表病死后,最早跟随刘备的荆州名士,他被安排为编纂人之一,所起到的就是看管诸葛亮的作用。

在刘备的安排下:主编者为诸葛亮,次编者为法正,法正、伊籍可以起到监视诸葛亮的作用,而李严则是监视法正,刘巴处于中立,以其不归属于任何一派的位置,监视以上四人,从而达到公平公正的作用,以免诸葛亮和法正两人因为理念的不同,而对于有着“国本”之称的法律依据有所偏私。

后面法正和诸葛亮果然就此发生了矛盾:法正主张“缓刑驰禁”,不希望以诸葛亮的法家手段来治理蜀地,以免激发当地豪强的不满,而诸葛亮则以刘璋治蜀过松而导致的暗弱为由,否决了法正的建议。在此次争论中,刘备还是采取了诸葛亮的想法,因为在他病死白帝城后,南中地区就立刻发生了叛变,可见刘备时期的治蜀方针已经不像刘璋时期那样的宽松,而是以严刑峻法治国了,刘备并没有一昧地信任法正,他在大事上是不糊涂的。


总结:法正虽然有过背主的前科,人品也差,可是他背主是为了求荣,现在刘备已经赐予他极高的荣誉,法正还有什么理由背叛呢?何况他的背叛还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以家族名声来赌自己的前途,这对刘备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忠心,比起许靖这种临阵倒戈的人来说,法正更值得刘备信任

至于说人品差这块,三国时期能数出没啥污点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做事就必然会有污点,这不足以成为刘备不重用法正的理由,何况法正虽然小气,可他所杀的人基本对朝廷局势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杀了也就杀了,毕竟比起几条人命来,刘备集团在益州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刘备也杀了一个“妖言惑众”的张裕、以及压制“亲曹”的益州本土名士等,所以相比起法正的背主、人品差,他的能力、忠心、地位才是刘备看重的,他并不害怕法正会背叛他,因为法正离开了刘备,就如鱼离开了水一样,活不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