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在中國可以算得上家喻戶曉,流傳至今二千多年,是爲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然而千百年來,圍繞着這個經典民間傳說,歷代學者津津樂道,爭論不休,至今還有很多謎團懸而未解。

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說過了《孟姜女哭長城》最初出自《左傳》上的“杞梁之妻”的典故。
春秋時期,齊侯攻打莒國,杞梁華周做先鋒,杞梁戰死之後,其妻子城外哭泣,齊侯由此感慨,前往家裏弔唁。
縱觀中國歷史,這是一樁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連女主人的名字都沒有,只是作爲歌頌齊侯仁義的佐證見於紙縫之中。
然而隨着歷史的推進,故事不斷被放大,從幾十字演變成上萬字的民間傳說。不得不說,藝術加工創作已經突破了天際,連天馬行空都難以形容整個演變過程。

從最初的城外哭夫變成了哭倒城牆,而後又變成了哭倒長城屍骸乍現;男主人從杞梁“以訛傳訛”變成了範喜良;無名女主也有了孟姜女這一具體名稱。
情節不斷被添加,內涵不斷被豐富,從夫妻相識到丈夫被抓修長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還有了秦始皇趕山,孟姜女跳海生項羽等無數的外傳。
所有內容交織在一起,完美符合了文學創作所有的要素。既有恩愛情仇,也有家仇國恨;說不完的兒女情長,道不盡的民間疾苦。
圍繞着《孟姜女哭長城》這一主題,民間誕生了一系列的周邊故事,這些故事覆蓋領域從北到南,每個地域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離奇傳說,或是宣稱是孟姜女的故鄉,又或者說其孟姜女的後人,更有誇張的,信誓旦旦拿出了族譜。

“鐵證如山”讓這些地區風光一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好事者前來旅遊憑弔,地方經濟大賺一把,然而也讓歷代學者頭疼不已,指天罵地。
到底是誰幹的好事,編出來這麼一個離奇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到底起源於哪個地方,這個故事歷代創作者都有哪些,孟姜女最後的真正結局到底是什麼呢?
一切讓我們慢慢道來。
一、魔幻的演變過程
剛纔說過,《孟姜女哭長城》最初記載於《左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令人疑惑的是,直到唐朝之前,所有文獻記載還停留在對於夫妻恩愛的歌頌,最多就是哭倒,並沒有出現秦始皇這個大反派,那麼作爲故事最爲精彩的橋段,秦始皇是什麼時候“蹦”進來的呢?
秦始皇成爲第二男主角,最早不過唐朝時期。
根據研究發現,唐朝佚名《同賢記》是最早提及“哭長城”的出處,指名道姓這場悲劇始作俑者是秦始皇。
成爲整個故事中悲劇的源頭,秦始皇是最大的反派,強徵民夫導致了他和百姓的決裂,成爲他諸多罪狀之一。

後世之所以將這個故事列爲“四大民間傳說”,就是因爲這個故事反映出了百姓與統治者的不可調和的主要矛盾衝突,描繪了封建社會殘酷無道的一面。
秦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呼。
在這個背景下,纔有了孟姜女送寒衣的情節,所有的情節變得“理所當然”,既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也能烘托氣氛,進一步強化悲劇效應。
但是,到了明朝時期,隨着《西遊記》等一系列神魔小說的出現,《孟姜女哭長城》又多出了更多詭異的神魔色彩。

秦始皇變成了天上的神仙,因爲聽了太白金星的童謠,這才下令將仙童萬喜良抓來,以一人當萬人築在城內,求長城儘快完工。
雖然這樣的傳說更符合民間因果報應的說法,但因爲實在過於玄幻,同時削弱了對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所以只在部分區域中流傳,在書籍中被予以刪除,不加採用。
二、被刻意抹掉的故事情節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孟姜女哭長城,其故事內容不到巔峯時期的一半。
明朝時期,孟姜女與秦始皇的糾葛,遠遠多於現代大衆所知曉的範圍。
按照現行的說法,孟姜女被秦始皇抓獲以後,假意同意成爲嬪妃,然而要求秦始皇披麻戴孝,最後當安葬完範喜良之後,東海怒罵秦始皇,投海自盡。
然而,根據山東沿海一帶,民間傳說,孟姜女其實在跳海之前,已經被秦始皇玷污,身懷有孕。其子飄浮在海面,被仙女收養,取名項羽,最後長大成人,推翻了秦朝,爲母報仇。
在這個基礎上,又衍生出秦始皇最後沒有得到孟姜女,落入海中變成魚的離奇傳說。
如《酉陽雜俎》卷十七“異魚”條即載:“東海漁人言,近獲魚長五六尺,號秦皇魚。”
除此之外,在民間故事中,還有一條支線,秦始皇的趕山鞭。
有關趕山鞭的傳說很多,在此不多贅述。雖然以鞭趕石在魯班傳說裏也有過。但是說到趕山鞭,卻集中表現在秦始皇身上,並逐漸成爲孟姜女故事的組成部分。
秦始皇趕山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有的說孟姜女投海後,秦始皇發怒殺人,太白金星變成老道,送趕山鞭給秦始皇,秦始皇決定趕山填海,攪得龍宮不得安寧。
也有的說,秦始皇的趕山鞭是天上神仙給的。
秦始皇修長城,可抓了好些人總是修不起來。
他手下有個官兒給出了個主意,弄個石馬,挨門推,有草有料。推到哪家門口,就把當家的叫出來,讓他喂石馬。石馬不喫,就要殺人。
後來神仙送給百姓趕山鞭,讓石馬喫草料逃得一難。秦始皇知道硬是搶走。在孟姜女投海後他就拿這個趕山鞭,趕石頭。
最離奇的是,在陝西流傳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提出秦始皇很同情人民,看到百姓在山上艱難地種莊稼不忍心,決心搬掉大山,於是神仙送了他趕山鞭,把山全部趕入東海。
三、孟姜女是哪裏人
與其問孟姜女是哪裏人,不如說《孟姜女哭長城》起源於哪裏更爲準確。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在於清朝時期開始,許多省份和地區都紛紛修建孟姜女廟或孟姜女祠,宣稱孟姜女是本地人,並拿出了族譜作爲了證據。

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山頭主義,以及地方保護思想,大力推動這種“溯本求源”的熱潮,讓本就很難考證的東西更加撲朔迷離,前有南陽襄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後有孟姜女出生地之爭。
在大家都明白的背景因素下,各地文人都爭先恐後引經據典,或從生僻古籍尋找出處,又或者憑空捏造,總之找出了無數證明,從而大肆開展孟姜女立廟運動。
明朝時期,如雨後春筍一般,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有關的碑銘、墓誌,且不少出自名人大家之手,憑弔這位可歌可泣的貞女,爲擴大地方知名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可否認,這些行爲極大繁榮了民間文化,但也開了一個壞頭,爭搶名人籍貫。只要史書沒有白紙黑字寫清籍貫住址,都能記錄在地方縣誌之中。
“據民間傳言……然時代久遠,其舊址不可考,且當一說”類似的模棱兩可的話,既洋洋得意宣講了當地輝煌的人文歷史,也輕飄飄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這就是中國民間故事存在的最大問題。
很多東西說一半留一半,你知道的未必是全部,你知道的全部也未必是真實。
正如那位道聽途說寫日記的大神,如果沒人揭穿,若干年後,誰知道她寫的是歷史還是傳說呢?
有些話說多了,傳說也會變成歷史,這纔是讓人可怕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