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她偶然在老年大學接觸到了剪紙藝術,當拿起剪刀的那一刻,就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平潭老年大學舉辦了首屆文化藝術展,我的剪紙作品入選爲參展作品,獲得了大家的肯定,這給我很大的信心,從此就迷戀上剪紙藝術。在林美英的眼中,藝術源於生活,剪紙藝術是她對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

戴上老花鏡,拿着刻刀上下刻畫,坐一整天都不動身,這是林美英的常態

一雙飽經滄桑的手、一把磨得鋥亮的刀、一張純紅纖薄的紙……在她手中,剪刀輕盈飛舞,紙片紛紛翻落。眨眼之間,一隻活靈活現、憨態可掬的小老鼠躍然紙上。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平潭民間剪紙藝人林美英的案桌上。

近日,林美英的剪紙作品集《剪刀下的藝術》剛剛編輯成冊,書中展示了《穿越歷史·古代四大美女圖譜》《紅樓夢·金陵衆像》《萬衆一心,共抗疫情》等剪紙作品。本期,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位剪紙藝人的剪刻人生。

石牌洋主題的剪紙作品

《科學應對,戰勝疫情》剪紙作品

童年生活主題的剪紙作品

《萬衆一心,中國加油》剪紙作品

62歲結緣剪紙 八載練就好手藝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的藝術,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藝術,具有悠久歷史,但在歷史更迭中,堅持這項藝術的人越來越少。而林美英成爲這少數人中的一個。

初見林美英,她身着一件紅色連衣裙,戴着花式髮箍,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絲毫看不出她已至古稀之年。在她熱情招呼下,記者到達她的家中,在這裏,除了放置生活必備物品之外,剩餘空間都留給了剪紙藝術。

牆面上,一幅幅裝裱精美的剪紙作品格外惹眼,俏皮逗趣的小老鼠、清新雅緻的梅花、高風亮節的細竹……每一幅作品細緻入微,藝術感十足,令人驚歎。

“欣賞着自己的作品,感覺心裏很高興。”林美英告訴記者,她酷愛剪紙藝術,只要有時間就在家裏的案桌上埋頭剪紙,雖然過程看似繁複,但她在剪紙中找到了無限樂趣。

閒聊之間,她又坐在案桌旁,戴上老花鏡,拿起刻刀,藉着窗外透射進來的亮光進行剪紙創作。只見她在一張紙上印刻了小老鼠的造型,每一次刀尖下筆前,她都細細琢磨,隨後她行刀自如,把一隻小鼠細膩地呈現出來。

正當記者讚歎時,林美英談起自己的剪紙緣分。她說,自己退休前原是鹽場的一名醫生。2013年,她偶然在老年大學接觸到了剪紙藝術,當拿起剪刀的那一刻,就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平潭老年大學舉辦了首屆文化藝術展,我的剪紙作品入選爲參展作品,獲得了大家的肯定,這給我很大的信心,從此就迷戀上剪紙藝術。”

剪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一刀一剪絲毫容不得馬虎。“我其實是個急性子,但在剪紙上特別有耐心,剛開始接觸剪紙也是無從下手,後來通過自學研究,越來越得心應手,一些剪紙作品也參加了不少展覽。”林美英說。

林美英將自己的剪紙作品裝裱起來

剪紙的工具

對林美英來說,剪紙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取材源於生活 匠心不倦出佳作

近8年時間,林美英執着地自學、苦練、追求,其用刀的技法益見精工,剪了不同類型的作品共200多幅。在她家中,除了裝裱起來的作品外,還有許多作品被小心翼翼地夾在畫報裏被保存起來。

在林美英的眼中,藝術源於生活,剪紙藝術是她對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四季變換到各處美景,從花鳥魚蟲到人物故事,她的剪紙作品題材豐富,不僅貼近生活,而且與時俱進。

“我會關注當下的熱點,例如今年是鼠年,我就會多創作鼠主題的剪紙作品。”在林美英看來,雖然剪紙藝術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術,但題材以當下社會時代發展爲背景,這項老手藝也同樣能煥發出新光彩。

翻開林美英的剪紙作品集,其中一幅是特別爲疫情防疫製作的:5名醫務人員比肩而立,周邊被鮮花和愛心包裹,凝結成一句“萬衆一心,共抗疫情”。

林美英告訴記者,疫情牽動着所有人的心,她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剪紙作品,傳遞正能量,爲抗疫助力,“春節期間,我堅持宅在家,不給防疫添亂的同時,創作了4幅防疫主題的剪紙作品,向醫護人員致敬。”

除了製作大家喜聞樂見的生活題材,林美英還經常製作一些平潭元素的主題作品。石牌洋、水仙花、石頭厝……平潭獨特的海島風光在她的刀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剪紙是在紙上鏤空剪刻,平潭的一些元素操作起來會比較難,好作品也需要靠點運氣。”林美英向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原本想製作一個海峽大橋主題的作品,特意開車到娘宮碼頭尋找素材,但因無法拍攝全貌敗興而歸,途中竟看到一座極具特色的石頭厝,歡喜不已,於是就拍下照片,回家剪了石頭厝作品。

一刀一剪絲毫容不得馬虎

從刻刀到剪刀 細心鑽研藝無涯

好材料才能創作出好作品。爲了讓作品質量更好,林美英對於剪紙的選材、工具都嚴格把關。據她介紹,剪紙時一般選擇紙質較薄、色彩沉穩、不易褪色、韌性較好的紙。每一種紙張都有各自的優劣,不僅要了解紙的特徵,而且在使用中要做到揚長避短,把每一種材質的優勢發揮出來,從而更好表現剪紙作品。

“一般情況,我剪紙使用的都是蠟光紙,A4大小的紙創作起來相對容易些,後來爲了讓作品更有質感,我開始使用植物絨布,材質韌性好,但剪刻起來難度比較大,一幅A3大小的作品要花費數月時間,又很費刻刀片。”她說。

剪紙不易,但她對藝術的熱情絲毫不減。在刻紙作畫之餘,她還不斷鑽研僅用剪刀摺紙作畫的技藝。一張樸素的紙張經過摺疊,剪刀在其上輕盈遊走,剪裁數刀,一張精美的剪紙作品便躍然眼前。

“用剪刀剪紙要比刻刀更難些,動手之前要先構思好作品的整個結構,有了框架之後纔可以剪出自己想要的造型。”林美英說,藝術的鑽研是永無止境的,她希望在自己擅長的方面不斷拓展學習,“但我還是更傾向於用刻刀創作的形式,這樣的作品更豐富有趣。”

對林美英來說,剪紙已然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般每天早飯過後就開始剪紙,有時候會一直到晚上12點。”她笑着說,“剪紙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專注起來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有時候爐子上還在燒飯就去剪紙,常常忘記時間,家裏的鍋已經被我燒壞4口了。”

林美英(左)教張瓊剪紙技藝

做好“傳幫帶” 非遺技藝盼傳承

“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用這句話概括林美英的剪紙藝術人生或許再合適不過了。正因她對剪紙藝術的熱忱與執着,才能用近8年光陰,凝結出一幅幅驚豔的作品,喚醒了許多人對剪紙這一傳統藝術的關注。

“剪紙是藝術的奇葩,根在民間,魂在歷史。林美英老師在退休後才真正入門剪紙藝術,拓展出一片美麗的藝術生活空間,確實令人感佩。”平潭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高雲在林美英剪紙作品集一書中如是寫道。

在機械剪紙衝擊、地域特色弱化的背景下,依舊堅守傳統藝術難能可貴。在獲得的認可與榮譽越多時,林美英越是感受到一份責任和使命。“我覺得剪紙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斷,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剪紙藝術,我熱切想要把剪紙藝術宣傳出去,並且傳承下去。”她說。

從2016年開始,只要有機會,林美英就帶上自己的作品參加各類展會。另外,她還將對剪紙的理解、技法等知識傳授給平潭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很多學員在她的帶動下,也逐漸愛上這門藝術。

“2017年我認識了林老師,當時我在老年大學聽她的剪紙課程,只上了一節課就被吸引,之後我就跟着林老師學習。”今年63歲的張瓊說,“我很欣賞林老師的爲人,她對藝術嚴謹認真,常常告誡我說對於藝術容不得一絲馬虎,只要一次放鬆,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作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唯有傳承才能生生不息。“我很欣慰現在我的孫兒們都對剪紙藝術很感興趣,一有機會他們就會跟着我一起學。”林美英說,“我希望能把剪紙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熱愛它的人,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這門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來源:平潭時報

圖文:陳小歡/文 江信恆 /圖

責編:路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