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国直升机工业迎来了一个转机。那时中国的直升机工业总体水平仍然停滞在上世纪50年代上:仍然采用活塞发动机的直-5"成功"地成为了解放军唯一的国产直升机。除此之外,直6、直7等对标不同吨级的大型直升机也因为技术条件无法研制而被迫下马。

上世纪70年代迎来的转机是中国对法国直升机的相继引进。由于洲际导弹试验718工程的需要,我国便一口气引进了14架AS321"超黄蜂"运输直升机,这批直升机一直用到了2010年以后。而我国第二次引进法国直升机已经是80年代后的事了:同时引进了8架AS342"小羚羊"和一批数量不明的AS365"海豚",后者还一并将生产技术引进国门。

当年中国购买的法制直升机不止这三种。实际上它们还有一个更不为人知的伙伴:9吨级运输直升机AS532"超美洲狮"。它的默默无闻是只从法国引进了6架,而且基本全部配备在空军航空兵第34师,专门负责军政首长的空中交通。其实它的数据也并不算很突出:最大起飞重量9吨,最大速度257小时、最大航程580千米。而"超黄蜂"拥有的是13吨级的大体格、249公里/小时的速度和高达1080千米的大航程。后续的仿制也证明了这一点:"超美洲狮"较"超黄蜂"来说发展潜力偏小。

"超美洲狮"也比不过中国引进的10吨级"黑鹰"直升机。当时"超美洲狮"的采购价650万美元/架,而"黑鹰"采购价600万美元/架。前者装备两台"马基拉"1A1涡轴发动机,总功率2368千瓦。"黑鹰"装备两台T700-701A发动机,总功率2560千瓦。可以说它的任务定位、综合性能都不如基本同期引进的S70"黑鹰"。

第一:它是双发中型运输直升机,而"超黄蜂"是三发大型运输直升机。尽管二者的运输能力相近,但"超美洲狮"只设置了侧门;和"超黄蜂"的后置跳板门相比,只开侧门导致它运输大件货物的能力略有不足。而侧门尺寸也不如SC70"黑鹰",运输大件货物的能力同样不如后者。

第二:当年引进的14架"超黄蜂"全都拥有水上起降能力,中国海军航空兵迅速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全部装备"超黄蜂",搭配051型驱逐舰使用的舰载直升机机队。不过,引进的6架"超美洲狮"却是实打实的旱鸭子。在中国大批引进价格便宜的米17以后,"超美洲狮"的引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超黄蜂"是9吨级运输直升机,与同期引进的24架SC70"黑鹰"相比根本不具优势。要知道,"黑鹰"是11吨级通用直升机,且数量是前者的4倍。而"超黄蜂"也没有能让当时的中国下决心研制的资本,于是它在中国的服役很低调,也没有后续。

从1984年到1986年间中国只引进了6架"超美洲狮"。因为它的货运能力不突出、飞行性能不突出,因此多配备在号称"专机师"的空军第34师。这6架直升机在军中仅有寥寥一两架偶尔供特战部队使用。时过境迁,它们的机龄大都超过了35年,也差不多该退役了。

不过它们虽然略显平庸,服役生涯也比较黯淡无光,但它们在服役期间参加了重大任务: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次申奥前的航拍北京行动,全靠这批"超美洲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航拍、巡逻,也少不了它的身影。同时,它还参与了不少军事类影视作品的拍摄:《超级美洲豹》《垂直打击》和《歼十出击》《红海行动》。它是中国军事类电影节目的"常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