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駕駛員要保證乘客安全、準時準點到達目的地,偶爾睏倦的時候才抽根香菸。”很難相信,這話來自江蘇泗陽一位因開車時抽菸被乘客勸阻的大巴司機。這位司機“理直氣壯”地反懟勸阻其吸菸的乘客,並將過程拍攝成小視頻在網上傳播,引起廣泛關注。司機所在的江蘇泗陽順風交通運輸有限公司表示,該司機已經被辭退,並被列入了黑名單。

曾經看過一個統計,說是在全國大貨車和大巴司機中,很多人有着抽菸的習慣,這個羣體是抽菸比率最高的羣體之一,一些司機甚至一天要抽兩三包煙。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開大車很辛苦,抽菸能夠提神。

暫且把控煙條例放到一邊,所謂抽菸有利安全的認識,就十分荒謬。根據有關規定,駕駛機動車嚴禁有撥打、接聽手持電話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爲。不少司機因爲開車抽菸而被扣分、罰款。作出這樣的規定,更多是爲了安全考慮。“開車抽菸”其實是一個複雜構成,可以分爲掏煙、取煙、點菸、吸菸、彈煙、掐煙、扔煙,這一系列大約7個動作下來,需要3分鐘左右。如果駕駛人以6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吸完一支菸相當於分心駕駛3公里,會給交通安全帶來多大威脅?

有人可能會說,開車抽菸固然存在安全風險,但相對於開車睏倦帶來的更大風險,也算“兩害相權取其輕”,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這涉及到對相關性與因果性關係的認識問題。人們常常喜歡用因果關係把兩種事物和動作聯繫起來,但在事實上,兩個發生聯繫的事物和動作,可能並不存在因果性,僅僅只是相關性。比如說,有人喜歡在寫文章時抽菸,認爲這有利於創作,但在事實上,有很多從事創作的人並不抽菸,而這也並沒有影響他們大量創作、優質創作。事實說明,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因果性。

開車睏倦與開車抽菸也是這樣。對於有些人來說,開車抽菸有可能緩解開車睏倦。可跳出思維誤區,就會發現排除開車睏倦的方式太多了,比如說喝點涼水都能起到一定的提神作用,爲什麼一定要選擇抽菸這個不妥的方式?這位大巴司機表現出來的“理直氣壯”可能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其平時認知的自然流露。

在現實中,把相關性當成因果性,爲自己行爲辯護的現象很多。在抽菸上,有着特別明顯的表現。有很多菸民,就認爲有些行業和職業離不開菸草,抽菸是爲了更好工作。一種思維誤區形成後,要打破是很難的,需要有外力介入。對於大巴司機這樣的行業來說,更應該有來自公司的提醒與約束。據說有運輸公司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控司機行爲,發現抽菸會立即提醒。不知這家公司有沒有配備這樣的設施?但加強對司機的教育與提醒,卻是應該的。事件發生後,當事公司對司機作出了辭退處理,並且列入了黑名單。開車抽菸當然不對,但這種處理是否就對?不出事就視而不見,出了事就頂格甚至超格處理,簡單化處理的背後,何嘗不是一種簡單化管理思維。

仔細想來,“抽菸爲了乘客”背後是誤把相關性當因果性。美國交通安全專家通過調查得出,駕車時,吸菸的駕駛員比不吸菸的發生車禍的幾率高出1.5倍,而高達5%的交通事故與駕駛員吸菸有關。現在,“開車不喝酒”的共識已經形成了,也應該通過他律與自律,讓“開車不抽菸”的理念深入人心。 毛建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