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私立幼兒園放出了最新的學費,基本15000+/月,引發了不少議論。有媽媽在感慨 “剛畢業時半年省喫儉用買一個奢侈品包包算什麼,有娃後是每月扔掉一個包包的節奏”……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更現實的是,即便學費如此昂貴,waiting list上,靠排隊等你永遠還在200名開外。

不僅幼兒園如此,小學、初中、高中競爭永遠存在;不僅私立如此,公立也明晃晃地分了 “梯隊”(主要拼買房)。學校之間還存在着鄙視鏈。

想起一個朋友說的,“沒小孩前看那些焦慮而拼命的爸媽覺得都是神經病,但有了娃後,自己默默地接受了這個病,並且放棄喫藥,不想治療……”

那麼,在有人抱怨國內幾乎畸形的教育焦慮症的同時,國外的教育就真的一視同仁真的快樂教育嗎?

今天媽咪Jane就來帶大家看看一個有趣而充滿思考的英國真人秀,你可以將其理解爲英國版變形記。

BBC將TOP 7%的頂級私校孩子與公立“尾”校的孩子互換……

01 私立與公立到底相差在哪?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拍攝開始前,英國BBC公司在英國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沃明斯特和曾經被評爲“失敗學校”的公立學校貝姆羅茲之間,進行了一次學生交換,爲的是探索階級劃分下教育的差距。

先來看看

私立學校沃明斯特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作爲英國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

這裏的一切硬件設施都是最好的。

大門是由爵士設計,

連一把椅子的歷史

能夠追溯到都鐸王朝時期。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爲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活動,

發展自己的興趣,

沃明斯特還擁有

12個網球場和超過40個興趣社團,

涵蓋從天文到地理,

從步兵訓練營到汽車機械。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當然,想要來到沃明斯特

不僅要經過嚴格的考覈,

還有面對每個學期

高達27000英鎊的學費。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要參加交換的

是這樣一羣被校長馬克

形容爲可以在校園裏

踱着 “冷淡的牛津” 步伐的年輕人

再來看看

公立校貝姆羅茲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該校2003年被評爲 “失敗的學校”,

但是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

已經改變爲英國標準教育局眼中的

優秀公立學校。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會無差別地接收周邊所有學生,

無論他們是什麼身份,

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學生

在入校時連英語都不會說。

同樣的教師數量,

貝姆羅茲的學生是沃明斯特的2倍,

而教育預算卻僅僅是對方的1/2。

02 差距並不在教育質量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在英國,只有7%的人上過私立學校,但是在這7%的人卻佔據了英國的高階級職業。

就好像中國的重點高中一樣,在英國一隻腳踏進私立學校,就相當於邁進了上流社會的大門。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但有趣的是,從兩位互換校長(是的,這次變形記,連校長一起換了)的對話中,可以看到造成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差距的,似乎並不是教學質量:

“我所認識的教師中,

有幾個最差的就去到了私立學校。”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如果將我是貝姆羅茲的校長,未必能做的比她現在更好。”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我覺得公立學校的老師

教得相當好,課程很好。”

從沃明斯特交換到貝姆羅茲,第一次在公立學校上課的桑德如此說。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不過,在學校管理與生源的穩定係數上,

兩校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貝姆羅茲平均每一兩週

就有一批新生到校,一批老生離開,

學生的流動性很大。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而課程安排方面:

沃明斯特私校每天早上7點

有專門的老師叫學生起牀喫早飯,

開始一天的課程。

課程會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

課後還要完成各項作業。

校長還會定期邀請各行業的名人

來學校舉行講座、交流會。

在沃明斯特,

學生可以輕鬆的接觸到各種頂尖資源。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而在貝羅姆茲公立中學,

下午3點學生就會放學,

而且幾乎沒有課後作業。

由於學生數量多,

課堂紀律難以控制,

老師通常會相對 “粗暴”地進行管理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在學生管理方面

私校似乎更看重的是日常生活

沃明斯特要求女生

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髮

不可戴大耳環、不許染奇怪顏色的頭髮

不許在不允許的時段使用手機

……

不管是椅子還是球場,看樣子再好的硬件都不能代替老師。而什麼樣的老師,決定了什麼樣的學生。

造成差距的有時不是學校,而是學生本身。

該感謝的也不是貧窮,而是貧窮中也能堅持不放棄的自己。

02 成功的人,更能喫苦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在我們的印象中,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應該邁着放鬆又冷靜的牛津步,漫步在校園中。每天鬆散地坐在教室中學習,輕輕鬆鬆就可以拿到名校的offer,畢業後成功進去大企業。

但實際上,私立學校這些上層階級的孩子比公立學校的孩子更加辛苦。

在公立學校貝姆羅茲,上課聊天是一種常態,學生一般下午3點就放學了。在放學之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他們也有作業,但很多孩子都選擇不做作業,而是打一下午的遊戲。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而最頂層7%沃明斯特的學生呢?對於課堂紀律他們有更高的要求,只要說話就會被趕出教室。下午5點放學,要做很多的作業,學校也對他們有很多要求,每天要穿校服,不可以散頭髮,不可以帶大的耳環,要按時起牀等等,這些在公立校學生看來難以接受的規則,都是沃明斯特學生每天要做的事情。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就算在頂級私立學校中,也沒有一個孩子的成功是偶然的,相反他們比公立學校的孩子學習更加刻苦,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私立學校學生看似順理成章的成功背後,是比公立學生多付出了幾倍的辛苦。

相比於貝姆羅茲無差別的接收學生來說,能考進沃明斯特的孩子成績基本都是A,在頂級教育資源和高昂的學費背後,是這些孩子們一直以來爲了進入頂尖私立學校所做出的努力,讓他們成爲一隻腳邁進上流社會成功大門的人。

03 決定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當處於一個消極怠工的環境中時,你是會選擇隨波逐流,還是會選擇力爭上游呢?

來自私立學校的桑德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面臨着同樣一個問題:

在同學都不好好上課的情況下,要不要認真讀書。

來自公立學校貝姆羅茲的布瑞特對於學習這件事有清楚的認識。

“我覺得教育很重要,因爲如果不接受教育,找到工作的機會就比較小,如果找不到工作,就會買不起房子,買不起食物,養不活家人,我個人不希望這樣。”

“如果我不在學校埋頭苦讀,也許人生就會一無所獲。”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但是在上課時,他選擇了調皮搗蛋:▼

“我一直覺得不融入別人,就不會有朋友之類的。”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作爲英國典型的工薪階級白人男孩,知道自己家庭並不富裕,也知道學習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布瑞特依舊選擇浪費自己的時間,只是爲了讓自己不要顯得格格不入,能和周圍的人融合在一起。

而來自私立學校沃明斯特的桑德卻做了完全不同的選擇。

在紀錄片的開始,桑德說了在我們看來很“炫富”的話:▼

“他們對我刻板印象可能是時髦孩子,擁有一棟府邸和50輛車什麼的。”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作爲一個富二代,顯然他比布瑞特更有資格放縱自己,可他依舊選擇力爭上游。

“我想實際上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受,糾結該如何選擇立場,是選擇和他一起犯傻,還是表示反對,告訴他我在學習,事關我的將來。”

“在學校只要待5年,走上社會要待60年。”

BBC揭祕: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不在教育質量,而在這一點

讓階級固化的,常常不是已經固化的教育資源,而是人們已經固化的思維。

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並不代表就要一輩子貧窮,沒有進入私立學校也不代表最後不能考進最好的大學,但是如果自己選擇了隨波逐流,自己放棄了自己,就真的失去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就好像布瑞特和桑德,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認知,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已經身處困境的布瑞特還在放縱自己時,家境富裕的桑德抓住了自己在學校的時間,不管別人做什麼都認真讀書。拋開家世等等因素,成功的人也一定是桑德。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最上層的7%,但就算是成爲了93%的人也有努力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畢竟最上層7%的人比我們更加努力。

一瞬間能夠得到的東西

也會一瞬間就失去

靠汗水得來的東西

纔不會背叛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