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吕碧城在维也纳。▲ 吕碧城作品集。

19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亚洲面孔的女性,有时在大树下独自练习着英语,有时专注地挥动手里的画笔。一位黑人女招待经常跑去看她写生,每次画作即将完成时,她都开心地鼓起掌来,画画的人兴之所至,会将自己的作品慷慨地送给黑人女招待。

这位亚洲面孔的女性,就是吕碧城。在哥大求学的同时,吕碧城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撰写她看到的美国种种情形,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1922年回国后,吕碧城翻译出版了《美利坚建国史纲》,她似乎总是走在那个时代的最前列。

▲ 吕碧城在哥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美国无法满足吕碧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1926年吕碧城再度出国,只身欧美各国,长达 7 年之久。“花城”佛罗伦萨、历史底蕴厚重的罗马、洁白无瑕的阿尔卑斯山、时尚之都米兰,世界之都巴黎,音乐之城维也纳,都留下了她的脚步和身影。

▲ 吕碧城在巴黎

一路看,一路写,吕碧城将在西方的见闻集结成书,名曰《欧美漫游录》,书中具体讲述了有关订票、海关、行李、银行、旅馆、小费等各种细节,成了风靡一时的欧美旅游指南,吕碧城又成为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女性。

▲ 吕碧城《欧美漫游录》

在瑞士,吕碧城时常与友人坐在山间的草地上野餐,一个明媚的午后,一只蚂蚁爬上了桌布,友人正要将其碾死,吕碧城连忙劝阻了下来。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预示着吕碧城将在哪里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 吕碧城在瑞士

《泰晤士报》刊登的一则关于“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内容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发现人们总在宣传保护动物,却从来不说保护动物的生命,于是,吕碧城创办了“中国保护动物会”,大力提倡素食,自己也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

▲ 吕碧城在维也纳

1929 年 5 月,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吕碧城作为唯一一位被邀请的中国人出席了大会。那天,她穿着印有孔雀开屏图案的丝绸长袍,额间佩戴一顶精致的头冠,站在演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传达着戒杀的理念,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吕碧城

吕碧城所提倡的戒杀,与佛教的理念如出一辙,慢慢地,她开始走进佛教的精神世界。1930年,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皈依佛教,成为在家居士,法号宝莲,法名曼智。此后,她撰写了大量佛学著作,也翻译、印刷了许多佛经,成为女性译述佛经第一人。

▲ 吕碧城晚年在香港的寓所临近的东莲觉苑

脱掉云裳,孑然一身的吕碧城皈依了佛法,也找到了寻觅已久的归宿。生命的最后五年,吕碧城在香港东莲觉苑附近的寓所度过。1943 年 1月, 61 岁的吕碧城在香港辞世,去世前将其全部财产布施于佛寺。她在遗嘱中交代,“以骨灰和面为丸”,将自己的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鱼吞食,“与水族结缘”。

▲ 吕碧城书法

吕碧城似乎知道自己会被人遗忘,她在临终前的诗中写道: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 吕碧城作品集

我到人间只此回!世间不再有吕碧城,却深深留下了她来时的足迹。吕碧城的作品多次结集刊行,她独一无二的诗词创作和佛学研究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花有爱,水无恨,万般烦忧风飘去,独留芬芳泽后世。”在喧嚣的红尘中,吕碧城如同一颗尘封已久的明珠,等待人们去发现,1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奇女子,达到了那个时代女子所能触及的最高境界。

▲ 吕碧城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