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就有点不悦,于是随从敲开那家人的大门,朱元璋就问他为什么不贴春联,这个人一看眼前这位的气势和派头就知道是个官,于是小心说,小人不是不贴春联,实在是写不出和自己的身份职业相符的春联。朱元璋封赏功臣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早日下台,所以他要把那些对他知根知底的兄弟压住,就必须把那些根底浅、好控制的人列为第一等,利用这些人去制约那些老弟兄,这就是帝王术、权谋策,把便于控制的李善长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上,就是为了压制了徐达,削弱徐达的权力。

朱元璋出身微贱,小时候给地主放过牛,遭遇过很多不幸,家里人都饿死了,他走投无路出家当和尚,还当过高僧,最后投奔起义军,逐渐在斗争中成长为起义军的领袖,最后夺取江山。
在那个时代和他有相同或者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他能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不断学习。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了不少文化知识,还能写一些很精彩的诗文,有的流传至今,民间还有一些关于他喜爱文学的故事。 传说朱元璋登基以后,就要求南京的老百姓过年都要贴春联,而且内容要和自己的身份地位职业相符。有一年,除夕夜他微服私访,检查过新年、贴春联的情况。家家户户都贴了,他比较高兴。 突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就有点不悦,于是随从敲开那家人的大门,朱元璋就问他为什么不贴春联,这个人一看眼前这位的气势和派头就知道是个官,于是小心说,小人不是不贴春联,实在是写不出和自己的身份职业相符的春联。 朱元璋接着问,你是干什么的?对方答道,小人是个劁猪的,找了不少人都说写不了,大人能不能赏小人一副。话音刚落,朱元璋身边的侍卫就呵斥道,大胆!朱元璋连忙制止,心想的确不好写,但是自己要是不写一副,今后传扬出去不好见人。
于是不动声色地说,笔墨伺候。那人连忙把朱元璋一行迎进家里,过年之前就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现在正好派上用场,立即摆好。朱元璋一边看着那人磨墨,一边构思。墨磨好了,朱元璋不慌不忙提起狼毫笔,饱蘸浓墨,刷刷点点写下一副春联,上联是:“一刀斩断是非根”;下联是“双手劈开生死路”。大家一看都说好,太符合他的职业身份了,还缺个横批呀!朱元璋二话不说写下四个字“天下太平”。 这个故事就反映出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敏捷的才思,他不光死读书、读死书,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说既读了有字书,又读了无字书,所以他是个很有才干又脚踏实地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随便的,都是深谋远虑的。 就拿他大封功臣这件事来说,封功臣是一种形式,目的要控制这些人,但是控制是有代价的,就是分权,与别人共享权力,这是很痛苦的,也是很危险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功臣一直都在上演,始于相互依赖、进而相互猜忌、最后大肆屠戮功臣的改朝换代三部曲。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封赏功臣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早日下台,所以他要把那些对他知根知底的兄弟压住,就必须把那些根底浅、好控制的人列为第一等,利用这些人去制约那些老弟兄,这就是帝王术、权谋策,把便于控制的李善长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上,就是为了压制了徐达,削弱徐达的权力。 这样就把可能在和平年代威胁皇权的武将压制了一批,这其实就是告诉群臣:时代变了,我不再是你们的大哥了,我是你们的皇上。跟他打江山的老兄弟内心肯定很受伤,但是没办法,这是震慑。 刘伯温虽然是朱元璋的大谋士,但是跟朱元璋时间长对朱元璋知根知底,在太熟悉的人面前装神圣是没用的,所以也要压制,他和徐达一样都是可以改变政治力量对比的人,不过徐达是靠军事,他是靠谋略,本质上他们是一路人,所以要在封赏时加以压制,变相的限制他们的权力,为进一步的措施做准备。

这样一来,老弟兄都被压制住了,那些低一等的便于控制的功臣自知根底浅、功劳小,更加感觉皇恩浩荡,更加死心塌地的忠于朱元璋,朝廷也就有了初步稳定的根基了。在此基础上,可以慢慢清洗那些不老实的功臣,所以,对功臣而言他们得到了功名富贵,在朱元璋看来不过是名缰利锁,把这些功臣牢牢约束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