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央行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其中央行就強調了接下來國家的貨幣政策是要發揮貨幣信貸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要加大債券市場和票據融資的支持力度,運用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促進民營、小微信貸量增價降。
除此之外,關於樓市方面央行還強調了要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可以說央行的這一份報告對於接下來的樓市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那麼爲什麼現在央行要再一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一方面是爲了傳遞國家對於目前樓市調控上的一些態度。
對於“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樣的說法其實在今年7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中就提到過。
當時國家的原話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可以明顯看出內容和這一次央行的內容大同小異,展現出了也是今年國家對於樓市的態度。
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讓市場情緒更加穩定。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今年下半年以來,曾經有多個城市出現了樓市政策上的微調。
例如在今年雙十一當天深圳傳出豪宅標準的調整,新規定中只要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4平米以下就可以免徵增值稅。
又例如10月中旬南京高淳區放開放鬆購房的社保個稅要求,外地人只要有居住證就可以開具購房證明,放鬆了之前3年內累計2年社保/個稅的證明。
此外還有安徽宿州宣佈落戶購房的話可以給予2萬元的房補、揚州將公積金房貸最高限額從35萬恢復到50萬等等。
這些樓市政策的微調逐漸也讓無房者多了一些擔憂,特別是深圳的豪宅稅調整之後,據媒體報道當時就有二手房業主提高市場掛牌價,部分價格千萬的房產直接漲價150萬。
而央行在此時重提房住不炒,在引導樓市市場情緒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從這一次的央行報告中可以看到兩個信號:
第一:接下來因城施策的政策方向也會依舊明顯,這將是樓市調控政策中一個長期的政策方向了。
第二:目前國家對於樓市的態度,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的刺激手段。也就是說短期而言,央行採取的貨幣政策當中,依舊會考慮到樓市房價的變化,並且會盡可能避免因爲貨幣政策的變化而帶來的房價上漲。

2

2019年已經開始接近年末,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對於房企來說是一個令人感覺到壓力的日期,因爲今年很多房企的銷售金額還沒有達到目標。
而今年房企所期待的金九銀十也表現出了鮮有的慘淡。
根據克爾瑞研究中心的三季度上市房企存貨研究報告,29個重點城市新增供應面積203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2%,同比下降26%。
其中,一線城市商品住宅新增供應面積15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58%,同比下降51%。二三線城市新增供應面積環比下跌40%,同比下跌23%。
這也就意味着10月份受監控的29個重點城市不管是在供應還是在成交方面都是雙雙回落。
這樣冷淡的市場現狀和過去的樓市火爆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以前,房子要靠搶。曾經甚至還出現了“全款的往裏走,按揭的不要堵門口,公積金的把小黃車挪走!”的段子。
這短短的24個字已經非常形象的展現出來過去幾年裏樓市所呈現出的火爆場面。
但是在2019年,這樣的場景不僅沒有出現,反而出現各種銷售現場翻車的情況。
例如在10月份萬科在杭州的一個樓盤就出現了92套房預售卻無人登記的狀況。
目前多數房企都面臨着資金上的壓力。
在今年10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的完成融資金額摺合人民幣才235.82億元,環比下降65.8%。
融資額度的大幅度減少無疑是加大了對房企的資金壓力。面臨着巨大的資金壓力,今年9月份以來很多房企都採取了以價換量的策略,因爲房企需要通過賣房來填補企業貸款資金的空白。
如今央行再次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的刺激手段,那麼可以預見的是起碼短期而言,房企的煎熬之路還要延續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