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監等不得落座,站着便將與衛鞅的一番對話一字不漏地向嬴渠梁稟報了,嬴渠梁聽到衛鞅說他果然有稀世之策,又認自己爲識貨之人,方纔感到大爲興奮。”景監沒有搭理,等着衛鞅繼續說下去。

衛鞅悠然自得地返回了客棧,今日朝堂之上,自己的所有目的都算達到了,這下算是徹底放心了,自己的志向抱負,終於尋到了最爲理想的施展之所,何其大幸。
景監卻沒有衛鞅這般好心情,雖然和嬴渠梁坐在偏殿之中,卻總也無法靜下心來,不禁將衛鞅的所有行爲從頭到尾地梳理了一遍。初識衛鞅,他隻身入秦,獻策救師,行事便不拘常禮,而他所獻之策,確實也爲秦國解除了最大的威脅,讓魏國失去戒心,不給魏國攻秦口實,單憑這一點,便可見此人絕非迂腐無能之人。
後來特使從魏國回報的消息,每件事都在佐證這一點,公叔痤向來便有識人之名,此前多有斷語,幾乎從無虛言,那麼他對衛鞅的斷語,便是極爲可信的,從他薦殺衛鞅的行動來看,既極爲看中衛鞅,又極爲忌憚衛鞅,能讓執掌魏國軍政大權十數年的公叔痤如此上心的,絕非等閒之輩,否則便是斷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然而怪異之處便也在此事,按說有公叔痤的舉薦,以衛鞅在朝會上侃侃而談的淵博學識,衛鞅縱然不能出任相國執掌魏國,在最爲強大富庶的魏國謀個高爵要職,還是不成問題的,偏偏衛鞅不僅辭了中庶子的小吏,還去公叔痤陵園守陵。
大爭之世,凡有抱負的士子從來不會拘泥於這已經老掉牙的禮法古制,而是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當年吳起爲將,爲了表示忠心連妻子都肯殺,衛鞅又怎麼會如此迂腐非要給公叔痤守陵三年呢?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衛鞅真的是迂腐,但是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那麼只能是另一種情況,便是衛鞅沒有看中魏國,認爲魏國沒有自己施展抱負的條件。
如果果真如此,那麼衛鞅的才具抱負便難以估量。方今天下,魏國已雄踞霸主之位三十餘年,論國力,論軍力,論變法,魏國無一不是領天下之先,如此魏國還不能入衛鞅之眼,簡直有些不可理喻,然而正是這種不合常理,更讓景監隱隱覺得,衛鞅的抱負,恐怕是自己所無法企及甚至是假想的。只是究竟是何種抱負,會讓衛鞅舍魏國而去。
秦公一卷《求賢令》,不僅打破了百年來士子卑秦的傳統,還將這個沒有將魏國放在眼裏的衛鞅也吸引了過來。入秦之後,衛鞅苦行三月有餘,走過了關中平原,踏遍了商於大山,僅僅是此種精神,便令人刮目相看。相比那些連郡治都沒有轉完的儒家士子,簡直天壤之別,若說衛鞅和他們有何共同之處,幾乎是完全找不出來。
然而偏偏是如此特立獨行的一個衛鞅,卻在兩次朝會召見時,大談王道治國,禮制仁政,黃老無爲,墨家兼愛,甚至連名家都搬出來了,更是令人大失所望。但是卻又總覺得詭異非常,前後矛盾的言行,讓這一切顯得如此的不合常理,完全看不出來衛鞅如此行事的原因和目的何在。
景監想起了衛鞅曾說,第一次會見秦公,功成一半,說明衛鞅是有準備有計劃地如此作爲。衛鞅會見秦公,其功便只有出山仕秦一件,大談王道卻說功成一半,卻是爲何?景監思來想去,以自己的見識謀劃,確實想不出來。但是這份疑慮又總在心頭縈繞,揮之不去,如果不去親自向衛鞅問明白,怕是解不開這個死結了。
用過晚膳,嬴渠梁已經看出景監一整天都心事重重,景監幾次欲言又止的樣子,嬴渠梁也都看在眼中。於是便主動相詢,景監實在按奈不住,便將自己從頭梳理的結果有條不紊地向嬴渠梁訴說了一遍,嬴渠梁本不想再糾纏衛鞅之事,但還是耐着性子聽了一段。越聽越覺得景監所慮不無道理,便換了個心思,認真地聽景監說下去。
景監對衛鞅行止的一番推論,嬴渠梁都覺得極其合理,並沒有太大破綻,所以越聽越投入,直到景監拋出了最後一個疑問:“前次衛鞅言道,初會秦公,功成一半,那麼此次相會,衛鞅究竟如何評判?”
嬴渠梁思慮一番,確實難以猜透衛鞅會如何評價,便大袖一揮道:“我等何苦在此費神。明日你去會會衛鞅,看看他如何說法便是。兩次朝會都見了,再去會他一次又有何妨。”
“臣正有此意,只恐秦公不快,故而遲疑再三。”景監有些慚愧,嬴渠梁如此大度,自己有點小人之心了。
“若衛鞅果是大才,能強我秦國,便是讓嬴渠梁牽馬垂凳,又有何妨!”嬴渠梁長嘆一聲,默然良久。兩人復歸本位,又是忙到三更方歇。
次日清晨早朝已畢,景監出得櫟陽宮,向衛鞅所在的客棧而來。衛鞅因爲大事將成,昨夜早早休息,罕見地沒有早起。直到景監前來,夥計扣門通報,衛鞅才起牀梳洗,忙活了盞茶時光,方纔將景監讓進房中。
在衛鞅的估計中,怎麼也得等個三五日,景監纔會前來,不想今日便來了,心中更是讚許。看着景監始終陰沉的臉色,衛鞅便沒有再做姿態,率先開口:“郎中令何苦如此沮喪,豈不見大功將成乎?”
“就憑先生那一番胡扯,何來大功將成?!”景監有氣,又聽衛鞅再誇海口,實在是沒忍住數落道。
“衛鞅敢問郎中令,若郎中令有一稀世珍寶欲尋買家,該當如何?”
“自然是公之於衆,叫賣便可。”景監一時沒多想,順口答道。
“衆人不識此寶,皆以爲尋常物事,又當如何?”
景監這才發現衛鞅話中有話,既爲稀世珍寶,確實不是人人皆識。然景監畢竟不是商旅之士,想不通此中關節,便道:“那便去尋識貨之人賣之。”
“如何能知買家是否識貨?”
“示之珍寶,識貨者自然識得。”景監沒好氣地道。
“懷揣稀世珍寶,逢人便示,尚有珍寶乎?”衛鞅哈哈一笑。知道景監也想不出來,便繼續說道:“鞅有一法,郎中令且聽如何。”景監沒有搭理,等着衛鞅繼續說下去。
“極爲稀世珍寶,能識者便寥寥無幾,先按其收藏,便可見一二。大體確定幾個買家後,再示以劣貨,巧言搪塞,若買家不識,將劣貨視爲珍寶,則可斷定此人非其人也。如是再三,若買家皆能一眼識破劣貨,再示以珍寶,何愁買家不識?”衛鞅沒有絲毫停頓,一口氣說了下來。
景監乍聽之下,似乎毫無頭緒,直到最後,恍然大悟道:“先生所謂劣貨,莫非殿前所獻之策?”
“郎中令一點就透,實乃妙人也!”衛鞅見景監瞬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很是高興。
“先生果有稀世珍寶?”景監豁然開朗,急切地問道。
“果然。”
“先生已得買家?”景監又追問道。
“已得。”
“如此景監告辭,請先生靜候佳音!”景監心中的塊壘全消,興奮異常,起身便要走。
衛鞅微微一笑,拉住景監叮囑了一句:“郎中令切記,稀世珍寶,不可輕易示人。”景監聽出了衛鞅的話中之意,連連點頭,請衛鞅放心,自己儘快安排。
離開客棧,景監未做片刻停留,緊急求見秦公。嬴渠梁心知景監秉性,做事從不拖泥帶水,估摸着此刻也該回來了,恰巧景監求見,便又召入偏殿。
“啓稟秦公,景監拜訪衛鞅歸來,大喜大喜。”景監興奮得有點過頭。
“何事值得如此忘形。”嬴渠梁看景監的神情,已然知道必有緣故,只是如此忘形,卻是極其少見的,也只是在幾次大勝之後,景監才如此失態過。
景監等不得落座,站着便將與衛鞅的一番對話一字不漏地向嬴渠梁稟報了,嬴渠梁聽到衛鞅說他果然有稀世之策,又認自己爲識貨之人,方纔感到大爲興奮。衛鞅的故事,解開了此前種種奇怪行徑的癥結所在,如今方纔真正獻策,足見衛鞅行事周密,深謀遠慮,待景監說到衛鞅的囑託,切勿輕易示人,嬴渠梁更加堅定了這種判斷。
“如此說來,衛鞅此前種種所爲,皆是在試探寡人,是否識貨之人?若果真如此,衛鞅之策,深不可測也!”嬴渠梁終究忍不住感嘆道。
“臣亦是此意,兩次召見,衛鞅雖遭秦公冷落,卻舉止若定,胸有成竹,足見所言非虛。臣懇請秦公不計前嫌,再見衛鞅,看看他究竟有何長策,竟如此大費周章。”
“既如此,明日便召見。”嬴渠梁沒有猶豫,既有稀世之策,再見一次何妨。
“衛鞅既有言在先,不可輕易示人,明日便等朝會之後,於此處召見如何。”景監提醒道。
“如此甚好,你去辦吧。”嬴渠梁痛快地首肯了。景監領命而去,將秦公召見的消息馬上告知了衛鞅,請衛鞅早做準備,明日寅時準時入宮。衛鞅早已準備妥當,只等單獨面見秦公,消息傳來,衛鞅又不禁感嘆一番,秦公如此勤政、如此惜才、如此氣度,天下何人可及?
轉眼便是天明,衛鞅收拾妥當,卯時末刻便到了櫟陽宮外,朝會一散,景監便親自前來,將衛鞅引進了櫟陽宮偏殿。散朝出來的衆臣再次見到衛鞅,個個竊竊私語,如何這個腐儒狂士又來了,真不知道秦公是怎麼想的,竟然對他如此重視。
進入偏殿,衛鞅又一次驚訝了,原本便不寬敞的偏殿,竟然堆放的滿滿當當,相比魏國那落滿灰塵的如山典籍,簡直天壤之別。秦公端坐在長案之後,聽到稟報,並沒有動作,他還是想先看看衛鞅今日究竟所獻何策。
“衛鞅拜見秦公!衛鞅此前多有唐突,幸得秦公胸襟似海,衛鞅感佩之情,無以言表。今日前來,願獻《強秦策》與秦公,以報秦公之明!”衛鞅三兩步便來到了秦公面前,深躬一禮,算作請罪。
“先生不必多禮。”說話間嬴渠梁不自覺地站了起來,雙手扶住衛鞅。
衛鞅直起身來,從大袖之中,拿出來那捲早已準備好的《強秦策》,雙手奉上。嬴渠梁見衛鞅今日沒有半句虛言,上來便直入主題,顯然是有備而來。一邊接過衛鞅呈上的竹簡,一邊示意衛鞅於偏案落座,招呼一聲,內侍便奉上了茶水。
嬴渠梁也坐了下來,展開竹簡,僅僅讀了十數行,便被《強秦策》中指出的秦國弊端所震撼了。不覺便一口氣讀了下去,及至將所有秦政之弊讀完,嬴渠梁已是後背發涼,出了一身冷汗。短短六條,彷彿剝去了秦國所有的華服僞裝,赤條條地擺在了自己面前。此前雖然自己也認爲秦國該變,秦國有失當之處,卻從未想過,竟到了這般地步。
稍一回過神來,不覺又繼續讀了下去,衛鞅既然能夠將秦政之弊看得如此透徹,必定有對策,天下治道之論,日前朝會多有所議,一一被自己否決,唯獨《強秦策》中推崇的法家治道,日前朝會時從未論及,看來衛鞅今日方纔真正展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
當讀到“治國之道,一賞、一刑、一教也。”時,嬴渠梁開始震撼了,自己絞盡腦汁苦思無計的治國方略,卻被衛鞅短短一言而點醒,再讀論斷,更是深有同感。嬴渠梁在秦國素來以政才見長,無論天資、努力、悟性,自認爲絕非庸才,然今日一見,不覺自愧不如。
正讀得酣暢淋漓之際,便顧不得衛鞅,繼續讀了下去,治國九要,字字珠璣,直指秦國弊政,然而所言過於簡練,又讓嬴渠梁一時難以完全讀懂,但是那股暢快之感,卻是嬴渠梁這些年來所從未感覺到的。
放下竹簡,嬴渠梁纔想起來衛鞅,轉眼一看,衛鞅不急不緩地品着茶,正等着嬴渠梁先開口。
有詩讚曰:
良駒千里命途厄,皆因未曾遇伯樂。
已擇不世賢明主,敢獻千古強秦策。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