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今社會,選擇多誘惑多,我們面對選擇時往往又猶豫,難以下決定。那麼如何才能下定決心做一件事呢?如何分析利弊得失?2000多年前商鞅的辦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當我們瞭解了商鞅的見解,相信會對我們有啓發,我們也會找到合適我們的方法。

秦孝公想發奮圖強,不想只做啃老族,他想有所改變。治國如同烹小鮮,秦孝公面對選擇,何嘗不像今天的我們一樣,患得患失,一時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於是,找大臣們一同商量,其中就有商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如果我們把秦孝公的想法比作我們自身的想法,那麼大臣們不同的意見猶如我們心中互相打鬥的兩個小人一樣。兩個小人經過一番打鬥,最終才能得到我們最後的決定。

想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呢?甘龍、杜摯就是我們心中反對改變的那個小人,他們在那次會議上陳述了爲什麼不應該改變,爲什麼要維持原狀。

甘龍說:“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意思就是因襲已有的習俗來教化,不必很辛苦就能取得成效;根據舊有的法度治理國家,官吏們駕輕就熟。也就是說,現在過得挺好的了,不必再改變什麼就有很好的收益,每個人都還過得很舒坦,爲何要折騰呢?所以讓一個人離開舒適區,從2000多年前就有人強烈反對。

這些年,聽起來非常美好的“財務自由”也是一個美麗的仙境,但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世外桃源嗎?我個人是持懷疑態度的,奮鬥是應該的,但努力達到的舒適區很可能在外界條件改變下,成爲溫柔的陷阱。30年前,覺得有100萬就可以退休,可以“財務自由”了。但很顯然,現在回頭看過去,這並不能真的實現所謂的財務自由。我們仍然需要驅使自己離開舒適區,繼續向前,需要像秦孝公一樣望向更遠的遠方,帶領秦國從勝利走向勝利。過去只是一個基礎,而不是喫不完的金山銀山。

接着,杜摯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意思就是,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變更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變換使用的工具。效法古代的法度沒有過錯,遵循舊有的禮制不會偏斜。

杜摯也是一個有風險意識的人,他認爲沒有足夠大的利益,就沒必要改變。他最核心的想法,還是想走過去的老路子,認爲那樣更穩妥,不會出什麼偏差。可,真是的這樣嗎?

商鞅針對他們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商鞅認爲:“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即甘龍的意見就是很多人的普遍言論罷了,總想固守舊有的習俗,拘泥於曾聽過的道理。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說的就是甘龍這種人。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不過人云亦云罷了。商鞅對這樣的人的處理意見就是,“不足與言事,不足與論變”、“不可與慮始,可與樂成”。即,當想做一件事時,我們不要徵求那些一貫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的意見,更不要與他們商量怎麼做。

至於杜摯提出一味遵循古代的做法,商鞅認爲古代過於廣泛,這本來就是一個僞概念,不同時代的做法甚至是相反的。就類似今天我們說學習國外,國外難道就是鐵板一塊,都是一樣的嗎?很顯然,美國、歐洲、日本、非洲,這些都是國外,但並不一樣。古代各階段的成功,不過是實事求是,各自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制定合乎當時的制度,即“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不拘泥於古代,不盲目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有圓的一天,也有缺的一天,不必不分選擇而全盤接收。

所以當我們想有所改變時,想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時,就要勇敢走出目前的舒適區,不必徵求那些一貫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的意見,然後好好分析自己的情況,一步步去做。秦孝公很認同商鞅,於是說道:“愚者笑之,智者哀焉。”一般人認爲很不錯的事情,聰明的人卻看到了其中的隱患,知道應該下決心改變目前的狀況了。秦孝公認爲做事,不必“拘世以議”,不必因周圍普通人的指指點點而猶豫,自己既然想做了,就努力去做。今天嘲笑你的人,明天一定是最努力稱讚你的人。歷史證明,秦孝公成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