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当今社会,选择多诱惑多,我们面对选择时往往又犹豫,难以下决定。那么如何才能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呢?如何分析利弊得失?2000多年前商鞅的办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了解了商鞅的见解,相信会对我们有启发,我们也会找到合适我们的方法。

秦孝公想发奋图强,不想只做啃老族,他想有所改变。治国如同烹小鲜,秦孝公面对选择,何尝不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患得患失,一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于是,找大臣们一同商量,其中就有商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如果我们把秦孝公的想法比作我们自身的想法,那么大臣们不同的意见犹如我们心中互相打斗的两个小人一样。两个小人经过一番打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最后的决定。

想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呢?甘龙、杜挚就是我们心中反对改变的那个小人,他们在那次会议上陈述了为什么不应该改变,为什么要维持原状。

甘龙说:“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意思就是因袭已有的习俗来教化,不必很辛苦就能取得成效;根据旧有的法度治理国家,官吏们驾轻就熟。也就是说,现在过得挺好的了,不必再改变什么就有很好的收益,每个人都还过得很舒坦,为何要折腾呢?所以让一个人离开舒适区,从2000多年前就有人强烈反对。

这些年,听起来非常美好的“财务自由”也是一个美丽的仙境,但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奋斗是应该的,但努力达到的舒适区很可能在外界条件改变下,成为温柔的陷阱。30年前,觉得有100万就可以退休,可以“财务自由”了。但很显然,现在回头看过去,这并不能真的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我们仍然需要驱使自己离开舒适区,继续向前,需要像秦孝公一样望向更远的远方,带领秦国从胜利走向胜利。过去只是一个基础,而不是吃不完的金山银山。

接着,杜挚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意思就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更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变换使用的工具。效法古代的法度没有过错,遵循旧有的礼制不会偏斜。

杜挚也是一个有风险意识的人,他认为没有足够大的利益,就没必要改变。他最核心的想法,还是想走过去的老路子,认为那样更稳妥,不会出什么偏差。可,真是的这样吗?

商鞅针对他们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商鞅认为:“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即甘龙的意见就是很多人的普遍言论罢了,总想固守旧有的习俗,拘泥于曾听过的道理。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甘龙这种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过人云亦云罢了。商鞅对这样的人的处理意见就是,“不足与言事,不足与论变”、“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即,当想做一件事时,我们不要征求那些一贯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的意见,更不要与他们商量怎么做。

至于杜挚提出一味遵循古代的做法,商鞅认为古代过于广泛,这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不同时代的做法甚至是相反的。就类似今天我们说学习国外,国外难道就是铁板一块,都是一样的吗?很显然,美国、欧洲、日本、非洲,这些都是国外,但并不一样。古代各阶段的成功,不过是实事求是,各自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制定合乎当时的制度,即“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不拘泥于古代,不盲目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有圆的一天,也有缺的一天,不必不分选择而全盘接收。

所以当我们想有所改变时,想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时,就要勇敢走出目前的舒适区,不必征求那些一贯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的意见,然后好好分析自己的情况,一步步去做。秦孝公很认同商鞅,于是说道:“愚者笑之,智者哀焉。”一般人认为很不错的事情,聪明的人却看到了其中的隐患,知道应该下决心改变目前的状况了。秦孝公认为做事,不必“拘世以议”,不必因周围普通人的指指点点而犹豫,自己既然想做了,就努力去做。今天嘲笑你的人,明天一定是最努力称赞你的人。历史证明,秦孝公成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