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己楷——远去的炊烟//我做扶贫宣传员

远去的炊烟

改革开放初期,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响彻大江南北,歌词开头“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唱得令人心醉。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是多么令人向往。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聆听《王小砍柴》的故事。从古至今,柴米油盐是人们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有了柴,生米能做出熟饭,有了柴冬天可以取暖,可见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的家乡被湍河环抱,湍河从邓州流经到与新野交汇处,形成一个至少有500亩的沙滩,我们称之为“东河滩”。那里有一片树林,是新野县王集镇的一个林场,20世纪70年代,无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东河滩”开荒种树,树种主要是槐树、杨树,以及桃、李等果树。我小时候经常去树林里拾柴,主要捡些枯枝烂叶。有一次,我钻进树林里迷了路,折腾了半天摸不出来,要不是碰上两位知识青年给我指了路,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河滩除了茂密的树林,还有大片的茅草,可以挖掘当柴烧。

那时候是大集体时代,小麦秸秆堆成很大的垛,除了一少部分按人均分给社员外,大部分用作生产队耕牛的饲料。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麦茬,划分成绺绺片片,全家老少齐上阵用铲子铲麦茬,人们恨不得把麦根都刨出来。豆秆是上等柴,可惜太少,玉米根也是很好的柴,我小时候经常挖玉米根当柴火用。

以前,人们在厨房做饭,遇到风向好的时候,灶膛内的火苗呼呼乱窜,遇到风向不对,屋内狼烟四起,烟气呛得人们直流鼻涕,眼都睁不开。后来人们用上了蜂窝煤,做饭再也不呛眼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如今柴草遍地,人们却弃之不用,蜂窝煤也由于污染环境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天然气和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之类,进入了生活电气化时代。

如今的农村,小河依旧流水潺潺,但袅袅炊烟却渐行渐远。

“东河滩”留下了我童年的很多记忆,树林、茅草、白沙滩、河中摸鱼等,但我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到处高楼大厦林立,公园里绿树花草一年四季常青,湍河大桥、彩虹桥飞架南北,明珠湖、邓西湖镶嵌东西,还有名闻遐迩的花洲书院……相信未来,邓州的环境会更优美。(周己楷)

我做扶贫宣传员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耳闻目睹了无数党员干部、千百扶贫队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冒酷暑、战严寒奋战在扶贫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省食药监局驻龙堰乡刁河村第一书记李怀琛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餐饮业;市人民医院驻史坡村第一书记胡冰冰为史坡村捐赠医疗器村,为群众义诊;孙耀志致富不忘乡邻,建扶贫车间等。

使我这个年迈花甲的老教师不由自主地拿起笔来,为他们的无私和奉献助威点赞!

前面提到的典型人物,我都曾用笔在省市的新闻媒体上作过报道。其中有《河南垚元农科集团---扶贫路上显身手》、《真情帮扶暖人心,赠送匾牌表谢意》《发展特色餐饮、架起致富桥梁》等,其中我写的《邓州市龙堰乡“四项措施”做实做细精准扶贫》还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四版头题发表。几年来,我先后在省市多家媒体发表关于扶贫的报道达100余篇。

我虽然老了,没能深入扶贫第一线,但我要为在扶贫最前线的冲锋战士擂响战鼓,吹起冲锋号。我为能参与扶贫工作尽一份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扶贫路上有你有我。我既是扶贫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我们兄弟中,我的长兄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经常有病瞧不起,记得前年他患高血压病住院,他身上仅有200元钱,而对无助的亲人,我不能不管,我和儿子拿出3000元钱为他治病,我弟弟两个孩子幼小,家境贫寒,去年弟媳不堪疾病的折磨,上吊自杀,连埋葬费都没有,又是我和儿子拿出2000元帮助他把弟媳草草安葬。兄弟的遭遇,使我感同身受,痛心疾首。我的力量有限,很无奈。后来,哥哥和弟弟都被纳入贫困户。扶贫干部、腰店镇副镇长何峰经常到我哥家中嘘寒问暖,有一次,市公路局扶贫干部袁霞到我哥家,我哥客气地称她“领导”,袁霞说“大伯,我是你的侄女,来帮你是应该的。”一句“侄女”说得我哥眼含热泪。后来,我哥看病再也不用发愁了,因为他享受了低保,报销的多,上边的扶贫款和各种补贴他一季度能拿上千元。弟弟的不幸遭遇引起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副市长贾里坚多次打电话表示慰问,亲自带人到家中送来米面、油和救济款。并帮助他想办法发展花卉产业。哥哥经常对我说“共产党真好,习总书记真是咱农民的贴心人。”

去年我儿子周士昌到刘集镇政府工作,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我经常告诫他,有很多不相识的人都来帮助咱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咱也要尽其所能帮助别人。今年春,他到户周村扶贫,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衣衫褴褛,孤苦伶仃,家中除了盐罐中有一些盐,连油都没有,面也所剩无几。他虽然工资并不高,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递给老人家。回来后,他还把情况对他母亲说了,第二天他母亲让他提了一壶油送了过去,我从心里赞叹“扶贫路上,儿子也是好样的”。

当前,精准扶贫正在路上,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牢记使命。不怕困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参与者,会很自豪和骄傲,因为我们正在进行着一项伟大工程,正在实践着一个伟大创举、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我将继续当好精准扶贫的宣传员、战斗员,为之歌唱、为之喝彩、为之不懈努力,为之艰苦奋斗!(周己楷)

邓州共享电话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