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區新裝

河南日報記者譚勇本報通訊員周強何輝

永城有個日月湖,水域面積是杭州西湖的五倍多。在永城市東西城區之間這片24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經是破敗荒蕪的採煤塌陷區,如今已經蝶變成美麗如畫的日月湖。追根溯源,正是2012年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永城市東西城區間採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的實施,才帶來了如今“水在腳邊流,花在身邊開,鳥在樹上叫,人在畫中游”的生態美景。

在這背後,有一支一直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地質隊伍,恢復綠水青山是他們無悔的誓言,保護生態環境是他們不變的信念,爲人民謀幸福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爲了日月湖的華麗嬗變,他們做着最基礎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傾注了滿腔熱血。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有了他們,纔有了今天的日月湖。

他們就是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繪地理信息院(簡稱省地礦局測繪院)的地質隊員們。省地礦局測繪院成立於1958年,是我省唯一一支專業從事地質測繪工作及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單位,擁有測繪、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勘查評估設計、水工環地質等16項甲、乙級資質,370多名職工中80%以上是專業技術人員,曾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100多項廳局級以上獎勵,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鄭州市文明單位。

在一、二、三期工程勘查工作中,他們共完成各類鑽孔500多個,總進尺8000多米。從立項到一、二、三期勘查設計工作中,他們完成各類圖件900多幅,文字約386000字。每期勘查設計報告定稿前,他們都不厭其煩地與專家、業主溝通修改,數易其稿,最終提交完美答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爲指引,秉承着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市場的理念,充分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的地礦精神,超前規劃,精心設計,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我們闖出了一條新路,正在把日月湖打造成爲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國家級示範工程,讓山更青,水更綠,人民更幸福,家園更美麗。”省地礦局測繪院院長馬遠新說。

塌陷治理地質先行

去過永城的人都知道,位於西部的老城區和東部的新城區相隔甚遠。據永城市的老人回憶,這裏破屋和枯樹站在水中,荒草和沼澤望不到邊,這片約30平方公里的塌陷區夾在熱鬧的老城區和整齊的新城區之間極不協調。

初冬時節,記者深入到永城市採訪時看到,在日月湖環湖路最南部採煤塌陷區,依然保留着幾處低於地平面的破舊的房屋,這就是日月湖治理之前塌陷的舊貌,可以讓人更近距離更加直觀地感受塌陷地貌。

永城市委、市政府有心治理,永城市羣衆日思夜想盼望治理,但其中難度何其巨大——技術方案怎麼達到最優?所需的鉅額資金又從哪裏來?

省地礦局測繪院想羣衆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多次深入調研,參閱大量文獻,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融合,創造性地提出了“挖深墊淺、挖湖堆山”的治理思路。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歷了多少次分析論證,省地礦局測繪院終於編制完成了《永城市東西城區間採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立項報告,這份沉甸甸的報告承載了150萬永城人民的殷切期盼。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10月,省財政批覆資金9133萬元。2011年11月29日,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於組織2012年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省地礦局測繪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抓住時機向中央提交了立項申請,組織專門技術力量指導立項方案的編寫,不到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永城市東西城區間採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實施方案(大綱)》編寫。隨後,大綱經過單位內部、永城地礦局、省國土廳等十幾次修改評審,最終定稿送往原國土資源部。

由於時間倉促,項目負責人徐偉在顛簸的火車上進一步完善彙報材料、預判專家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怎樣回答才能在全國60多個立項中脫穎而出。兩天兩夜的奔波、彙報、答辯,他一直處在緊張、興奮和忐忑的狀態,忘記了飢餓和疲勞。最終,“大綱”從全國60多個立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的批覆,首批資金撥付1億元。這一消息傳來,徐偉才鬆了一口氣:“當年高考都沒有這麼緊張過。”省地礦局測繪院全體員工肩上承載的,不是一個人的前途,而是一座城市對美麗的嚮往。

隨着採煤塌陷區治理大幕的拉開,永城市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治理”整體思路,因地制宜,科學運作,集中優勢資金,全力打造新時代的美麗家園。在農業主產區塌陷區治理上,採取“復墾耕地+居住用地+魚塘+高效生態農業用地”爲主的創新治理模式,打破村、鄉組界,統一規劃,通過熟土剝離、挖深墊淺、固體充填等技術手段進行治理。

隨後幾年裏,省地礦局測繪院夜以繼日地在項目區耕耘,見證着他們親手繪製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從圖紙變成現實。截至2016年,永城東西城區間日月湖項目累計獲批中央財政資金3.86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使20多平方公里的塌陷積水區變成了如今的日月湖風景區,湖水波光粼粼,山坡綠樹成蔭,遊客流連忘返,寶地寸土寸金。

事實證明,日月湖治理模式充分集成整合資金政策,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湖泊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真正改變了治山、治水、護田各自爲戰的工作格局,成爲河南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的典範。日月湖也成功躋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溼地公園和省級礦山公園,成爲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

創新模式甘於奉獻

永城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託“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業興城,以文化城”發展理念,藉助省地礦局測繪院的成果,在城市周邊生態環境治理上堅持“示範引領、政府撬動、社會參與、合作共贏”的理念,按照“開發一處、建成一片、受益一方”的設計思路,形成了以“政府主導、政策支持、社會參與”的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在全省進行推廣和學習。

除了日月湖工程外,省地礦局測繪院開創“星火版”模式,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在永城遍地開花。二十里鋪的還金湖,保安山的採石坑,新橋的養魚塘,陳四樓的蔬菜棚,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驚人,生態旅遊、農業採摘、牧業科普吸引了大批遊客,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更是變成了金山銀山,地價飆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2013年6月,省地礦局測繪院與永城市地礦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永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宗巖由衷地說:“我代表永城人民感謝省地礦局測繪院!”

爲了滿足礦區人民對安全和環境的需要,省地礦局測繪院在永城九大煤礦區及時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業務,預測塌陷範圍,提出搬遷建議,變以往“先塌陷,後搬遷”爲“先搬遷,後塌陷”。

地面變形監測對專業綜合技能的要求極高,稍有疏漏就會大幅度影響預測結果。技術骨幹李再興同志勤於鑽研,勇於創新,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間他也從醫院“溜出來”半天時間,不斷改進技術方法。他運用CORS系統進行控制點聯測,在全礦區採用InSAR技術和光學影像遙感解譯,在覈心區進行四等水準測量,在試點區佈置北斗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多種方法相互驗證,使監測成果更加精細化、高科技、大範圍,爲居民提前搬遷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技術支撐。

省地礦局測繪院永城地質項目部還有四名女同志,雖然都上有老、下有小,但她們更是黨的兒女,不畏艱難困苦,牢記神聖使命。有的還在新婚蜜月就奔赴工地,有的懷孕即將臨產仍堅守崗位,有的因爲路途遙遠沒能見上老人最後一面,有的在深夜給幼兒哺乳後又拿起了製圖的鼠標……但爲了這份偉大的事業,爲了心中的綠水青山夢,她們無怨無悔。

項目部連年被評爲優秀項目部,所在的黨支部於2016年被省地礦局黨組評爲先進黨支部,一人榮獲省直機關優秀黨員,兩人榮獲局級優秀黨員,一人獲得地質系統五一勞動獎章,多人獲得院級優秀黨員、勞模、標兵、先進工作者等稱號。有人不禁要問,取得這麼多榮譽,靠的是什麼呢?

“靠的是高質量的黨建工作,靠的是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靠的是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勤奮務實的工作態度,靠的是我們把‘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市場’三個服務作爲新時期地質環境工作的主線,靠的是爲人民謀幸福的崇高使命和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省地礦局測繪院黨委書記張毅一語中的。

變身市民幸福生活

走進永城市演集鎮陽光小區,只見洋房一排排,十分氣派,60多歲的劉義在社區涼亭內休閒遊玩,孩子們奔跑嬉戲,盡顯童真。他們身後,是清一色紅瓦黃牆帶小院的三層洋房,每幢房子300多平方米,安裝的有中央空調,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劉義高興地說:“現在,我們不但住上了洋房,而且每戶都有兩大間門面房,人均收入都達到了2萬元以上,小日子過得滋潤着呢。”

但在幾年之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這麼愜意。據永城市地礦局副局長張永來介紹,受採煤沉陷區影響,近300個自然村的村民房屋牆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成了“危房”,村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侯嶺鄉湯莊村就是其中一個縮影,這個村莊被喻爲“泡在湯裏的村莊”,只見這裏荒草叢生,幾座低矮磚瓦民房飄零在一片水域中,村民過着“出門挽褲腿、在家住危房”的生活。

“沉陷區治理,不只是改變村民的居住環境。沉陷區的土地復墾、搬遷村民的生活質量,都在市政府的治理規劃之中。”永城市地礦局局長蔣清偉告訴記者。

近年來,按照省地礦局測繪院提出的“先搬遷,後塌陷”的思路,永城市地礦局提前對原來散亂的村莊集中治理,打造一批集居住、休閒、娛樂、商貿於一體的綜合性小區,進行集中安置,徹底改變了原來採煤塌陷區生態環境髒亂差、處處是危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局面,代之以佈局合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安置社區。

同時,爲讓採煤沉陷區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永城市地礦局在沉陷區治理後所形成的綜合開發帶,爲沉陷區羣衆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治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綠化管理、安全保衛所需用工優先安置沉陷區農民。對專業技術要求高的工作崗位,採取先培訓後上崗的方式,優先安置失地農民,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

正如沉陷區居民任景武所說:“治理沉陷區,對羣衆的補償安置政策都很好,我們打心眼兒裏感謝政府的關心!”

截至目前,投資2.5億元的藍色港灣社區、投資1.8億元建成的民生花園社區、投資1.5億元建成的幸福港灣社區、投資1.6億元建成的潤橋社區等一批現代化安置社區的投入使用,6萬多塌陷區居民正在陸續搬入新社區。

“我家之前是普通的瓦房,村莊整體搬遷安置到社區,俺的身份也由‘農民’變成了‘市民’,周邊學校、醫院、健身場地都有,沒想到會享受到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在民生花園社區,居民丁志傑不停地誇起了搬遷後的生活。

如今,永城市委、市政府把日月湖工程作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重要工程,構建起“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曾經“滿目瘡痍”的永城市,如今風光景色宜人,湖水碧波盪漾,山坡綠樹成蔭,正逐步建設發展成爲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礦業城市。省地礦局測繪院通過踐行局黨組倡導的“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市場”的“三服務”理念,已成爲永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學技術支撐力量,他們將繼續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爲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永城市及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