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武松就是來故意激怒她的。“卻如何不姓李”,不過是屢次挑釁其中一次而已。 有人拿蔣門神小妾的出身說事,“原是西瓦子裏唱說諸般宮調的頂老”,給她亂改姓氏,就是嘲笑她不止一個丈夫。這說法似乎有理,卻顯然沒讀過原文。 在原文中,“卻如今不姓李”的前面是酒保的回答:“姓蔣”,而回答的是武松問的“過賣,你那主人家姓甚麼?”看清楚了沒有?問姓問的是“主人家”,改姓李也改的是“主人家”,跟蔣門神小妾並沒有直接關係。 根本的,施恩在向武松介紹蔣門神時,也沒有介紹他的小老婆,武松也無從知道這小妾是妓女出身,怎麼就能拿姓蔣姓李去調戲她? 武松要到蔣門神的酒店,先是兩次挑剔酒不好,要求換酒;然後與酒保攀談,故意問“卻如何不姓李”,給蔣門神改姓。這幾次,都是醉人醉話,酒保並不計較。而蔣門神小妾,也只是說了一句:“這廝那裏喫醉了,來這裏討野火麼!”是罵武松嗎?更像是跟酒保聊天抱怨吧。 如果真的是醉酒,說這幾句不靠譜的話,也在情理之中。蔣門神雖然潑悍,但酒店“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什麼樣的醉鬼沒見過?不至於爲這幾句醉話而翻臉打鬥。 但武松是受施恩所託,來替施恩出氣的,要出氣就得跟蔣門神打架,就得激怒蔣門神。這是武松的目的,雖然與正義無關,雖然只是幫一個惡霸打另一個惡霸,但是目的明確。所以被誤會爲“醉話”,沒有達到激怒對方的效果。武松還得再想辦法。 想什麼辦法呢?涉及男女間的調戲,是最容易激怒人的。對蔣門神小妾如此,後文對孫二孃也是如此。一句“卻如何不姓李”效力不夠,武松又加上“叫你櫃上那婦人下來相伴我喫酒”。 酒保還願意相信武松是說醉話,趕快解釋:“休胡說!這是主人家娘子!”。如果真的是醉話,“酒醉三分醒”,武松就該及時收篷了。 武松的回答是什麼呢?“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喫酒也不打緊!”明知道是主人家娘子,明知道是良家婦女(從良後的妓女,也算是良家婦女了),還語出調戲,這就不是醉話,而是明明白白的挑釁了。 只有到這時候,蔣門神小妾才怒不可遏,出來抓打武松;只有打傷了蔣門神小妾之後,幾個“搗子”纔會毫不歪曲地把信息傳遞給蔣門神:不是醉鬼鬧事,而是專門來挑釁的;也只有收到這個信息,蔣門神纔會跑過來與武松打鬥。

只有蔣門神來了,武松的目的才能達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