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導演陳曉卿,帶着《風味人間》回來了。

  ”

  山川依舊,風味不改。這部豆瓣評分9.3的美食紀錄片,立足全球視野,貫穿中西美食,既有食材科普,又不乏人文情懷,既有形形色色的風味,又展現了炊煙裊裊的人間圖景,不僅給觀衆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還喚起了很多人關於美食的記憶。

  

  當我們談論美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美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香味撲鼻時的愉悅,舌尖觸碰時的享受,流入肚中時的滿足,激起味蕾時的歡呼吶喊。美食給我們帶來的還包括對人生中某一段時光的喚起;對遙遠故鄉的思念;或是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粉色夕陽灑下的傍晚,媽媽系着圍裙打開窗喊的那聲“囡囡,喫飯啦!”。

  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會有一個熟悉的味道,勾連着大腦深處的敏感情緒。關於美食的記憶,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永不消逝的座標。讓我們順着美食的象限,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的故事……

  口味蝦的夏天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風味,好比四川麻辣小龍蝦,盱眙十三香龍蝦,口味蝦已經成爲了湖南小龍蝦的代名詞。雖然也叫麻辣小龍蝦,但口味蝦相比於其他地方的小龍蝦,有長沙地道的口味,特別注重入味,味辣鮮香,色澤紅亮,質地滑嫩,是湖南夜宵桌上不可或缺的經典小食。

  “我以前高中在一所封閉式學校就讀,一個月纔有一次小長假,那個時候一回家就經常和小夥伴們聚在一起打球、聊天、騎車、兜風,夏天的晚上還會一起去路邊攤喫夜宵,其中最令人懷念的便是口味蝦。一口吃下去辣味與鹽味比翼齊飛,但是辣而不燒嘴,鹹而不覺澀,還有獨特的韻味在嘴裏徘徊。口味蝦的韻味和香辣,以及夏夜的涼風,沁人的扎啤,夜晚公路上昏黃的燈光,是令人無比懷念而回不去的肆意青春。

  (採訪來源:@goowend,長沙土著喫貨)

  

  美食,可以喚起我們人生中某一段時光的記憶。

  一隻口味蝦下肚,腦海裏不禁浮現出年少時和摯友談天說地、聊未來、聊夢想的那個夏夜。美食勾連着我們青春裏的酸甜苦辣。比如,在《請回答1988》中,雙門洞小夥伴們之間的青春記憶全都融化在那一口口美味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德善家經常以土豆爲主菜,但是在雙門洞巷子裏每晚的晚餐交換環節中,德善總能喫到小夥伴送來的美味喫食。大家一起在正煥家時,大哥正峯會給大家做好喫的拉麪。阿澤棋勝之後,小夥伴們會聚在一起喫巴西炒年糕慶祝。

  

  在《步履不停》中,酥脆香甜的玉米天婦羅,是專屬於橫山家的夏天味道。連躲在自己房間享受清淨的父親,也會在天婦羅出鍋的那一刻,循着香味準時到達廚房。大家圍坐在桌邊,回憶起曾經爲了這道菜跑到玉米田裏偷玉米的糗事,笑着笑着卻生起了一絲惆悵和苦澀。對於橫山一家人來說,玉米天婦羅蘊含着太多的往事和回憶。

  

  大同麪食記

  尋找大同邊塞風情的美食記憶,從當地老人手中的那一抹莜麪卷展開。大同地處山西北部,自古生產高寒作物,小雜糧的品類也甚爲豐富,莜麪是大同當地最受歡迎的雜糧喫食之一。由莜麪磨製加工成粉後的莜麪粉不容小覷,這是各式各樣莜麪食品的扛鼎之基。

  “我的家鄉是山西大同。我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首先是親切。回到家鄉後,操着一口大同話,邊喫邊聊天,既親切又自在。

  山西的麪食很多,刀削麪筋道;燒賣餡大而不膩,特別香;粉皮又滑又軟。

  大同會把莜麪搓成細長小魚的形狀,配着肉湯、土豆燉着喫,就叫莜麪魚魚。還可以把擀好的莜麪捲成蜂窩狀或者桶狀,一卷一卷蒸出來,就是有名的莜麪栲栳栳了。莜麪栲栳栳可以蘸着西紅柿醬或者肉醬喫,再配上祕製的臊子、葷素餡和小涼菜,真是人間美味。”

  (採訪來源:@東南偏北,愛喫麪的文青)

  

  一方美食承載着一方水土的記憶。美食,也是歷史的年輪。

  大同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記載着數千年的舌尖記憶。關於大同燒賣、慈禧御膳的傳說和游龍戲鳳的經典故事流傳至今。

  據說在明朝代王建立代王府之後,御膳房裏就開始了燒麥的製作。後來各大飯店都做燒麥,品種花樣也逐漸增多,有菜葉燒麥、水晶燒麥、翡翠燒麥、金絲蝦燒麥等,而屬山西大同的鳳臨閣燒麥最爲上佳。1900年8月,慈禧太后偕光緒皇帝爲避八國聯軍戰亂來到大同,特命鳳臨閣製作御膳,用食盒送至總鎮署,給慈禧、光緒敬膳。鳳臨閣廚師精心製作了九籠“百花燒麥”,慈禧食後頗爲讚賞,並題字“鳳臨燒麥”,從此鳳臨閣燒麥有了“天下第一籠”的美譽。

  膠東味道

  “我是山東青島人,按照劃分的話,在山東算是膠東人。說起美食,我腦海中蹦出了幾個,膠東包子,鍋貼,流亭豬蹄,李村脂渣。

  首先是膠東包子和鍋貼,把這倆放在一起單純是因爲都是麪食,膠東包子和普通包子沒有什麼區別,無非是大一些,價格實惠一些(十年前)。膠東包子伴隨着我的小學時期,每當中午午休,我一定會出校門買兩個大包子,當時的包子是真的皮薄餡足,重點還便宜,記得當時是5毛一個,有葷有素,最美不過是肉三鮮,輕咬一口肉汁會隨着缺口淌進胃裏,回味無窮,所以我從小便是一個小胖子~

  至於鍋貼,它是我小時候除包子外最愛的美食。鍋貼的美妙不在於味美,而在於“感受”、“溫度”,這麼說有點矯情了。當時大爹一家是專門做鍋貼的,每次放學,一定會去喫上15到20個才罷休,和弟弟圍着冒着熱氣的火爐喫下一個又一個,燙得齜牙咧嘴。如今想來,當時的夢想便是天天喫上這美味的鍋貼,偶爾再買倆包子解解饞。可如今蒼海滄田,曾經的包子鋪不見了,大爹一家也收起了攤子,而我也到了另一個城市,再也沒有喫到那些記憶中的美食。

  再說流亭豬蹄和李村脂渣,我是青島城陽的,這兩個算是我們當地的名喫,流亭豬蹄做法未知,但是個人感覺流亭豬蹄最大的特點是不膩,不過比較鹹。至於李村脂渣,那可有的說了,如果來城陽,一定要去嘗一嘗正宗的李村脂渣,燉上白菜豆腐,放點脂渣,再切幾刀鍋餅,一頓可口的家常飯就出來了。”

  (採訪來源:Marysong,最會喫的HR)

  

  關於美食,盡是思鄉情。

  文學大家梁實秋深愛故鄉,更深愛故鄉的各種風味美食。梁實秋自從 1949 年離開大陸,在臺灣生活近 40 年,思鄉之情一直縈繞着他。細品其《雅舍談喫》諸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可從中咀嚼出梁先生濃郁的思鄉之情。

  杭州是梁實秋母親的故鄉,也因此他年輕時特別愛喫江南風味的金華火腿。居住上海期間,每經大馬路,梁實秋總要到有名的“天福”食品商店裏買熟火腿喫。他在臺灣發表的一篇名叫《火腿》的文章,回憶了上述往事,並寫道“至今思之,猶有餘香”。老作家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

  不知道家鄉的那些老店是否還在,哎呀,等回家,一定再去嘗一次,捧着碗,盤着腿,大快朵頤。

  美食,與文化有關,標識着我們的故鄉、童年和來時路。關於美食的記憶,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永不消逝的座標。在這個座標裏,我們能找到逝去的時光,憶起時光深處裏,那時,最好的我們。

  關於美食,你有什麼故事嗎?

  歡迎交流和分享。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南京大學新記者

  文字 | 戴畫雨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美編 | 戴畫雨

  責編 |柳寧馨 彭雅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