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翁同穌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削弱李鴻章的意願沒有達到,於是他又開始對李鴻章的左右手下手,第一個目標就是丁汝昌。當時大清並未徹底衰落,不是朝廷沒有銀子,而是翁同穌根本不理會李鴻章的摺子。

翁同穌是帝王之師,一直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示人,而李鴻章則以賣國賊的面目示人。兩人都是晚清政壇上極其重要的人物。甲午戰爭之前,兩人產生了各種的恩怨,大家來看看,到底誰是真小人。
1894年,慈禧迎來六十歲大壽,內務部、禮部都在積極的籌備,一門心思、想方設法想把大壽辦的隆重氣派。而翁同穌掌握大清的戶部,手握財政大權,自然賣力地籌錢,準備大壽。
就在這個時候,李鴻章上了一個摺子申請金錢,爲北洋艦隊更換火炮。然而大清衙門是在是太腐敗了,李鴻章的多次請求,都被翁同穌的戶部壓下,爲後來的甲午戰爭失敗,埋下了禍根。
當時大清並未徹底衰落,不是朝廷沒有銀子,而是翁同穌根本不理會李鴻章的摺子。
首先小編給大家交代下,兩人的恩怨:
於公,李鴻章屬於慈禧一派,而翁同穌屬於光緒一派。於私,李鴻章參倒翁同穌的哥哥翁同書,翁同書被流放一事,直接氣死了翁同穌的父親翁心存。
從公私兩個方面,兩人之間的矛盾,都是不可以調和的。
甲午戰爭之前,大清的禍端起源於朝鮮。這個時候,翁同穌認爲機會來了,想借此機會,收拾掉李鴻章,一是爲父親報仇,另外爲光緒皇帝親政,掃清道路。
李鴻章建議,主動和日本講和,爭取美德英俄從中協調停戰。
翁同穌建議,求和是懦弱的表現,只能讓日本認爲中華無人。於是暗中攛掇光緒皇帝支持主戰。
這種局勢好笑吧,一個聲稱要加強軍備的李鴻章,是主和派,而不懂軍事的一介文臣翁同穌,是主戰派。
李鴻章的嫡系部隊——淮軍、北洋艦隊,是清朝最大的主力,可是他知道,大清的海軍戰鬥力很弱,取勝的機會並不大,因此主張求和。而翁同穌主張開戰的目的,則是想削弱李鴻章的勢力,幫助光緒皇帝親政。
然而,坐在幕後的慈禧,對兩人的心思心知肚明。中日開戰,如果大清勝利了,慈禧就必須交出朝廷大權,這個事情她怎麼會容忍,自然支持求和。
翁同穌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削弱李鴻章的意願沒有達到,於是他又開始對李鴻章的左右手下手,第一個目標就是丁汝昌。
丁汝昌出身於馬隊將軍,對於海戰不精通,在豐島海戰中,損失慘重,船被擊沉。後來丁汝昌刷領船隻出海,追尋敵人蹤跡未果,在朝廷引起巨大的輿論。
這個時候,珍妃的哥哥上書彈劾丁汝昌,成功引起了光緒帝的怒火,羣臣開始對丁汝昌羣起而攻之。光緒皇帝也嚴令李鴻章,必須撤掉丁汝昌。就在翁同穌奸計馬上得手的時候,慈禧太后又出面了,最終功歸一簣,光緒只好收回上諭。
不甘心的翁同穌,把目標轉向了李鴻章另一個心腹——葉志超。
在朝鮮戰場上,葉志超的部隊大敗,光緒帝十分的氣憤。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率先對北洋艦隊發起了攻擊,日本的速射炮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最終導致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李鴻章也遭受懲罰,翁同穌率領人員,趕到天津羞辱李鴻章,沒有想到被李鴻章反駁的啞口無言。
最後中日甲午戰爭,以大清慘敗結束,舉國譁然。在日本人的要求下,李鴻章成爲和談大臣。李鴻章十分的爲難,上報光緒帝“割地自然不能答應,可是對於賠款方面,戶部恐怕也沒有此款。”,這個時候翁同穌,跳出來說道“只要不割地,多賠償也沒有問題。”
小編不僅感嘆,李鴻章給海軍換裝備,翁同穌沒有錢,而到賠款的時候,他又保證戶部一定籌的錢。翁同穌這個文化大家,可真是一股清流。
最後,翁同穌在政治上,沒有扳倒李鴻章,只能用輿論的方式,給李鴻章帶上了“漢奸”“賣國賊”的帽子。尤其是威海衛被日軍圍困,煙臺駐兵坐視不理,也於翁同穌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正人君子。
從這裏可以看出,李鴻章、翁同穌都是一路的貨色,把政治的爭鬥,高於了國家的利益。中日甲午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大清朝廷內部的一場爭鬥。李鴻章代表在政權上代表慈禧,在軍事上,反而成爲光緒帝的唯一依靠,而翁同穌代表光緒帝,在軍事上,遏制李鴻章,掐死了光緒帝唯一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