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翁同書片》號稱是“晚清第一折”,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爲參劾與被彈劾的雙方都是名重一時的實力派人物,一方是“兩代帝師,父子尚書”的翁心存(翁同書、翁同龢之父)家族,而另一方則是新興的、依靠軍功起家的曾國藩湘軍集團,在此次彈劾翁同書的事件中,曾國藩、李鴻章這對名師高徒強強聯手,一紙公文告倒了安徽巡撫翁同書,尤其是李鴻章在《參翁同書片》上添上了“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二十四個大字,直接堵死了翁同書的活路,曾國藩、李鴻章師徒之處心積慮可想而知。

李鴻章劇照

最終此次事件以翁家完敗而告終,翁心存憂病而死,翁同書被流放邊疆。曾國藩、李鴻章一舉參倒了權勢喧天的翁家,霎時間名滿天下,尤其是李鴻章作爲《參翁同書片》的起草人更是從此跟翁同龢結下了樑子,兩人的恩怨一直延續到了甲午戰爭時期,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那麼曾國藩、李鴻章爲什麼一定要致翁同書於死地呢?其實翁同書並不像一般人們印象裏的那般不堪,事實證明,翁同書還是頗有一番才幹的,那麼看似秉公執法的背後究竟有沒有曾國藩自己的小算盤呢?今天,讓我們透過歷史的表象去探索一下藏在歷史角落裏被人忽略的那些往事。

曾國藩

翁同書,字祖庚,江蘇常熟人,帝師大學士翁心存長子,翁心存曾入值上書房達二十餘年,咸豐皇帝、恭親王等道光帝的幾位皇子都是他的學生,此外翁心存還歷任工部、吏部、刑部、兵部等諸多要害部門,在清廷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翁心存有三個兒子,長子翁同書,也就是《參翁同書片》的主角人物,次子翁同爵,官至湖北巡撫,三子翁同龢,也就是光緒帝的老師,晚清時代也是影響國策的風雲人物。翁氏一門可以說是晚清歷史上聲名最顯赫的官宦世家,史稱翁家“父子帝師、父子大學士、一門三巡撫、一門四進士,門生故吏遍天下”。

翁心存畫像

翁同書作爲翁心存的長子,其實他並不像長期以來人們印象中那樣的不堪,相反,我認爲翁同書是一個非常有才幹、有能力的人,翁同書其實跟曾國藩、李鴻章的崛起過程十分類似,他們都是以文人的身份靠着軍功起家的!翁同書出道很早,早在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他就跟着琦善在江南大營與太平軍作戰,之後江南大營的主帥一換再換,琦善之後是託明阿,託明阿之後是德興阿,在此期間翁同書一直在軍中幫辦軍務,史稱“德興阿連復揚州、浦口,進規瓜洲、鎮江,軍事日有起色,多出同書贊畫。克瓜洲,命以侍郎候補,賜黃馬褂”!

相比而言,翁同書比他的弟弟翁同龢其實要出色的多,因爲他是一個肯幹事也能幹事的人,可惜“優點有時候也會變成缺點”,翁同書的精明強幹也恰恰成了他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

翁同龢劇照

剛纔說過,翁同書一直在江南大營幫辦軍務,所謂江南大營,是清朝調集全國的精銳綠營兵組建的主戰兵團,所以江南大營實際上是由滿清中央政府掌握的兩大野戰軍之一,另一支部隊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滿蒙鐵騎。所以,江南大營的歷任主帥都是滿人,比如和春、琦善、託明阿、德興阿,光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他們全是旗人,翁同書雖然是漢人,但是翁氏家族長期入主中樞,其實他們代表的還是滿清中央政府的利益集團。

這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地方實力派的漢臣有着本質的區別,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着極深的矛盾!對清政府來說,一方面要靠着曾國藩這些地方實力派鎮壓太平天國,另一方面也得時刻防備這些掌握實權的漢臣,畢竟任何統治者都明白一個道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曾國藩劇照

而對曾國藩這些地方實力派來說,他們對滿清統治者的感情也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與滿清統治者同屬既得利益者階層,另一方面來說漢人從來都不甘心被異族統治,所以“曾國藩們”總想挑戰清廷的權威!

有鑑於此,雙方之間避免不了進行各種隱蔽的交鋒,比如同治十二年發生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是雙方交鋒的結果,當然這個案子的確是冤案,但是清廷不失時機地利用了這一事件直接罷免了包括浙江巡撫楊昌濬在內的一百多位湘軍系統的官員!

曾國藩上書彈劾翁同書其實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理由很簡單,曾國藩當時的身份是督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名義上巡撫、提鎮以下悉歸曾國藩節制,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浙江巡撫左宗棠、江西巡撫沈葆楨都是曾國藩的自己人,可是江蘇巡撫薛煥、安徽巡撫翁同書卻都是朝廷的人,他們跟曾國藩可不是同一利益集團的,因此曾國藩爭這兩頂烏紗帽也是無可厚非的,後來的事情證明,也確實如此!

湘淮諸將

1861年,翁同書被罷免之後,接任的是湘軍大將李續賓的弟弟李續宜。一年後,江蘇巡撫也被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給拿到了手,曾國藩成功的完成了所有的佈局,儘管他沒有造大清的反,但是到了這份上,清廷基本也對曾國藩造不成任何威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