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梅|文

为什么说“心路”?因为改革开放40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装,不仅仅是五颜六色的面料和丰富多彩的款式,最重要的是着装理念的变化之大和提升之快,从这里充分显示了中国民众民族自信的增强以及文化复兴的辉煌。简括梳理,可以将这40年分为四个阶段,透过流行,就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心理历程和伟大民族的崛起。

第一个10年的惊异与拘谨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这里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敞开国门,首先涌入神州大地的就是喇叭口裤。当时,喇叭口裤在西方流行10年后接近尾声,它是从水兵裤获得灵感的。水兵为了防止海水或冲甲板的水流进靴筒,因而裤子的裤脚肥阔。成为时装后,是上半截紧瘦,膝盖下放宽。1979年时,已经有了烫发和西式婚纱照,可我就是那年结婚,我都没有采用,总觉得还是有点资产阶级味道。可想而知,当穿着喇叭口裤的青年在街上行走时,人们都是侧目而视,认为这是“玩儿闹”才穿的衣服。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在需要身高的职业招聘时,都明文规定男性1.65米,女性1.55米。可是喇叭口裤是从西方来的,欧罗巴人的头身比例是身高7至7.5个头,而我们蒙古人的身高比例是6至6.5个头,相对来说腿较短,所以穿起喇叭口裤有一种提不上来的感觉。当年相声里说,自从胡同里有个人穿喇叭口裤,就不用再扫胡同了。

随之而来的是蛤蟆镜,其实就是稍大一点的太阳镜。当年多为全塑的,样式讲究大,两个圆的外下方又有些向下拉,因此得名蛤蟆镜或熊猫镜。戴上太阳镜的人很自豪,自认为有些贵族味儿,但是大多数人都感到怪怪的,怎么也是离工农太远,谁见过农民耕种收割时戴着太阳镜呢?经过了四五年后,人们渐渐地接受了,好像本来就是大众化的,样式也出现变化了。

上世纪80年代作者戴着大太阳镜

(该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1982年,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法国的伊夫·圣·洛朗在北京举办个人新作展。其中有他灵感源自画作的“蒙德里安”式无袖短连衣裙,这种抽象的构成形式使中国人眼前为之一亮,觉得太奇异太新鲜了,简直来自天外。圣·洛朗同时展示的还有一组“中国风”,这是以清代官兵凉帽(斗笠形)为首服,上为满族无领肥大褂子,下配紧瘦包腿黑漆皮裤、细高跟鞋的一套装束,丝毫未引起中国人的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认为外来的都是好的,尤其来自发达国家的都是洋气的,说很多人有崇洋媚外思想一点也不过分。戴太阳镜时,镜片上的商标不摘;穿西装时,上衣袖口上的商标不撕掉,以此向别人显示,这是洋货。正因为有这种基础,再加上会说英语的人少,所以就出现了穿着英文图案的T恤上街,被懂英语的人认出“尿素”和“吻我”字样。

一方面,人们对国外的时装和穿着方式惊诧不已,感到无比新奇,一方面又不敢过激尝试,而且看那些赶时髦的人为个别人。

那么,当年有流行吗?有,可是依然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起主导作用。祖国开始富裕,物质开始丰富,于是不少家庭都为成年男性做一件蓝呢制服,当然是化纤料。即使那样,也是兄弟或亲友几人合买一匹,然后分开做。我为我先生做的一件蓝呢制服,就是在外面裁好回家自己挂里儿用缝纫机做好的。由于面料和样式都一样,只有大小之分,所以聚餐后找衣服常找错,需要掏掏口袋才能分出是谁的。紧接着,又是每位中青年男性一件油绿半大“皮猴儿”,面儿和皮毛里儿都是化纤的。当年不懂得“撞衫”,认为这样理所当然。

第二个10年的追逐与狂热

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人们不再视时髦为洪水猛兽,而是认定赶时髦懂时尚的人才是走在时代前沿的。这时候城里人已经家家都有电视机,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外国人服饰,特别是时装模特儿走台的服装样式,一次次撩拨起中国人的爱美喜新热情。追时髦甚至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T台上刚展现一种新式样,台下人就能在无手机无相机的情况下飞速回家做来一件类似的。当她穿着如此“时装”赶回表演现场的时候,时装表演还在进行中,可谓神速。当然,此时装未必是彼时装。有一阵儿流行夏季女裙下穿黑高靿皮靴,我们的女士回家翻箱倒柜找出皮棉靴。穿起来很热,但是为了时髦也值得。后来,有大画面显示细部时,才发现西方模特穿的靴子是黑纱面的,它只不过是为了新鲜而制作出一种假象。

曾经有一部电影,片名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红裙子、黑裙子、黄裙子……大家思想开放了,不再拘谨,从而走向狂热。这样一来的结果是,虽然撞衫之事时有发生,可是流行速度确实加快了,以至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赶不完的时尚,追不尽的时装,千军万马涌向一根独木桥,中国人的着装个性思维尚未形成。

记得当年曾经流行薄呢子的小帽儿,我应报纸之邀撰写了一篇《小帽倩影》。报社没有耽搁时间,仅一周就发表了。可是,街上卖小帽儿的商贩,已经是在两树之间拴一根绳子,绳子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圆顶窄檐小帽儿。我一想,完了,小帽流行周期已过,我这篇文章滞后了。时尚流行为何被称作潮流,它就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然后退去,再一波潮水涌来,再退去。因此时装有一种“一过性”。它总会被一波波新潮取代,偶尔留在岸上的,如海星、贝壳之类,没有被海水带走,那就有可能较长期存留下来。这在时装中被称为“固置状态”。时尚流行中保留下来的经过筛选后会形成民俗。也许十年,也许百年,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由此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人人都想追时髦,一会儿兴起超短裙,一会儿兴起缩手装,一会儿又兴起露脐装。实际上就是把平时露着的遮复上,把平时掩上的露出来。超短裙被中国人音译为“迷你裙”,它在20世纪的西方出现时,标准为裙缘在膝上20厘米,待等到中国人穿上时就没有尺寸的要求了。

上世纪90年代,女青年“吊带儿”里穿弹力衫

(该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吊带儿衫在中国倒是经过一个“缓缓”的尝试过程。人们在电视上看西方观众就穿着“吊带儿”坐在那儿狂呼,开始还有些难为情,所以自己穿时里面先套件弹力衫,然后再穿“吊带儿”。这样就不致将胸背和肩膀都暴露在外面了。穿了些日子,有些姑娘觉得无所谓了,就换上无袖弹力衫,后又换上大敞领弹力衫,越穿遮覆面越小的结果是,可以直接穿一件“吊带儿”了。吊带儿衫配上露脐超短裙,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泳装上街。中国古代人讲究亵衣(内衣)即使洗好晾晒也不能放在别人能看见的地方,别说女性内衣,男性内衣也不许放在明处,这是起码的规矩。但是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人已经融入国际大家庭了,时装流行与发达国家同步。

同步的表现还突出在一点,即着装上男“捂”女“露”。女性越穿越少,男性白领越穿越严整。夏天别管天多热,男性公职人员也是白衬衫,很多公司或很多场合还要扎领带。下装都是长裤,只有休闲时例外。那些曾有医生和教师也穿的所谓“空前绝后”露脚趾凉鞋不复存在,男性公职人员夏天的凉鞋远看也是很正规的皮鞋,只有细看才会发现有密密的小孔。这就是潮流。潮流就像出站口,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如果想逆行就会难上加难,或者办不到。

年轻人们一会儿“酷”,一会儿“蔻”,一会儿“韩流”。时装已经成为生活的必然,中国人可谓司空见惯,再不惊异,也不狂热,悄悄地,东方神韵在回归……

第三个10年的复古与包容

在第二个10年的后期,即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T台上刮起一股中国风和东方风,中国的旗袍,弧摆小袄以及中国字,包括龙、凤等,还有水墨画,如兰草、竹叶、梅花等令各国人为之震撼。这时候的中国人不再像1982年看到伊夫·圣·洛朗的“中国风”那样麻木了。刚打开国门时,觉得外面一切都好,都先进,待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人也吃过见过了,转而发现自己民族的文化非常悠久且伟大。

2001年,APEC在上海举行,按照APEC的传统,与会领导人在晚宴时,要由东道主统一安排服装。这一次当然是中国的立领、对襟、疙瘩襻儿袄,面料颜色为红、蓝、绿,艳艳的,显得乡土味很浓。即使这样,当中国人看到布什、普京都穿上一件对襟袄时,群情沸腾了。不分男女老少,都争着穿一件中式袄,感到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好看,中国人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骄傲。

老少都爱中国装

(该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这之后,贯穿第三个10年的就是从大学生起,时兴“汉服”。大家都有点寻根求源的意思,认为汉服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服装,比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对襟立领要早许多。这一次的复古潮,显示中国人已不再醉心于西方的时装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一直追溯至炎黄。于是,拜孔子,念《三字经》,举行开笔礼,这一系列活动当然要穿汉服。其实当年好多媒体,包括大学生社团组织都来找我说汉服,我最长的一篇文章《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整版发表。如果细分,这里当然有很多学问,可是大家都知道掩襟长袍了,这确实也不简单。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裕了、强大了,因而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日俱增。

这时候的时装已经五花八门,大家也见怪不怪了。一会儿,女青年甚至中老年妇女都呈现着装婴儿化,背包、拎包上拴个小毛毛熊,钱包上闪着狗狗的大眼睛,还有把奶嘴挂在脖子上的,她们自称“萌萌哒”,不喜欢的人就说她们是“装嫩”。“波西米亚”风几度流行。所谓波西米亚,实际上是捷克地区名,原是日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谓。狭义的是指今天南北摩拉维亚洲以外的捷克。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吉卜赛人起源于印度北部,但长时间聚居在波西米亚。因此,维克多·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中,将美丽的吉卜赛女郎艾斯美拉达称为“茨冈人”(东欧和意大利习惯称其为茨冈人),或称“波西米亚姑娘”(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后来,都按照英国人的习惯称为吉卜赛了。总之,波西米亚风几乎是游牧风的同义语。这就是西方世界自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80年代“朋克”之后,又一种衣食无忧基础上渴望放松自己的宣泄。中国人看惯大厦和立交桥后,也想从水泥丛林里冲出来,因而多褶多层长裙、皮条流苏、斜挎腰带,成了反复流行的时装要素。

“波西米亚风”几度袭来

(该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文身在中国时兴,是带有颠覆性的,中国人在原始社会之后就不再喜欢文身,55个少数民族中也只有怒族文面保持到20世纪末。可是,这一次文身热是街上公开设文身室,或称刺青、墨工场、纹绣等。文身的虽然不普遍,但也不少,而且不分职业。胆子小又想赶时髦的就买一张纹贴,贴在身体某个部位,揭去透明膜后,会留下一个酷似文身的字或纹样。这样想不要时就可以洗去,也算个权宜之计。中国人默许了文身,说明社会宽容度加大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什么整容、绘面、低腰裤、孕妇装,一切流行都不会掀起波澜了。2001年时兴卓别林式的尖头鞋,之前是方头鞋和铲形鞋,之后是圆头鞋。流行还存在,可是具体款式却不是那么此起彼伏了。可以同时穿,人们不再笑话谁落后,也不再盲目追求了。相融并存,证明一个新理念,中国人对时装或说对穿着的包容性加强了,谁愿意怎么穿就怎么穿,只要不违法就行。

第四个10年的多元与成熟

当改革开放到第四个10年时,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更使中国迅速由制造走向智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智能已领先多国,同时又团结多国,中国人已经完全融入到地球村中,成了世界人。

移动互联使世界可以同时看到一种新款式,因此,社会节奏的加快必然使时装流行速度也加快。这样的结果是,今天的新式样,明天就会过时,正如人们所说的“今天的新闻明天就会成为旧闻”。流行速度加快等于时装推出的频率提高,以致人们应接不暇,加之工作生活也很繁忙,因而对时装的兴趣也就转瞬即逝了。

流行奢华装,鞋跟鞋面到处是“钻”,别管真假,反正是一只鞋的前后左右都是亮晶晶的。流行情侣装、母子装,商家想尽策略挣消费者的钱,着装者则觉得新鲜好玩儿就买一件。2011年忽然兴起“飘”,一下子面料都用柔软的,菲薄的,恨不能来一阵风,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仙女味儿来。蕾丝又卷土重来,领、袖、裙到处是蕾丝,说实话,这时的蕾丝还想像古时威尼斯的花边一样美,实际上做不到了。什么巴洛克、洛可可,如今机器已经将速度提高到极致,再想找当年手工的心思与意韵,已经荡然无存了。“骑士装”再来袭,其实是混搭的。

因为“微博”的普及,“围脖儿”再次受到追捧。由于网络语“谁穿了谁的马甲”,大家又重新拾起坎肩。有一度越穿越少,有一度又兴起服饰养生。电视台曾邀我讲了八集,每集半小时。从2011年至今反复播放,据说很受欢迎。眼镜早已不是蛤蟆镜和熊猫镜了,而是一会儿兴小,一会儿兴大,一会儿兴方,一会儿兴圆或椭圆,实在没的兴了,只戴眼镜框,无镜片。

牛仔装确实在西方世界流行了百余年,进入中国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但是牛仔装屡屡变脸儿,早已不是刚被中国人认识时那样了。好在中国人对各种各样,包括大窟窿加飞边儿的一概采用。还没注意新样儿“牛仔”,又兴起羽毛装了。羽衣、羽麾,真有些神仙的意味,道家曾经推崇“羽化升天”。迷彩服源于军队,但是也可以演变成时装。军服中的迷彩经过了四代更新升级,可是在民间却已经千变万化,早就面目全非了。不知人们怎么想的,戎装也会演绎,使得新奇的戎装元素出现在时装中,竟也将女生打扮得端庄且俏丽。兽纹衣流行倒是很自然,人们又想回归自然,当然想用兽纹了。一边追寻原生态的,一边热衷金属衣,令人眼花缭乱的时装,搞得中国人淡定了。多元成为常态,中国人越来越成熟了。

再看2014年的北京APEC,明显看到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日益增强,衣冠大国之势也已渐渐恢复。不用再说大唐盛世,我们为每位国家元首所制的晚宴服已经体现出中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这次所用的面料是历史悠久的南京传统工艺——宋锦,昂贵的提花万字纹锦上是中国古代官服下摆的“海水疆牙”图案。如今媒体上常用“海水江崖”,其实没那么简单,不是表面上有水有石,就是海水和山崖。这个立于斜纹江水中的尖状立石含有界碑的庄重意味,古代有“一统山河”“万世升平”的寓意。衣服颜色也不再是2001年的大红、大绿、艳蓝,而是深紫色、深红色、深蓝色,显示出稳重、高雅、深沉。有外媒评论,2001年的中国想进入屋子(指WTO),而2014年的中国已经站在舞台中央了。衣服上体现的不只是民族特色,而是海纳百川的气魄。主题为“上善若水,同舟共济”,透过服装款式和颜色的含蓄,体现出我们整体素质高度提升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底气与各国团结互助,共铸美好。

纵观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着装理念的变化,显示了伟大祖国迅速崛起的历程。我研究服饰从教育部1983年设立服装设计专业起始,可以说比别人更用心地亲历了这个过程。写这篇文章时,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