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常有人說,一個人的命運是天註定的,他是什麼命,出生那一刻就已決定。 如果他出生在普通的底層家庭,就會被認爲一輩子只能在底層掙扎,很難有機會上到更高的層次,最多也就是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但如果他出生在高階層家庭,他的人生註定會很順遂,因爲他可以享受父輩的資源(權力、金錢、關係等)帶來的很多福利,他們的起點是很多人奮鬥一輩子都到不了的終點。 那麼,一個普通人想要通過努力改變命運,還有可能嗎?當然有!我相信大家都聽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 對於一個出身普通家庭的人來說,要想改變命運,除了讀書,真的沒有更快的途徑了。另一條途徑是單純靠出賣勞動力,但卻要付出數倍的辛勞,要比讀書艱難很多。 讀書就不一樣了,它可以將一個人送到更遠的地方,可以走出貧窮的家鄉,可以到大城市去,可以做一份好工作,甚至有機會出國發展。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改變命運。這世間越好的工作,越高層的職位,都是留給更有知識的人,而不是給一個腦子裏沒點知識的人。 02 當然,一定會有人反駁說知識改變命運是騙人的,並且舉出很多真實例子。 說知識不能改變命運的人,錯在他們對“改變命運”有很大的誤解,在他們眼裏所謂的改變命運,就是成爲馬雲,成爲王健林,至少也要成爲大富豪。 但事實上,馬雲只有一個,王健林也只有一個,世上的大富豪只佔20%,而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打敗那80%,由此得出結論——知識根本不可能改變命運。 他們說的確實也沒錯,讀書不能讓一個人成爲馬雲,王健林和富豪,甚至有不少人讀了書之後,依然很貧窮。 但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懂得更多知識,而不是一無所知,不是買了一臺電腦都不知道怎麼用,不是看不懂冰箱的使用說明書,不是跟優秀的人在一起都插不上話。 當一個人積累的知識越多,他越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並且活得更加理想。 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樊登分享過他跟別人插不上話的尷尬,那時候他碩士畢業去到電視臺當主持人,每週都會開節目策劃會,他發現自己根本聽不懂別人說什麼,一點都插不上話。 我們再看看現在的樊登,一個開口就能侃侃而談的人,一看就是學富五車,腦子裏裝滿了知識的人,你能想象得到過去的他也曾插不上話嗎? 他說以前他父母不允許他讀與文學有關的書,只准學習數理化。所以他在工作之前都不讀課堂之外的書籍。 後來因爲工作太閒,有太多自由時間,他便拿起書來讀,讀着讀着就被書本迷住了,他讀的書越來越多,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 他從讀書中獲得很大的收益,然後創辦樊登讀書會,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讀書,也幫助一些人改變命運。 03 我們可以看到,這世上有很多人真的是靠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例如,劉媛媛出生在一個簡陋的家庭,是《超級演說家》的支持者。她出身寒門,靠自己的努力通過了北大的考試。後來她報名成爲一名超級演說家,並因自己而出名。有了更多的機會,她出版了書,開始做生意。 李尚龍,上大學時,每一天都會在一間無人的教室裏,把門口鎖上,然後站在講臺上練習英語演講,每天都講,後來成爲一名英語老師,再後來創業做英語培訓機構。 俞敏洪,從小家境貧寒,高考幾次都落榜,依然堅持走高考這條路,最終考上北大,畢業後留校任教,最終辭職創立新東方學校。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的人生故事都告訴了我們,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如果不是因爲掌握了知識,又怎麼會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劉媛媛如果不努力讀書,她能考上北大嗎?能成爲演講冠軍嗎?能成爲作家嗎?答案當然是不能。 李尚龍也是,如果他沒有掌握英語知識,不好好練習演講,他能成爲英語老師嗎?當然有這種可能,但概率很小。 俞敏洪更不用多說了,他家那麼貧寒,如果他當初不堅持高考,失敗兩次就放棄了,現在也不過是一個在家種地的農夫吧,過着鬱鬱寡歡的餘生。 他們確確實實是靠知識改變了命運,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 04 總有人喜歡說讀那麼多書幹嘛,別把自己讀傻了。 我們不否認確實有不少人把自己讀成書呆子,因爲他們只會讀書,不會思考,更不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我們也要避免讓自己成爲這樣的人。但這不是說就不讀書了!還是要堅持讀書,堅持獲取知識。 電視劇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裏趙麗穎飾演的盛明蘭說:“如果說讀書無用,那怎麼天下男子都要去趕科考,難道是閒得慌?” 當然不是閒得慌,是因爲他們知道讀書能獲取知識,可以有機會當官,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句話放在現代依然適用,如果說讀書無用,爲什麼那些高階層的人要花重金讓自己的孩子去讀好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當然是爲了獲取知識。 從古至今,都有很多人熱愛讀書,因爲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無知。書本上的很多知識,不讀書是學不到的。

你要相信,知識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讀書能改變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