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右偶然用黃紙包來茴香,徽宗湊近一看,黃紙原來是康王趙構已經在南京(商丘)稱帝,這是南宋朝廷頒佈的宋室中興的詔書,也就是宣誓收復北境。這裏的八駿借指天子的車駕,即徽宗最終沒有回到南方的故國,但乘輿(委婉指故去皇帝的梓宮)還是運到南宋都城了,北宋最末兩位帝王的陵寢都位於臨安(杭州)附近。

《鐵圍山叢談》成書於南宋,內容除了北宋蔡絛對前朝舊事的追憶,也包括南宋朝從建炎到紹興年間的一些奇談怪事。蔡絛是蔡京的第四子,也曾在朝爲官併成爲蔡京重要的工作助手。撇開作者竭力維護乃父的立場,書中對宋朝宮廷往事娓娓道來,可以窺見作者亦莊亦諧的文風,還有宋朝一些人文故事,的確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記錄。

茴香

1、難得的喜色

靖康二年以後,徽宗、欽宗等一衆皇族北狩(指二帝被北方金軍擄去)。徽宗一直沒有中原的音訊,常常以祖宗社稷爲念,不覺時間已久。有一次讓從侍臣們用餐,徽宗“御手調羹”,讓左右(指侍者)端出去換茴香來。

左右偶然用黃紙包來茴香,徽宗湊近一看,黃紙原來是康王趙構已經在南京(商丘)稱帝,這是南宋朝廷頒佈的宋室中興的詔書,也就是宣誓收復北境。這大概是宋人有意傳到金人轄區的。徽宗這才知道國祚延續,不禁大喜,說:“茴香,就是回鄉啊。這難道不是天意嗎?”侍臣也手舞足蹈,歡慶不已。

再往後雖然“八駿忘返,然鸞輿竟還矣”。這裏的八駿借指天子的車駕,即徽宗最終沒有回到南方的故國,但乘輿(委婉指故去皇帝的梓宮)還是運到南宋都城了,北宋最末兩位帝王的陵寢都位於臨安(杭州)附近。

宋高宗《徽宗文集序》

蔡絛在書裏很少提到欽宗,一是蔡氏一門的福祉幾乎全被宋欽宗毀滅,可謂血海深仇,但他又不能宣泄,只能冷處理;二是欽宗卒於1156年,比這本書記述的最晚時間1148年還要晚,蔡絛在這裏只是感念徽宗。

南宋紹興戊辰(1148年)冬天,蔡絛從皇太后的侄子韋訊口中得知這個軼聞。自建炎元年(1127年)開始算,南宋至此已經維繫了22年之久。徽宗父子囿於敵營,終日無睹,但見異類。突然見到中興詔書包裹着茴香,絕望中揣度到返回貴族生活的吉兆,欣喜是人情之常。

只是他們已被放在金人的刀俎上,對苦難只能逆來順受,生存下去等待南宋鐵騎收復失地。這是令人悲哀的權宜之計,沒有死國的氣概又怎能激發後人的鬥志,放開手腳北伐復仇。

2、國初詔書

蔡絛有個弟弟蔡鞗(條音)成爲徽宗的駙馬,“靖康之亂”後也隨皇族北去。蔡絛知道他收藏有宋太祖賜太后的一份詔書,這是宋初太祖意氣風發的寫照。

詔書說“朕親提六師,問罪上黨”云云。“末有回日,今七夕在近,錢三貫(三千文)與娘娘(指趙匡胤的母親昭憲杜太后)充則劇錢(零花),千五與皇后(指當朝孝明王皇后)、七百與妗子(進子音,指舅母)充節料(過節開銷)。”

宋太祖建國初期曾有李筠(雲音)叛亂,趙匡胤親率王師,剿滅叛軍於上黨地區。這份詔書說的是就是他舉兵伐李之時正值七夕節,還看不到干戈可以停息的日子,但趙匡胤仍不忘孝敬母后、給皇后等人過節的費用。

蔡絛感慨,弟弟蔡鞗就陪在徽宗身邊一同受難。他身懷宋太祖詔書,深諳太祖文韜武略的雄心和仁義孝道,期待他有所作爲,似乎可做“回鄉”的努力。

只是,“知聖祖不忘本”的蔡鞗此時也只能在敵營蝸居一室,追念國朝初年鐵馬冰河、戰鼓動地的恢弘場面,但他距離大宋中興已經遙不可及。

《鐵圍山叢談》共六卷,七萬餘字。它洋洋灑灑地勾勒了當時朝野的極多奇聞異事,通篇映襯出國破家亡的憂傷背景,但也偶有世道人心的亮色。它記錄北宋朝野的衆生相,如果我們撥開障眼的迷霧冷靜看待,這就是一本值得仔細品讀的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