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個書生叫戴名世,家境貧寒,自幼喜歡讀書,尤其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他博聞強記,對《史記》《資治通鑑》《左轉》等都有獨到的見解。總琢磨能像司馬遷一樣寫一部明朝的歷史傳記。

爲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在開館授徒之餘,開始查閱明朝歷史資料,走街串巷,到處走訪明朝的遺老,收羅明末宮廷遺聞軼事。這一天,他打聽到一位老鄉叫方孝標,曾經在吳山桂統治下的雲南待過好幾年。這個人也是個書生,等吳山桂被清軍剿滅後,他回到了安徽,就把所見所聞,風土人情和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叫《滇黔紀聞》,書中除了這些民間傳聞,還把明桂王朱由榔在西南抗清的故事記錄下來。戴名世找到方向標,對他這本書非常感興趣,就要了一本作爲史料用。

二、

戴名世治學嚴謹,對這些蒐集來的資料詳細審閱,有些出處的地方,就要去查實論證,,這樣,幾年下來他一邊刪改,一邊收集新的史料,因而書寫得很慢。

這一天,又聽說以前跟隨過自己的門生餘湛,在雲南時,曾住在一所寺廟附近,聽一位老和尚講過桂王在西南宮中的軼事。這老和尚是位太監,曾侍奉過桂王,桂王被請軍剿滅後,他就逃出來出家了。戴名世一聽這位太監知道的事情肯定真實可信,就出資讓門生餘湛去尋找老和尚,餘湛到了地方,可老和尚已不在廟裏,不知去哪了。回來稟報,戴名世就讓門生把老和尚說的故事詳細寫出來交給他。

幾個月後,戴名世收到餘湛寫的口述記錄,就把先前的那本《滇黔紀聞》與老和尚說的故事對照,發現說的事情與《滇黔紀聞》很懸殊,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想到方孝標是位非常認真的人,他的書不可能違背事實。於是立刻再給門生餘湛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意說,“我要寫一部明朝正史,每一處來歷必須有依據,南明王逃離,抗清有很多真實故事鮮爲人知,我希望在這些明朝遺老死去前,能夠把他們所見所聞的事情講述出來,有個歷史記載,讓後人知道這些歷史”等等,讓餘湛再去寺廟儘快查詢找到老和尚蹤跡,覈實清楚。

三、

戴名世寫完這封信後,他的門生餘湛藍就去查訪老和尚,但始終也沒有找到,於是這件事就撂下了。

轉眼又過去幾年,戴名世就把做私塾教師積攢起來的一些錢,在家鄉南山買來幾畝地,蓋了幾間草堂,開了一塊耕地種植,然後自己埋頭攻讀八股文,開始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他還有位門生叫尤雲鄂的,在家裏住,幹些劈柴、擔水、耕種,跑腿等雜活。然後就幫助老師整理些材料,尤雲鄂一邊跟老師學習,一邊幫戴名世把這麼多年收集出來的資料和信件,整理出來,他自己出資,讓老師作序編匯成一本書,取名叫《南山集》。

戴名世因博學多才,在鄉鄰非常有名氣,他的這本《南山集》寫得也精彩,刻板發行後就在民間傳頌開來,流行了很多年,得到很多讀書人的賞識。

康熙四十四年,這時戴名世已經五十三歲了,參加了鄉試,高中舉人,三年後又考中進士,參加殿試又奪得第一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

戴名世由此名聲大噪,譽滿京城,慕名前來求教的人很多。由於戴名世博學多才,爲人豪爽率直、做學問精益求精,名氣愈來愈大,就遭到許多同僚的嫉恨和排斥。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趙申喬上奏章給康熙皇帝參劾戴名世,說他“竊取文名,恃才放蕩,中舉前私刻《南山集》對大清有詆譭的言論,如今他受皇恩,還不思悔改,實在罪該萬死,希望皇上嚴加懲處,告誡那些狂妄不謹之徒”。

戴名世沒有考取功名前,這本《南山集》就已經出版流行了很多年,官府沒有任何人說這本書存在問題,而當了官、出了名問題就來了。

四、

康熙接到奏章大怒,下旨叫刑部嚴查此案。刑部接到聖旨後,立即逮捕了戴名世,這戴名世做夢也沒想到天降橫禍。刑部怕他不招供,就動用夾刑,他年近花甲,書生之氣,那經得起夾棍大刑,只得招供說:《南山集》是我的學生尤雲鄂出資刻印的,是我執筆作的序,寫上他的名字,戴名世就把方孝標提供的《滇黔紀聞》來龍去脈整個經過,所涉及到的人和事招供出來。

招供後,刑部就按照名單去捉拿這些人,哪知道方孝標已經死去多年,於是就把他過繼給弟弟家的兒子方登嶧抓來拷問,他兒子那經歷過這種事,嚇得戰戰兢兢,就把早年聽生父說過《滇黔紀聞》的事情,並知道父親被抓後讓侄子把家裏的刻板燒掉等等的細節供述了。刑部緊接着把戴家、方家親屬和涉及本案的人逐個過堂,這些人都一一招供,戴名世的門生尤雲鄂也把他出資刻印《南山集》的經過供認不諱。

刑部在取得這些口供後,一看牽扯到這案子的人越來越多,因爲時間太久,看這本書的人太廣泛了,無法都治罪。於是主審就會同各衙門官員商量把涉及到本案的人定罪,奏明康熙皇帝。

康熙看完奏章就批准了刑部對南山案的主犯法辦: 一、對戴名世凌遲處死,其弟弟、祖父子孫全部斬首,二、對母女妻妾姊妹,子妻妾及十五歲以下的全部發給官宦家爲奴。三、方孝標已死,挖掘墳墓碎屍萬段,所有財產充公。他的兒子方登嶧、方雲旅和孫子處死,四、方氏族人一律發配黑龍江,五、其他涉及本案的人犯給予定刑入獄服刑。這件事受株連到案子中就把達幾百人,成爲滿清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字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