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晚高峯要不要收擁堵費?公交地鐵應該漲價嗎?

■ 文 | 鴻評論

近年來,全球興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設潮,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交通出行。阿里雲、滴滴等企業和部分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門合作,旨在減少交通擁堵,提升出行效率。

不過很遺憾,現實當中的效果比較有限,尤其在早晚出行高峯,擁堵現象仍然非常普遍。

當然,技術的進步需要時間,相信隨着數據的積累,“智慧城市”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未來一定能改善更多城市的交通出行狀況。

那麼在此之前,有沒有一種切實可用,能夠較快改善交通擁堵的辦法呢?

有一種肯定有效,但也備受爭議的辦法,就是在高峯期收取更高通行費。包括上調公交/地鐵的票價、收取核心城區擁堵費、上調收費公路通行費等方法。

我們有一種樸素的情感,認爲一切向老百姓多收錢的做法都是“與民爭利”,是不道德的。這出於傳統儒家文化的價值理念,是很自然的。

除了這種情感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理性的反對聲音。比如有觀點認爲,漲價並不能增加道路的數量,不能擴大供給能力,價格激勵在這裏不成立。

但是你想想看,雖然漲價不能在物理上增加運營能力的提升,但卻能讓總需求分散在更長的時間上,緩解擁堵狀況。同一時間出行密度下降了,通行效率提升了,不就相當於增加供給了嗎?

另一種反對的聲音認爲,乘客已經被“排隊和擁擠”勸阻了,凡是在高峯期出行的,已經都是最需要在這個時候使用公共交通的人了,否則他不會忍受這種痛苦。因爲時間是最公平的代價,所以無需再用漲價的辦法。

這種想法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排隊和擁擠”是一種代價,多花錢也是一種代價,兩種方法都是有效的,爲什麼只能用一種呢?蘋果好喫,難道就不能喫香蕉了嗎?而且漲價增加的收入,也能減輕公共財政的補貼壓力,從長遠看,有利於修建/增開更多的地鐵/公交線路。

還有觀點認爲,質疑高峯期漲價是濫用壟斷地位。不過道路、地鐵線路都是一種“自然壟斷”,和資源條件的約束有關。比如從天安門到西單的這段距離,只能修一條道路、一條地鐵,沒有必要、客觀條件也不允許修建更多的線路。所以壟斷狀態是當然的,並不能夠以此爲原因認定高峯期漲價就是不合理的。

我們應當從社會整體效益的角度考慮,高峯期出行多交費,在改善交通狀況的同時,社會整體效益是虧了還是賺了?

在計算之前,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統一衡量不同人之間價值差異的工具,如此才能進行整體上的求和。這裏姑且就用“經濟價值”,也就是用“錢”來衡量,因爲我們現在還想不出一個更好的評價方法。

具體來說,從微觀層面看,每個人創造的價值不同,單位時間的成本也就有高低。比爾·蓋茨、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要以分鐘計算,而一個農業社會的莊稼漢幹活差幾個小時甚至差一兩天也關係不大。所以在交通出行上,如果一個人的時間成本更高,他/她就有可能願意多花錢來節省時間,因爲整體上節省時間的價值要高於付出的經濟成本。反之,如果高峯出行增加的經濟成本高於節省時間的價值,那麼理性選擇就是錯峯出行。

從宏觀角度看,減少的浪費就是增加的社會總收益。原來所有市民的時間都被平均地浪費掉了,而現在能通過經濟槓桿的手段,把生產率更高(時間成本更高)的人篩選出來,減少他們無端浪費掉的時間,節省下來的時間價值就是全社會增加的總收益。

而且高峯期多收取的費用,也可以用在其他公共開支上。這類用途一般都是側重於保障普通大衆,雖然在交通出行上有些不便,但在其他方面可以得到更多補償,社會總福利也能因此增加。

你可能還是不同意,有錢就能自由,這不就是“歧視”窮人嗎?不過,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歧視”是個中性詞,它的意思是“區別對待”,代表的是一種“選擇”。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你選擇午餐喫牛肉麪,也就“歧視”了牛肉麪以外的所有食物。選擇就是歧視,它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應讓感情支配自己的大腦,越是這種容易引發情緒波動的話題,越應該冷靜下來充分調動我們的邏輯能力。

當然,真要實施高峯期漲價肯定會遭到不少輿論壓力,但其實也有曲線救國的辦法。就像火車票,既然不允許春節期間漲價,那就在平時打折,換個好聽點的說法就容易推行,但背後的經濟規律是一回事。再以北京的交通爲例,地鐵快速準時,需求量就大,因此地鐵不打折,而公交車打5折,自然就能分流一部分乘客,減輕地鐵運營壓力,提高公共交通整體系統的效率。

不管承不承認,喜不喜歡,經濟槓桿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如果確實能增加社會整體效益,提高社會總福利水平,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去實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