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書並沒有記載有陳宮與曹操同行,第一種是說呂伯奢的兒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殺之。其實我們看看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或許就會明白歷史上曹操是什麼樣的人,這可是他自己寫的傳。

小說的寫作基於三分真實,七分誇張。作者用個人的觀點來迎合民間的喜好。曲解也罷,正解也罷,都是人爲地解釋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無法還原的,因爲每過去的一天,都無法追憶,除非有時間隧道,我們能親自臨歷史現場,能見到歷史人物本人,作一個採訪,這樣就真實了嗎,也不真實,因爲就是他本人也不定一實話實說,歷史的真實可能性很小,只能貼近於真實的歷史。
民間爲何喜歡小說人物而曲解歷史真實,基於三點。
我們就以三國的曹操曹阿瞞爲例,看看小說人物怎麼被曲解的。我們選史書與三國演義中的一小段來做分析。
比如殺呂伯奢一家,史書與小說描述就讓人費解。
而三國演義是如何寫曹操寫呂伯奢的呢,說,曹操獻刀給董卓,被識破與陳宮一起逃命到老相識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並親自出去打酒。曹操與陳宮在家休息,忽然聽到屋後面有人磨刀,並有聲音說,縛而殺之如何。曹操一聽,在逃命中不如先下手爲強,不分男女連殺八口。原來人家正在殺豬招待曹操一行。曹操與陳宮趕緊逃走,路上正遇呂伯奢打酒回來。曹操一不做二不休,連呂伯奢一起殺了。陳宮大驚道,剛纔誤殺他的家人,現在再殺他,是何道理。曹操說道,呂伯奢回家一看,家人被殺安肯罷休。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一看曹操是狼心之徒,連夜離曹操逃命。
史書並沒有記載有陳宮與曹操同行,第一種是說呂伯奢的兒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殺之。第二種是說,是誤殺,但曹操很不心安有側隱之心,愴然無奈的說了那句,寧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負人我。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述成一個冷血無情之人,壞的很徹底,還有陳宮這個證人來證明。從一出場,曹操就是惡人,他的所做所爲都唯私慾而已。所以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奸臣罪人。
還有其他的如,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等等正史中曹操與小說中的曹操區別很大。
我們如何看待這類現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能人云亦云。首先,歷史上的這個人,他會有和我們一樣的思想與慾望,任何書的記載都會神話或者貶低這個人,這都是由後人來寫。他是一個平常之人,生活在一個亂世中,在恰當的機會進入歷史的眼簾,由個人演繹了一段屬於他的歷史,創造出不同的命運。假如是我們在處在那亂世中,有那樣的機會,也會創造出不同的歷史,任由後人評說。
其實我們看看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或許就會明白歷史上曹操是什麼樣的人,這可是他自己寫的傳。我這個人本來沒有什麼慾望,能當個徵西將軍就行了,可誰知道正逢董卓之亂,我不得不與敵人鬥爭,要是沒有我,天下還不知亂成什麼樣。這也許接近於歷史的真實,是歷史選擇了某一個人,不是某一個人選擇了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