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衆所周知,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不少人把這個賬算在了翁同龢的身上,說他在主管戶部之後剋扣海軍經費,致使北洋水師沒能添加一船一彈達六年之久,不僅如此,翁師傅還與李鴻章暗中較勁,處處掣肘,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無論是同治還是光緒,翁師傅絕對是百分之二百的忠誠和用心,當老師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能學有所成,所以他對這兩位皇帝都是真心的,是一心一意的爲他們好。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先來看一下“奸臣”這個詞的定義: “奸臣”,是指對君主,逢迎獻媚,迎合溜鬚,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私自利,從不大公無私的提醒警示,不忠於君主;欺下瞞上,對下百姓爲己利益打擊報復、橫徵暴斂,濫殺無辜。甚至弒君殺臣,弄權誤國營私、殘害忠良之臣。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衡量奸臣有兩個標準或者方向,第一,對待君主的態度;第二對待同僚、下屬以及百姓的態度。那麼按照這個定義的標準再來看,翁同龢翁師傅到底算不算奸臣呢? 首先,在對待君主的問題上,翁師傅既沒有逢迎獻媚,也沒有溜鬚拍馬,更沒有做出不忠於皇帝的事情。相反不僅皇帝很喜歡他,就連兩宮太后也很喜歡他,很信任他。 翁師傅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人家,祖上自乾隆時起便在職爲官。雖然家庭顯赫,但翁師傅並沒有紈絝子弟的那些毛病,自小就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6歲進入私塾,14歲時開始參加科舉,16歲中秀才,20歲時走上仕途,任刑部江西司七品小京官,在任職刑部的幾年裏,翁同龢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秉燭理案,給老爹打下手處理工作。當都忙完之後,又不知疲倦地溫習功課,練習書法,天長日久,翁師傅的學業和書法都大有長進。26歲那年,憑藉着一手好字以及策論的超水平發揮,翁師傅拔得頭籌,高中狀元!

之後,他被授予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從咸豐八年起,翁師傅歷任陝甘鄉試副考官、陝西學政、會試同考官、山西鄉試正考官等職。後因父喪,回家丁憂守孝,至同治四年期滿後,授命爲弘德殿行走,開始教授同治皇帝讀書。 之所以看中翁同龢讓他擔任同治皇帝的帝師,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首先,翁師傅官宦家庭出身,熟悉朝中及宮中的規矩。 翁師傅的爺爺叫翁鹹封,是乾隆朝的舉人,之後就再也沒中過進士,在官場中的最高職位也就是地方的學正,但是他的兒子翁心存卻比他爹有出息,不僅考上了進士,在之後的官場上也是歷任廣東學政、工部尚書、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長大,翁師傅自然從小就受到衆多規矩的薰陶,這就爲他日後在宮中辦事,特別是與太后溝通中打下了基礎。 其次,自身的文化教育好。 翁同龢6歲就開始讀書,即便是在刑部當了小官,也沒忘記學習,天長日久最終學有所成,於28歲考取狀元,說來也是天意,本來他的卷子被判爲第二名“榜眼”,但主考官複視之後將其改爲了第一。 第三、祖孫三代都做過於教育相關的工作 翁師傅的爺爺做過地方的教育局局長,老爹在廣東當過學政,而他自己在中狀元之後也在陝西、山西兩地從事過與教育相關的工作,可以說沒有誰比翁師傅更瞭解大清的教育體制和內容,沒有誰會比他更瞭解該如何去教授教學。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翁師傅佔有政治資本優勢 翁師傅的老爹翁心存在1860的戶部鈔票案中受到牽連,被咸豐皇帝指認的顧命大臣肅順彈劾過,並且受到了革職留任的處罰。1861年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逮捕並處決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再加上剛剛奪回權利的慈禧正是用人之際,於是她爲了收買人心,不但將被革職的翁心存重新啓用,而且還授予他體仁閣大學士的職位。也就是說從那時起,翁師傅他們家其實就已經是“後黨”的一員了,既然要給皇帝選派老師,慈禧太后必然要找“自己人”,所以在這一點上,翁師傅佔有先天的政治資本和優勢。 正是有了上述四點的原因,翁同龢順理成章的成爲了同治皇帝的帝師。 在教學方面,翁師傅的課程講述也是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所教內容也都是先從《帝鑑圖說》講起。這本書是張居正編撰的,全書收集了歷代賢君勵精圖治、興國安邦的典故八十一則,還有昏君反面教材三十六則;每個故事都有評語、有配圖,通俗易懂,發人深省。同治皇帝聽得也是津津有味,皇太后也誇讚他“講《帝鑑》甚明暢,上頗樂聞”。

除了講故事之外,翁師傅還教同治皇帝作詩、對對子,由兩三個字到五言、七言,同治皇帝的學問也有長進,有時還能對仗出佳作。 在給同治皇帝擔任講師期間,翁師傅還要去養心殿給兩宮太后講《治平寶鑑法編》,五天去一次,翁師傅主講南宋孝宗至明崇禎皇帝的十五個專題,每次講述都分爲講、問、答三個環節,期間翁師傅常常與當時的現實情況相聯繫,借古喻今,切陳時弊,因此深得兩宮太后的信賴和看重。 同治十三年愛新覺羅·載淳離世,在這之前,同治皇帝雖然跟隨翁師傅唸了12年的書,但學問並沒有太大的長進,與翁師傅最初的期望背道而馳,在加上同治皇帝過早的離世,翁師傅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兩宮太后對他信任有加,同治皇帝學業不精不是翁師傅的責任,看到兩宮太后垂淚挽留,翁師傅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奪眶而出,他沒有理由和勇氣推辭這個任務,這不僅是兩宮太后的信任,更是一份責任,也就更能理解他在此後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光緒元年十二月,翁同龢被任命爲帝師,教授四歲的光緒皇帝讀書,這一教,就又是21年。 在教育光緒皇帝期間,翁師傅吸取同治皇帝的失敗教訓,想盡各種辦法、誘導、鼓勵光緒學習。有時以誇獎爲主,有時又以“方便之法”,先讓小光緒看圖畫,待興趣被勾起時候,再去讀書。翁師傅因材施教、方法多變,最終將沉默守靜、性格內向的光緒培養成了一個好學的皇帝。 除了在學習上因材施教外,翁師傅還對小光緒的身體、生活關懷有加。光緒小時候很害怕打雷,每逢打雷,他就跑到翁師傅身邊躲到他的懷裏,而翁師傅也絲毫沒見外,就像哄自家孩子一樣緊緊的抱住光緒,撫摸他的額頭,安撫他。 光緒皇帝還很喜歡玩翁師傅的鬍鬚,時不時的也淘氣一下摸一摸,揪一揪。每到換季或者光緒身體不適的時候,翁師傅就適當減少課程,對小皇帝噓寒問暖。有的太監欺負皇帝小,對皇帝的要求不當回事,翁師傅也是親自過問,既維護皇帝的尊嚴,也維護學生的利益。

久而久之,在小光緒的心中,翁師傅就像一顆種子不但種下了,而且還生根發芽了,他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越來越融洽,幾乎到了難以分離的地步。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無論是同治還是光緒,翁師傅絕對是百分之二百的忠誠和用心,當老師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能學有所成,所以他對這兩位皇帝都是真心的,是一心一意的爲他們好。 而且翁師傅的所作所爲,不但小皇帝看見了,記在了心裏,而且兩宮太后也看見了,記在了心裏。 如果不是翁師傅盡心授課,講課的方法深得小皇帝的喜愛,又怎麼會得到誇讚,又怎會有機會去給兩宮太后“講課”,兩宮太后又怎可能聽他閒談胡扯,還聯繫現實,鍼砭時弊,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翁師傅對皇帝、對太后,是絕對的用心和忠誠。皇帝和兩宮太后對他,也是喜愛和信任。 那麼翁同龢對同僚,對江山社稷是否存有私心,是否做了什麼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呢? 衆所周知,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不少人把這個賬算在了翁同龢的身上,說他在主管戶部之後剋扣海軍經費,致使北洋水師沒能添加一船一彈達六年之久,不僅如此,翁師傅還與李鴻章暗中較勁,處處掣肘,真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 海軍經費清宮裏一條看不見的“戰場” 根據近幾年對清宮檔案的整理和研究,紫禁城北中南的三海工程並沒有無償佔用海軍的經費,所借款項後來也都指定專款進行了歸還。 當時時任戶部尚書的閻敬銘還對清朝200多年的財政情況做了徹底的盤查,一通計算之後,家底兒還有多少終於知道了。到光緒這代,大清的賬戶上還有700多萬兩銀子,各位可注意,這筆錢是戶部賬戶上的,並不是單獨的海軍賬戶的。

對於這700多萬兩銀子的花銷,老太后打算修頤和園,但閻尚書不同意,因爲當時黃河決堤,水患嚴重,這筆錢應該用來救災,結果老太太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閻大人被趕回了家。 翁師傅繼任戶部之後,他明白麪對的是怎樣一個現實,這個遊戲中的規則怎樣,稍有不慎就會將自己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果修建園子這事能繼續推進,並順利完成,作爲大臣,他就能看着慈禧太后退居二線頤養天年,光緒皇帝徹底親政。作爲老師,他將會看到自己含辛茹苦培養的學生終於有一天“畢業”了,他將在未來親政的日子裏憑藉自己的所學來治理這個國家,翁師傅當時的內心應該是既期待又激動。

爲了讓修園子的工程能夠順利推進,同時又不能太過張揚,翁師傅以“海軍軍費”的名義向各省督撫們籌款,底下的大人們自然也是心知肚明,藉着這個機會,也是向太后表示“忠心”,最終,爲修頤和園一共籌集到經費260萬兩,這筆錢可不是大清戶部的財政撥款,完全是督撫大人們的私人“孝敬”。 原以爲打着“海軍經費”的名義給老太太籌集修頤和園的銀子,會減輕輿論對中央的壓力,總不能直接去徵收“頤和園修造費”,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在加上時任監管頤和園工程和海軍建設的光緒皇帝生父醇親王的摻和,這件事就更說不清楚了,於是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的事就這麼開始傳開。

而李鴻章李中堂那邊也沒真正缺過錢,甲午戰爭淮軍尚有存銀800萬兩,開戰之後,翁師傅立刻讓戶部撥銀650萬兩給海軍,雖然倉促,但至少說明翁師傅沒有故意壓制海軍。甲午的戰敗,敗在大清的體制,敗在大清的陸軍,如果陸軍都能像海軍那樣應用作戰,如果陸軍都能像左寶貴、聶士成那樣,日軍怎會輕易度過鴨綠江,怎會兵不血刃而佔旅順,北洋水師又怎麼會坐困劉公島腹背受敵? 對翁師傅講話意思的誤解 甲午開打之前,對於是否與日本開戰,清廷內部分爲主戰和主和兩派,主和派在中央以孫毓汶和徐用儀爲代表,地方代表是李鴻章。而主戰派那邊從老太后到光緒皇帝,都覺得應該教訓一下日本,因爲它乾的實在太過分了。

翁師傅自然也支持主戰,他的門生王伯恭後來去拜訪他時,還特意詢問了對與中日即將爆發戰爭的看法,在他撰寫《蜷廬隨筆》中有這樣一句話“...翁同龢說:‘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而這句話也成爲後人攻擊翁同龢的把柄,說他有借刀殺人之嫌,借日本人的手來“殺”李鴻章,通過對外開戰來達到排除異己的目的。 其實,翁師傅當時的原話是“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爲整頓地也。”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之後就被曾國藩裁撤了,所剩下的數量不多的老部隊,現在還有多少戰鬥力都還是未知數。而淮軍在李鴻章的建設下,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近代化的一支軍隊,不僅裝備有洋槍洋炮,而且還擁有海軍。爲了建設北洋,李鴻章隨意的就將南洋水師同類型先進的蚊子船調到了北洋,把原本爲了加強臺海防務的“致遠”級穹甲巡洋艦和“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統統調入了北洋。到北洋成軍時,其規模不僅是中國最大的,甚至在遠東乃至世界上都數一數二。這就好比自家的孩子,平時誇他學習在好,不如經歷一場考試,讓分數說話見分曉。 同理,北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現在到了該亮劍的時候了,卻又說打不過不肯出擊,但凡是個人站在朝廷、光緒、慈禧的角度去想想,誰會信?誰不會想他李鴻章是否在打自己的小算盤?

而這句話的真正解釋,或許是“我倒要看看他李鴻章是不是真心實意的爲朝廷出力辦事!”,這麼一看,翁師傅哪有私心,哪裏與李鴻章針鋒相對? 不僅如此,在甲午戰爭期間,翁師傅也是多付辛勞,爲前線將士籌集糧餉,給朝廷舉薦主戰派將領。也絲毫沒有損害同僚、打擊異己的事情。 結語:

綜上所述,翁同龢其實並不是奸臣,他只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情,做了他份內的事情。如果非要給他定個性質,貼一個標籤的話,“愚忠”或許較爲合適,從他身爲兩代皇帝帝師以及對光緒的關愛來看,他太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出息,他對於皇帝的感情已經超出君臣、師生之情,就像是對待自己家人一樣,那麼精心培養、用心呵護。但同時他又像其他很多讀書人一樣,空有一腔熱血,但最終什麼事業沒做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