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便是醇親王府第一位皇帝的由來,很顯然,運氣成分居多。這便是爲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

醇親王奕譞是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地位崇高。當然,比這更值得稱道的是,奕譞雖然沒能當上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卻連着登上大清國的龍椅寶座,此外還出了一個攝政王,堪稱清末第一家族。

那麼,這醇親王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爲何能連着走出兩位天子,外加一位攝政王?

其實,這說來也是運氣。話說1874年,清穆宗同治皇帝駕崩,年僅十九歲,並沒有留下子嗣。同時因爲同治皇帝乃是咸豐獨子,所以同治皇帝也沒有親兄弟。如此一來,大清國就陷入了一個沒有嫡系血親繼位的情況。當然了,愛新覺羅家族枝繁葉茂,嫡系血親沒有,那就從旁系裏面找,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但是問題來了,旁系該選誰呢?對此,明朝有過先例,按照朱元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定,繼承人的人選應該是旁系裏面繼承順位最高的那一位。比如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同樣是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最終選了繼承順位最高堂弟朱厚熜,因爲他的父親興獻王是明武宗父親明孝宗的親弟弟。

但是清朝可不是明朝,朱元璋“皇明祖訓”那一套在這裏並不能成爲硬性規定,一切都還得看當時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怎麼選?

而咱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最後選的是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其出自醇親王府,父親是醇親王奕譞。而奕譞乃是道光皇帝的七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所以,光緒帝算得上是同治皇帝的親堂弟。

但是,這個身份並不足以讓光緒帝成爲皇位的第一人選,因爲一譞並不是道光皇帝的嫡子,和咸豐皇帝只是同父,並不同母。雖然他是地位崇高的親王爵位,但哥哥恭親王比他能力更強,權力更大,聲望也更高。他這一脈的實力,怎麼都是比不過恭親王的。

所以,慈禧之所以選擇醇親王一脈,更多的是看重醇親王的可利用價值。

首先,醇親王是慈禧的堅定支持者,當初咸豐帝駕崩,慈禧之所以能夠發動政變,扳倒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除了恭親王的幫助以外,醇親王也出力不少。

其次,相比於恭親王,醇親王相對比較平庸,也就意味着更好控制。所以力慾望極盛的慈禧,不會放心的將皇位交到恭親王一脈手中,更聽話的醇親王一脈顯然更好的人選。

最後一點,醇親王奕譞是慈禧的妹夫,她的嫡福晉乃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所以光緒皇帝其實是慈禧的親侄子,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選擇光緒帝也在情理之中。

這便是醇親王府第一位皇帝的由來,很顯然,運氣成分居多。完全就是靠着慈禧和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幫忙。

至於醇親王府第二位皇帝的誕生,其實就更簡單了,因爲隨着光緒皇帝的登基,醇親王一脈其實已經算是皇族血脈。

1908年,沒有子嗣的光緒皇帝突然駕崩,大清國再度陷入了選誰當繼承人的難題當中。按理說,這次可以按照兄終弟及這麼這麼一個傳統,從光緒皇帝的兄弟中選,也就是醇親王府的那幾位載字輩。比如襲封醇親王的載灃就挺不錯的,一度被認爲是清朝愛新覺羅家族的一顆政治新星。

但是慈禧不願意啊,她想要給自己兒子同治皇帝找一個子嗣,所以同輩的載灃就被排除在外。而載灃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卻成爲了慈禧的選擇對象,這很大程度上是溥儀母親蘇完瓜爾佳氏的緣故,其乃是慈禧寵臣榮祿之女,算是慈禧的人。但是當時溥儀年紀尚小,而慈禧年事已高,恐命不久矣。所以就指定了溥儀的父親載灃來當攝政王,畢竟是爲自己兒子做事,想來也能盡心盡力。

這便是爲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這從來都不是因爲什麼功勞,更不是巧合,只是他們的存在剛好符合慈禧的利益。

其實,對於醇親王一家來說,這也並不是什麼好事兒。立醇親王府的子嗣爲帝,不僅意味着孩子從此成了深宮中的傀儡,而且整個醇親王府也要遭受牽連,從今往後也只剩下如履薄冰,稍有不慎,等待他們的就是萬丈深淵。

所以當初慈禧太后宣佈立奕譞第二子載湉爲帝的話剛一出口,奕譞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不能起······”

醇親王如此痛不欲生,並非演戲,而是他的真實反應,因爲他深知這對於醇親王府,很可能將會是一場災難。而歷史證明,奕譞的擔心並無道理。

兒子光緒是皇帝沒錯,但卻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住在深宮,沒有特殊情況,即便是生母也不能隨時見面。母子相思不相見,悲涼一生哪有幸福可言?失去父母之愛,也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就算是長大後,慈禧依然管着他,還給他取了個醜媳婦,葉赫那拉靜芬,失去了幸福的婚姻,親政後被慈禧控制,成爲傀儡,想有所作爲卻被慈禧軟禁,說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毫不誇張。

至於三歲被慈禧推上皇位的孫子,愛新覺羅溥儀,身處清末亂世,僅僅當了三年皇帝,便被人從龍椅上趕了下來。其半生在驚恐中度過,逃亡的日子更沒有幸福可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