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兵、財三權全部到手後,袁世凱依舊沒有直接逼迫清廷退位,而是授意駐俄公使陸徵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廷,要求清廷退位,同時以全體國務員的名義密奏隆裕太后,說明除了實行共和,已別無出路。自袁世凱重新出山那一天起,他便有一整套倒清、逼迫清帝退位的奸雄謀略:第一、重兵在握的同時要力避曹操欺人的惡名,因而他一面挾清廷殘存的兵勢施壓南方民軍勢力,一面又挾南方民軍的勢力脅迫清廷。

在逼迫清帝退位這一場權謀大戲上,袁世凱充分演繹了何爲曹操式的亂世奸雄。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響應,滿清將領根本指揮不動由袁世凱帶出來的北洋各鎮新軍,攝政王載灃沒有辦法,只得接受與袁世凱沆瀣一氣的奕劻等人的建議,重新啓用袁世凱。
此時的袁世凱,有徐世昌這位身居內閣協辦大臣的心腹之交提供情報,早已將京城的行情摸透,於是他待價而沽,對於清廷的啓用再三推辭,一直到被授以內閣總理大臣和統制全部兵權的欽差大臣,軍政大權全部到手的時候,他纔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新軍向南方的民軍發動進攻。
自袁世凱重新出山那一天起,他便有一整套倒清、逼迫清帝退位的奸雄謀略:第一、重兵在握的同時要力避曹操欺人的惡名,因而他一面挾清廷殘存的兵勢施壓南方民軍勢力,一面又挾南方民軍的勢力脅迫清廷;第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同時,袁世凱十分注重中外縱橫,獲得各國列強的支持被他視爲問鼎天下的前提;第三、當獲得各國列強支持,與南方民軍勢力達成交易後,對清廷下手,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又極力避免咄咄逼人之勢,而是一步步廢掉清廷殘存的力量。
正是在這樣的謀略下,當北洋新軍攻下漢陽,袁世凱獲得各國列強的支持後,他便按兵不動,北返京城,開始步步進逼已是苟延殘喘的清廷。
北返京城後,袁世凱做的第一件大事即是把昔日的威脅攝政王載灃擠掉,讓這個本就不成熟的慈禧太后指定的接班人,隱退藩邸;緊接着,袁世凱又以接濟軍用爲名哄勸隆裕太后拿出內帑,同時逼迫親貴大臣輸財援軍,這一招不僅讓愛財如命的親貴大臣們感到了切膚的痛苦,因爲害怕傾家蕩產而不敢妄動,更一舉讓清廷的財力陷入枯竭的絕境;政、兵、財三權全部到手後,袁世凱依舊沒有直接逼迫清廷退位,而是授意駐俄公使陸徵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廷,要求清廷退位,同時以全體國務員的名義密奏隆裕太后,說明除了實行共和,已別無出路。
將廢清、倒清的局面經營到這一步,袁世凱不再猶豫,就在全體國務員聯名密奏的這一天,他獨自進宮,覲見隆裕太后與末代小皇帝溥儀,上演了一出表面上君臣一同抹淚,實際是最後攤牌的權謀大戲。
這一次覲見,袁世凱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並以法蘭西革命史來恐嚇隆裕太后,最後以優待條件奉勸隆裕早順輿情,這三個動作真是將孤兒寡母喫得死死的。
那時的溥儀只是個六歲上下的小毛孩,這是他唯一一次見到袁世凱,雖然並不懂袁世凱此來的“險惡用心”,但袁世凱“虛僞”的表演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一生痛恨這個胖老頭。
關於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單獨覲見孤兒寡母是最重要、威懾力度最大的一環,袁世凱自知這是曹操式的奸雄逼宮,此舉一出,他的內心不僅有些慚愧,而且再也無法做出侍清的姿態,所以自此之後他再不進宮。
而在最後一次覲見隆裕太后,袁世凱在東華門遭遇炸彈襲擊,又恰好給了袁世凱不再進宮的絕妙藉口,冒失的革命黨在這個敏感時刻着實幫了袁世凱一個大忙。
按照溥儀的說法,袁世凱的最後攤牌把隆裕太后完全嚇昏了,於是連忙召集御前會議,把宗室親貴們叫來商量對策,拿主意。
這是溥儀正式退位前,滿清朝廷最後的掙扎。
一次接一次的御前會議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大罵袁世凱是曹操,慶王奕劻是喫裏爬外的敗類;第二、以恭王溥偉、肅王善耆、公爵載澤等所謂的頑固派宗親蒼白無力地叫囂個不停,但一說到實質的誰可領兵力挽狂瀾,一個個全都慫得不行;第三、隆裕太后的小算盤打得十分可憐,御前會議越開,她越是害怕失去最後一根救命保命的稻草,也就是袁世凱與南方談定的優待清室的那些個條款;第四、清廷最後的御前會議完全不敵袁世凱的幾句恐嚇,而代表袁世凱來恐嚇的各種角色也是一個接一個,一會是國務大臣趙秉鈞,一會是隆裕太后身邊的總管太監小德張。
這樣的御前會議開到最後,隆裕太后徹底絕望了,再不想見到這些只能添堵,絲毫不能扛下危難的宗室親貴們。
就這樣,象徵滿清權勢的御前會議終成了鳥獸散。
見時機已經徹底成熟,袁世凱立即授意以段祺瑞爲首的北洋將領從前線發來要求清帝退位的聯名通電,這是最後的逼宮,段祺瑞三造共和的首功便是拜這次行動所賜。
晚清確實也到了覆滅的時刻,恰在這時,滿清頑固強硬派中僅存的有些能力的良弼又叫革命黨給炸死了。
見大勢已去,頑固強硬派中主戰最力的肅王善耆、恭王溥偉等人首先跑掉了,一個跑到了德國人佔領的青島,一個跑到了日本人佔領的旅順,名義上他們說是要學申包胥哭秦庭,實際上完全就是癡心妄想,無稽之談,此時的各國列強早已站在袁世凱一邊。
宣統三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滿清朝廷終於覆滅了,隆裕太后頒佈了溥儀退位詔書。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標誌性時刻,許多人對清帝退位的現場情況很感興趣,其實這樣的現場平淡無奇,毫無看點,如果有看點,有衝突,那隻能說明一點,袁世凱玩得不夠漂亮。
事實上,隨着上述那一套權謀大戲演完,等到隆裕頒佈退位詔書時,剩下的僅是一個簡單的過場。
首先,有可能鬧事的頑固派、主戰派全都跑了;其次,貪生怕死、心中有愧的那一批人,例如奕劻,也都跑進東交民巷、天津租界裏去了;最後,主謀袁世凱是一定不會出現的。
所以最後出現在現場的只有袁世凱的心腹以及一兩個無關緊要的道具擺設罷。
都有誰呢?
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學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工農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大壽。
如果非要說溥儀退位的看點,大概有這麼幾點:第一、以胡惟德爲首的衆大臣沒有向即將退位的滿清太后、小皇帝跪拜,他們只象徵性地行了三鞠躬,走了一個簡單的過場;第二、袁世凱沒來,胡惟德說了幾句客套話,隆裕也說了幾句客套話,但彼此的客套話下卻是殘酷的現實;第三、隆裕太后的哭聲十分淒涼,但淒涼的背後也有一絲時代進步的溫存,畢竟沒有人頭落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