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郭煦荣昌区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为强化“三农”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从要素、资源、机制入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素有“小山城”美誉的荣昌区万灵镇,是一座以市兴镇的寨堡式古镇。依靠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万灵镇流转土地干起了规模化产业、依靠美景发展起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让老百姓渐渐走上产业路、吃上旅游饭。

万灵古镇

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荣昌区率先谋划,精准设计,创新实施了交通便捷、产业振兴、人才组织、乡村文明、青山绿水五大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荣昌的村庄地头、企业车间,随处可见村民谋发展、促跨越的忙碌身影。

近年来,荣昌区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为强化“三农”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从要素、资源、机制入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村社集体经济,不仅是件经济大事,更是件党建大事。”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他认为,村社集体经济“空壳化”,基层党组织就没钱办事,没法兑现民生承诺,时间长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下降,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减弱。

2017年,经过反复讨论研究,荣昌区扶持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通过自主报名、镇党委推荐、区里评审形式等方式,确定了昌元街道白象社区、清升镇古佛山社区等15个试点村(社区)。在市财政局支持下,荣昌区财政共筹集2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各试点村(社区)的启动资金,每个试点村(社区)为130万元、140万元不等。自此,荣昌开启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壮大。

荣昌区清江镇河中村村委会主任罗庆奎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便民超市和广场转转,对河中村的村民来说,这些地方不仅仅是购买柴米油盐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更是村里宝贵的集体财产。

“对超市、广场收租;成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股份合作社……河中村的集体资源变成资产,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7.5万元的收入。”罗庆奎说。河中村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之初,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村里进行清产核资,建立了台账,让每位村民都对村里的“家底”心中有数。

清产核资,是荣昌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的第一场“硬仗”,需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财产、核定资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资产范围主要包括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建立在清产核资基础上的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折股量化,是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河中村村民黄干友被确定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一,他说:“以前我是村民,现在变股东了。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在还尝试经营民宿,如果进展顺利,今年分红又会涨了。”

河中村户数多、体量大、村民情况各不相同,由村组干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清产核资小组统筹规划,分工作片对全村进行走访调查,重点对“享受福利、不同身份”等情况进行核实摸底。通过这些方法,最后形成图表和数据来展现村民的财产状况,唤醒了一些农村“沉睡的”集体资产。

在河中村的台账上看到,清产核资后,全村总资产为2652万元,村民可量化的净资产为677.7万元,成员股权总数为2955股,每股净资产为2064元。

“我们还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后使用的每一笔资金都要经过董事会表决。”罗庆奎介绍。“家底”摸清后,村“两委”干部使用资金程序将更严格,账目更清晰。

张义军表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手段、是杠杆,在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然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和市场主体合作,农民分到股份可以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2019年,荣昌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标五个振兴,以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和农业农村改革为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书写好新时代“三农”篇章。

夯实基础 荣昌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图为清流镇优质粮油基地

荣昌区围绕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1+3+N”产业体系。把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在农业园区建成加工车间5个、智慧农业示范点1个,晚熟柑橘出口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实现重庆市晚熟柑橘出口零突破。农村电商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荣昌区建立第一书记派驻工作机制,全面向脱贫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选派第一书记。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工程等“四大工程”,促进乡村人才集聚和素质提升。截至目前,回引本土人才206名,争创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设立乡村人才专项资金,支持乡村人才项目。3人次入选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资助项目人选、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员典型案例。1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700万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经过这几年的倾力打造,荣昌区涌现了一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典型。

通安村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发源地之一;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兰花、花椒、苗木等种植业基础较好,村域内现有渝西摩配、瑞力比燃气、锦坤陶瓷等8家企业,是荣昌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荣昌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所在地。

近年来,通安村党组织以建设“渝西最美乡村”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荣昌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开展了“名誉村官”“书记论坛”“村干部亲属享受惠农惠民政策十公开”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通安村先后被授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验点、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现场会示范点、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村、重庆市巾帼示范村、重庆市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围绕自身特点与优势,结合通安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通过策划包装“陶都知青”品牌,开发系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带动产品原材料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利用“在村头”农业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营销,助推通安村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三产融合,让通安百姓共享集体经济成果。

全面发力决胜脱贫攻坚

本刊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荣昌区1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8806户2844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现有贫困户104户315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为0.07%,总体上已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据统计,2020年,荣昌将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208公里。打通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还要解决村民出行“最初一百米”问题。荣昌区深化实施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工程,2017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3亿元,同时发动镇街、老百姓自筹资金9887万元,共计修建农村人行便道2541公里,惠及21个镇街137个村(社区)20余万农户。

观胜镇银河村是重庆市级脱贫村,也是荣昌区做为扶贫开发型乡村振兴试点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名位接受《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上任之初,村里全是泥土路,现在村内有硬化公路全部覆盖,人行便道户户通,自来水主管实现全覆盖。

路修好了,如何脱贫?2017年,银河村利用集体经济,组建了达生兔业有限公司,采取养殖企业 集体经济 扶贫专项资金入股的模式建成达生兔业规模养殖场,兔场投资23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入股46.59万元,是全区规模最大、标准化最高的种兔场,并于当年投入使用。第一年取得分红资金5.6万元,本村130户贫困农户在产业入股中分红2.8万,第二年集体经济收入6.1万元。果树、肉兔、中药材,作为观胜镇的主导产业,银河村党支部也跟随该镇党委政府的步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截至目前银河村发展白芷、枳壳、皂角、芍药、丹参等中药材1200余亩,种植果木近3000亩。

核桃村也是市级脱贫村,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河包镇核桃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吴永胜表示:“河包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我们可以以资源优势换发展空间。”围绕“增加收入、解决就业、用好荒坡”三大重点,吴永胜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项目。

2019年,重庆椿林聚业食品有限公司在核桃村发展辣椒订单种植100亩,订单保底回收价0.7元/斤,培养种植大户6户,辣椒产量达到2000斤/亩,实际回收价格1.7元/斤,带动农户增收600元/亩。

2020年,椿林公司与核桃村签订订单1000亩,二荆条保底回收价0.7元/斤、泰椒1.3元/斤。现在核桃村已有84户脱贫户、38户一般农户种植共计500亩(含村集体经济种植100亩),其中3名贫困户大户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并带动周边村、社区种植500亩。同时,辣椒产业发展还促进了椿林公司与核桃村集体经济合作,拟投资150万元在该村新建辣深加工厂,就地实现产品深加工,帮助集体经济增收。

银河村和核桃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脱贫只是荣昌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9年,荣昌区各级各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认真落实好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动态管理,持续开展排查核查,及时查漏补缺,精准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化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该负责人介绍说,2019年全年投入资金3453万元,培育形成笋竹、苎麻、茶叶、调味品、晚熟柑橘、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特色高效产业。落实到户产业帮扶资金690.15万元,确保了每户贫困户都有1—2个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通过落实托底安置、强化技能培训等手段,目前荣昌区有9019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既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零基础”贫困群众“输血”,荣昌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全区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57万元,其中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26万元,同比增长7.56%。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和巩固产业。

荣昌区扎实开展危房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严格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做到应改尽改。自2015年以来,荣昌区累计投入2.15亿元,改造危房9843户,实现了存量危房动态清零,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

同时,荣昌还加大医疗补助力度,精准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健康扶贫政策,2018—2019年度,区内医院垫付建卡贫困户门诊超20%比例和住院自付超10%比例的补助人次为6357人次,补助金额192.40万元,在家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有效减轻了贫困群众医疗负担。

在教育扶贫上,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2015年以来累计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资金31990.3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32万人次。

本刊记者从荣昌区扶贫办获悉,今年荣昌区将投入4400余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全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4月下旬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