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人是現代著名的中國畫和油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曾被徐悲鴻譽爲“中國藝壇代表人物之一”。他畫的《齊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認爲是不朽之作。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外,他與妻子蕭淑芳跨越幾十載的愛情之路,也廣爲稱讚。不爲人所知的是,他在獲得成功收穫幸福之前,曾經歷過一段極爲艱難困苦的歲月。幸好,時光總願溫柔以待那些熱愛生活的人,吳作人在嚐盡苦澀之後,品嚐到了甘甜的滋味。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擅長油畫、中國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副院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當選爲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六屆人大常務委員、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等職。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勳章”,1985年榮獲比利時王國王冠級榮譽勳章。

磨難人生路

1908年,小吳作人在蘇州出生,他是家中的第十個孩子。在3歲時,父親被害去世,留下祖母、母親兩代寡婦與一羣嗷嗷待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吳作人14歲的長兄半工半讀養家,兩個未成年的姐姐遠嫁他鄉作童養媳。

所以,對吳作人來說他的童年籠罩着一片灰暗之色。作爲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沒有太多優待,從未喫過一頓飽飯,也沒穿過一件新衣,爲了不費鞋,連活動範圍都被限制。

儘管生活清苦,吳作人也找到了自己的樂趣。調皮搗蛋的小吳,在祖父和父親留下來的大箱子中翻翻找找,竟然找到了兩大箱畫與許多未用的作畫用具,看着那些筆墨紙硯,他玩心大起,忍不住在紙上亂塗亂抹起來,開始了他的“早教”課程。

歷史的選擇

80年前,熱血青年吳作人走上了藝術道路。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都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聲勢浩大迅猛,深刻有力地衝擊着封建文化的傳統格局,激起深刻的社會反響,引起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問題的論爭。

每一個畫家都必須作出歷史的抉擇,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吳先生像許多先輩畫家一樣,主動選擇了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傳統,這是歷史的抉擇。

坎坷求學路

亂塗亂畫的經歷,激發了小吳同學對繪畫的興趣,在高中讀書時便和同學組織了美術組,爲日後的繪畫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一番努力,1927年至1930年初,吳作人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

後經徐悲鴻幫助,吳作人到了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攻素描、油畫,功力深厚。對此,吳作人感激涕零地說:“一生能遇到徐悲鴻這樣的恩師,真是萬幸也!”間作國畫富於生活情趣,不落傳統,學藝之餘他還參加南國革新運動。

快樂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吳作人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沒待多久,便受局勢影響要被驅逐離校。一臉愁容的吳作人找到徐悲鴻,說:“徐先生,學校已下令趕我走,你看怎麼辦呢?”

徐悲鴻深思了一會,說:“你到法國的巴黎去學畫吧!”接着不到三天的時間,徐悲鴻通過多方努力,把吳作人送到了去巴黎的海輪上,從此開啓了他走向成功的大門。

遊學西歐

1930年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白思天院長畫室學習。遊學西歐,他更深切地體會,東西方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有不同的美學追求。因此,他沒有喪失自我,不是盲目拜倒在西方藝術聖殿前。

入學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畫大會考中獲金獎和桂冠生榮譽。他勤奮學習,掌握了熟練的專業技能,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油畫作品,表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能。白思天院長稱讚他“既不是弗拉曼畫派,又不是中國傳統,用乃是充滿個性的作者”。

1935年,吳作人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西北之行

吳作人的人生閱歷、戰爭年代的磨難、個人生活的不幸與坎坷,都無形中爲他藝術素質的深沉內涵準備了感情基礎。四十年代的西北之行成爲其藝術生活的十分重要的轉折點。

1943年至1944年,赴陝甘青地區寫生,臨摹敦煌壁畫。

敦煌藝術的研究、臨摹、欣賞,不但大大的開闊了他對於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眼界,豐富了他對祖國藝術的審美情趣、造型、色彩語言的認識,啓發了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認識。

給吳作人後來的創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使他獲得了新穎題材,使他的油畫藝術面貌產生了一次飛躍,使他開始嘗試以中國水墨畫方式抒情達意,使他的藝術創作觀念更向中國審美體系迴歸,更加註意藝術的表現而加強寫意性。

後來創作的黑天鵝、犛牛、蒼鷹、駱駝正是這四種審美理想的化身。艱辛探索近七十年,吳作人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波折愛情路

“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實英聲相接攀。譬如行程千萬裏,得看世界最高峯。”這是恩師徐悲鴻在吳作人與蕭淑芳婚禮上的祝福詩。那時他40歲,她37歲,已不再年輕。但在二十年前,他們就已相識。

二十年前的吳作人與蕭淑芳都風華正茂,他是中央大學藝術系的才子,她是年輕漂亮的女學生。吳作人見蕭淑芳第一眼便鍾情了,想着找合適機會同她“搭訕”。

終於,機會來了。一天,蕭淑芳把自己從北平帶來的習作《一筐雞蛋》請徐悲鴻先生指教,吳作人正好在旁邊,便興沖沖的湊了上去。問了一句:“你畫的這些雞蛋是買來的嗎?”蕭淑芳白了他一眼,沒有搭理他。之後的人生,他們各自成了畫壇新星,也各自結婚生子。

然而,命運或許有意與他們開玩笑,他們各自的婚姻都遇到了不幸。1939年,因遇日本戰機轟炸,吳作人的妻子被炸死,兒子在不久也夭折身亡。婚後的蕭淑芳過的也不盡人意,臥病長達三年之久,重病期間丈夫棄她與女兒而去,令她心灰意冷。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歷過不幸遭遇的吳作人與蕭淑芳在滬上畫展上重遇了。“春心大動”的吳作人,特地作詩一首“三月煙花亂,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轉怯,未語淚沾襟。”濃濃情思全部表達在詩中。寫完情詩後又開始以作畫的方式追求蕭淑芳。一段時間下來,他爲蕭淑芳畫了多張肖像畫,包括那幅流傳甚廣的油畫《蕭淑芳像》。

寫完情詩,作完畫,吳大師開口對蕭淑芳做了深情表白:“再不相愛就來不及了,我們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就這樣,蕭淑芳那顆冰封的心被吳作人慢慢融化了,寫信給他:“人生是一次旅行,有泥濘黑暗,有險峯……儘管有過許多曲折和磨難,但畢竟春天會來,花總會開。”他讓她重新相信愛情與生活的美好。

婚後的二人,琴瑟和鳴相濡以沫。他們互相當對方作品的第一位觀衆與最真誠品評者。1949年,吳作人以蕭淑芳爲模特的油畫《南京解放號外》,震驚中國畫壇,這對相伴相守的畫壇伉儷也被更多人所知曉。

1997年4月9日,吳作人逝世。

磨難人生路

1908年,小吳作人在蘇州出生,他是家中的第十個孩子。在3歲時,父親被害去世,留下祖母、母親兩代寡婦與一羣嗷嗷待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吳作人14歲的長兄半工半讀養家,兩個未成年的姐姐遠嫁他鄉作童養媳。

所以,對吳作人來說他的童年籠罩着一片灰暗之色。作爲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沒有太多優待,從未喫過一頓飽飯,也沒穿過一件新衣,爲了不費鞋,連活動範圍都被限制。

儘管生活清苦,吳作人也找到了自己的樂趣。調皮搗蛋的小吳,在祖父和父親留下來的大箱子中翻翻找找,竟然找到了兩大箱畫與許多未用的作畫用具,看着那些筆墨紙硯,他玩心大起,忍不住在紙上亂塗亂抹起來,開始了他的“早教”課程。

歷史的選擇

80年前,熱血青年吳作人走上了藝術道路。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都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聲勢浩大迅猛,深刻有力地衝擊着封建文化的傳統格局,激起深刻的社會反響,引起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問題的論爭。

每一個畫家都必須作出歷史的抉擇,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吳先生像許多先輩畫家一樣,主動選擇了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傳統,這是歷史的抉擇。

坎坷求學路

亂塗亂畫的經歷,激發了小吳同學對繪畫的興趣,在高中讀書時便和同學組織了美術組,爲日後的繪畫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一番努力,1927年至1930年初,吳作人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

後經徐悲鴻幫助,吳作人到了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攻素描、油畫,功力深厚。對此,吳作人感激涕零地說:“一生能遇到徐悲鴻這樣的恩師,真是萬幸也!”間作國畫富於生活情趣,不落傳統,學藝之餘他還參加南國革新運動。

快樂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吳作人在中央大學藝術系沒待多久,便受局勢影響要被驅逐離校。一臉愁容的吳作人找到徐悲鴻,說:“徐先生,學校已下令趕我走,你看怎麼辦呢?”

徐悲鴻深思了一會,說:“你到法國的巴黎去學畫吧!”接着不到三天的時間,徐悲鴻通過多方努力,把吳作人送到了去巴黎的海輪上,從此開啓了他走向成功的大門。

遊學西歐

1930年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白思天院長畫室學習。遊學西歐,他更深切地體會,東西方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有不同的美學追求。因此,他沒有喪失自我,不是盲目拜倒在西方藝術聖殿前。

入學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畫大會考中獲金獎和桂冠生榮譽。他勤奮學習,掌握了熟練的專業技能,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油畫作品,表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能。白思天院長稱讚他“既不是弗拉曼畫派,又不是中國傳統,用乃是充滿個性的作者”。

1935年,吳作人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西北之行

吳作人的人生閱歷、戰爭年代的磨難、個人生活的不幸與坎坷,都無形中爲他藝術素質的深沉內涵準備了感情基礎。四十年代的西北之行成爲其藝術生活的十分重要的轉折點。

1943年至1944年,赴陝甘青地區寫生,臨摹敦煌壁畫。

敦煌藝術的研究、臨摹、欣賞,不但大大的開闊了他對於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眼界,豐富了他對祖國藝術的審美情趣、造型、色彩語言的認識,啓發了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認識。

給吳作人後來的創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使他獲得了新穎題材,使他的油畫藝術面貌產生了一次飛躍,使他開始嘗試以中國水墨畫方式抒情達意,使他的藝術創作觀念更向中國審美體系迴歸,更加註意藝術的表現而加強寫意性。

後來創作的黑天鵝、犛牛、蒼鷹、駱駝正是這四種審美理想的化身。艱辛探索近七十年,吳作人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波折愛情路

“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實英聲相接攀。譬如行程千萬裏,得看世界最高峯。”這是恩師徐悲鴻在吳作人與蕭淑芳婚禮上的祝福詩。那時他40歲,她37歲,已不再年輕。但在二十年前,他們就已相識。

二十年前的吳作人與蕭淑芳都風華正茂,他是中央大學藝術系的才子,她是年輕漂亮的女學生。吳作人見蕭淑芳第一眼便鍾情了,想着找合適機會同她“搭訕”。

終於,機會來了。一天,蕭淑芳把自己從北平帶來的習作《一筐雞蛋》請徐悲鴻先生指教,吳作人正好在旁邊,便興沖沖的湊了上去。問了一句:“你畫的這些雞蛋是買來的嗎?”蕭淑芳白了他一眼,沒有搭理他。之後的人生,他們各自成了畫壇新星,也各自結婚生子。

然而,命運或許有意與他們開玩笑,他們各自的婚姻都遇到了不幸。1939年,因遇日本戰機轟炸,吳作人的妻子被炸死,兒子在不久也夭折身亡。婚後的蕭淑芳過的也不盡人意,臥病長達三年之久,重病期間丈夫棄她與女兒而去,令她心灰意冷。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歷過不幸遭遇的吳作人與蕭淑芳在滬上畫展上重遇了。“春心大動”的吳作人,特地作詩一首“三月煙花亂,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轉怯,未語淚沾襟。”濃濃情思全部表達在詩中。寫完情詩後又開始以作畫的方式追求蕭淑芳。一段時間下來,他爲蕭淑芳畫了多張肖像畫,包括那幅流傳甚廣的油畫《蕭淑芳像》。

寫完情詩,作完畫,吳大師開口對蕭淑芳做了深情表白:“再不相愛就來不及了,我們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就這樣,蕭淑芳那顆冰封的心被吳作人慢慢融化了,寫信給他:“人生是一次旅行,有泥濘黑暗,有險峯……儘管有過許多曲折和磨難,但畢竟春天會來,花總會開。”他讓她重新相信愛情與生活的美好。

婚後的二人,琴瑟和鳴相濡以沫。他們互相當對方作品的第一位觀衆與最真誠品評者。1949年,吳作人以蕭淑芳爲模特的油畫《南京解放號外》,震驚中國畫壇,這對相伴相守的畫壇伉儷也被更多人所知曉。

1997年4月9日,吳作人逝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