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王翬、惲壽平,與王鑑、王原祁、吳歷一道被後人譽爲“清六家”,爲清代書畫藝術代表性的人物。這一干人中,唯惲壽平以花卉著稱。

他高超的畫技被世人推崇,一時間“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他引領一代畫風,爲清初漸趨衰頹的花鳥畫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

惲壽平:(1633—1690年),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又字正叔,號南田,別號云溪外史、甌香散人,江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畫家。晚年居城東,號東園草衣、東園客,後遷白雲渡,又號白雲外史。

惲壽平的花鳥畫沒有墨線,其法稱爲“沒骨法”,其花稱爲“沒骨花”,他筆下的花葉雖然無線無骨,卻有一種天然的風骨和神韻,清麗脫俗,一如他高潔的品行。畫法雖無骨,卻勝似有骨,而且現實中惲壽平是個很有骨氣的畫家,他傳奇精彩的人生一點也不遜於他筆下的花鳥畫。

他出生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爲官就是爲學,這樣好的家教,惲壽平纔是小兒一個時,就已通詩律,於同齡人中鶴立雞羣。

他生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之時,時局與個人命運是最爲混亂的。明朝一滅亡,父親兄長等誓不歸順清朝廷,帶着還是小孩子的惲壽平一起上戰場參加抗清鬥爭。

戰爭中哥哥身亡,又與父親走散,13歲的惲壽平就成了俘虜,去了清兵營。很萬幸,惲壽平打小就長得非常漂亮,縱是俘虜也掩藏不了他的清秀與眉宇間的貴族氣。又談吐得體,舉止文雅,與尋常人家的孩子很不相同。

打敗他們的清軍總督陳錦正好是個沒有孩子的人,眼見一個小男孩如此出挑,便與夫人收養了惲壽平,當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疼愛與教養。這真是命運對惲壽平的格外的眷顧,他若不是天生漂亮,也非官宦之家的後代,他無非也將在兵營裏與普通士兵一起顛沛,更談不上有機會與父親重新團聚,更不要說後來成爲名滿天下的畫家了。

於養父母家生活不過幾年,有次惲壽平隨養母去西湖靈隱寺燒香,竟然巧逢失散的父親。認出惲壽平的父親先未聲張,與靈隱寺的僧人諦暉一番商量之後,僧人便對前來燒香拜佛的陳錦夫人說,從面相上,惲壽平是與佛家有緣的人,但可惜只怕命不長久,出家或能保住可能會早夭的命運。

陳錦夫人是篤信佛法的人,爲了孩子的好,她認可了僧人的話,流淚將惲壽平留在寺院中離去,這樣父親纔出來與惲壽平相認相見。團聚後的父子一時也無他處可去,便於寺中生活數年,這數年間,父親親自教授惲壽平讀書作詩繪畫,給惲壽平的才氣打下了大好的基礎。

居住數年,待惲壽平長成了青年,父子二人才離開靈隱寺回到江蘇的老家武進。此時的家宅經過戰亂,人去樓空,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父子二人便捲起雙手,重建新家園,平整土地,在房前屋後的土地上種菜種糧食,喫什麼種什麼,一邊耕種一邊買來筆墨紙硯,照樣潛心研究書畫。

在人生交往中,惲壽平不趨炎附勢,不追名逐利,始終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個有骨氣的文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響應清朝統治者懷柔招撫的政策,拒絕參加科舉考試,也不願出來做官。

以他的才華和聲望,在清朝謀個一官半職並不是什麼難事,但他堅守民族氣節,甘守清貧,絕不仕清。他的書信字畫不署清朝年號,只用流年干支來落款。

與他不隨波逐流的性格相對應的是,他的書法同樣不跟風。當時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的書法,一時讀書人習董成風。惲壽平既然不參加科舉考試,就沒必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他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取法二王,兼習褚遂良、黃庭堅筆法,自成一家。觀其書跡,既有王羲之的溫潤秀美,又有黃庭堅的瘦勁修長,這是文人字,更是畫家字。

孟子曾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衡量有骨氣有志氣之人的標準。這句話用在惲壽平身上同樣適合,他沒有因爲總督府的富貴生活就迷失自己,沒有因爲粗茶淡飯的生活,就動搖自己信念和操守,也沒有屈服於清朝強權之下,他以一種沉默“不合作”的方式來抗議。

他又不同於八大山人那種憤世嫉俗的性格,把孤傲冷寂顯露於畫作之中。惲壽平即便對現實社會不滿,心中仍舊保持清淨寬和,運筆清逸飄灑,筆下的牡丹富貴吉祥,紙上的荷花清新高潔……他把痛苦哀傷的情緒深藏在心底,把健康樂觀的氣息展現於畫卷,這是一種有修養的文人風骨!

惲壽平的花鳥畫沒有墨線,其法稱爲“沒骨法”,其花稱爲“沒骨花”,他筆下的花葉雖然無線無骨,卻有一種天然的風骨和神韻,清麗脫俗,一如他高潔的品行。畫法雖無骨,卻勝似有骨,而且現實中惲壽平是個很有骨氣的畫家,他傳奇精彩的人生一點也不遜於他筆下的花鳥畫。

他出生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爲官就是爲學,這樣好的家教,惲壽平纔是小兒一個時,就已通詩律,於同齡人中鶴立雞羣。

他生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之時,時局與個人命運是最爲混亂的。明朝一滅亡,父親兄長等誓不歸順清朝廷,帶着還是小孩子的惲壽平一起上戰場參加抗清鬥爭。

戰爭中哥哥身亡,又與父親走散,13歲的惲壽平就成了俘虜,去了清兵營。很萬幸,惲壽平打小就長得非常漂亮,縱是俘虜也掩藏不了他的清秀與眉宇間的貴族氣。又談吐得體,舉止文雅,與尋常人家的孩子很不相同。

打敗他們的清軍總督陳錦正好是個沒有孩子的人,眼見一個小男孩如此出挑,便與夫人收養了惲壽平,當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疼愛與教養。這真是命運對惲壽平的格外的眷顧,他若不是天生漂亮,也非官宦之家的後代,他無非也將在兵營裏與普通士兵一起顛沛,更談不上有機會與父親重新團聚,更不要說後來成爲名滿天下的畫家了。

於養父母家生活不過幾年,有次惲壽平隨養母去西湖靈隱寺燒香,竟然巧逢失散的父親。認出惲壽平的父親先未聲張,與靈隱寺的僧人諦暉一番商量之後,僧人便對前來燒香拜佛的陳錦夫人說,從面相上,惲壽平是與佛家有緣的人,但可惜只怕命不長久,出家或能保住可能會早夭的命運。

陳錦夫人是篤信佛法的人,爲了孩子的好,她認可了僧人的話,流淚將惲壽平留在寺院中離去,這樣父親纔出來與惲壽平相認相見。團聚後的父子一時也無他處可去,便於寺中生活數年,這數年間,父親親自教授惲壽平讀書作詩繪畫,給惲壽平的才氣打下了大好的基礎。

居住數年,待惲壽平長成了青年,父子二人才離開靈隱寺回到江蘇的老家武進。此時的家宅經過戰亂,人去樓空,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父子二人便捲起雙手,重建新家園,平整土地,在房前屋後的土地上種菜種糧食,喫什麼種什麼,一邊耕種一邊買來筆墨紙硯,照樣潛心研究書畫。

在人生交往中,惲壽平不趨炎附勢,不追名逐利,始終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個有骨氣的文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響應清朝統治者懷柔招撫的政策,拒絕參加科舉考試,也不願出來做官。

以他的才華和聲望,在清朝謀個一官半職並不是什麼難事,但他堅守民族氣節,甘守清貧,絕不仕清。他的書信字畫不署清朝年號,只用流年干支來落款。

與他不隨波逐流的性格相對應的是,他的書法同樣不跟風。當時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的書法,一時讀書人習董成風。惲壽平既然不參加科舉考試,就沒必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他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取法二王,兼習褚遂良、黃庭堅筆法,自成一家。觀其書跡,既有王羲之的溫潤秀美,又有黃庭堅的瘦勁修長,這是文人字,更是畫家字。

孟子曾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衡量有骨氣有志氣之人的標準。這句話用在惲壽平身上同樣適合,他沒有因爲總督府的富貴生活就迷失自己,沒有因爲粗茶淡飯的生活,就動搖自己信念和操守,也沒有屈服於清朝強權之下,他以一種沉默“不合作”的方式來抗議。

他又不同於八大山人那種憤世嫉俗的性格,把孤傲冷寂顯露於畫作之中。惲壽平即便對現實社會不滿,心中仍舊保持清淨寬和,運筆清逸飄灑,筆下的牡丹富貴吉祥,紙上的荷花清新高潔……他把痛苦哀傷的情緒深藏在心底,把健康樂觀的氣息展現於畫卷,這是一種有修養的文人風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