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庭院生“金”記

雨後初霽,菜芽吐綠,松苗挺健,庭院裏灑滿陽光。白城市洮北區東風鄉綠水村貧困戶吳德巖,正在自家小院的菜地裏除草。看着地裏的菜苗長勢喜人,他的臉上洋溢着笑容。去年,吳德巖算了一筆賬:種植蔬菜的收入等於種植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收入的一半。嚐到甜頭的吳德巖今年決定繼續種植庭院小菜。

年過六十的吳德巖是綠水村地地道道的農民,高血壓和糖尿病長期折磨着他的身體,大田的活計已經基本幹不了。妻子鮑玉珍前幾年查出癌症,一場重病和術後需要服用的藥物,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外債累累。原本性格開朗的鮑玉珍也變得鬱鬱寡歡。30多歲的兒子因家境困難,至今都沒能成家。長年的病痛和貧寒的家境,讓吳德巖一家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全區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洮北區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採取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產業模式,引導農戶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小院種植蔬菜、果木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這股“春風”讓吳德巖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老吳在家沒?我和經開區的老海又來看你來了。”5月31日,綠水村黨支部的賈書記和幫扶單位第一書記一大早就來到吳德巖家入戶走訪。“是小賈書記和老海書記來了,快進屋。”鮑玉珍正在屋裏收拾衛生,聽到院外來人了,她趕忙放下手裏的活兒,走到屋外。

「精準扶貧」庭院生“金”記

這時,吳德巖也放下手中的鋤頭,笑着從菜地裏走出來。

“院子裏的菜和松苗長得怎麼樣?”小賈書記關切地問道。

“好啊,長得可好了,剛下完雨,天一放晴,這小苗蹭蹭長!”吳德巖笑得合不攏嘴。

“那900棵松苗的成活率咋樣?”老海書記追問道。

“就有三四棵沒活,我和老伴兒天天看着,地幹了澆水,草多了除草,活不累,挺省事的,放心吧,一定能養好。”吳德巖信心十足地說。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今年以來,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洮北區堅持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把扶志扶智作爲引導羣衆主動脫貧的總開關和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圍繞提振脫貧信心、提升脫貧動力,打出了政策宣講、評優樹模、激勵鼓勵等形式多樣的“志智雙扶”組合拳。

「精準扶貧」庭院生“金”記

在幫扶政策的引領下,今年開春,吳德巖又把他家房前屋後300多平方米的閒置地利用了起來,種上了大蔥、土豆、黃瓜、韭菜和100棵李子樹,預計今年又能收入1500元左右,李子樹明年能收入2000元左右。經開區今年也送來了“及時雨”,在工農、綠水兩個村的貧困戶中開展了以種植松樹苗爲發展方向,以租用農民庭院和給予貧困戶管護費爲增收措施,以“公司+農戶”爲運作方式,以黨員包保,附帶經濟責任,一包到底爲責任制度的新型扶貧模式,切切實實地將扶貧落到了實處。

截至目前,經開區組織機關幹部先後深入到26戶貧困戶家中,幫助每戶種植900棵松樹。三年內,每戶每年都能得到2000元的租金。吳德巖一家也是這項幫扶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搞庭院經濟,正對我老吳的路,我歲數是大了點,重活幹不了,但幹種菜的活還是沒有困難。國家給了咱們好的政策,咱不能只伸手向國家要,也得自己幹啊,我明白這個理兒!”吳德巖笑着說。好政策讓貧困戶有了底氣,長了志氣,小庭院讓他們有了新盼頭,看到了新希望。

「精準扶貧」庭院生“金”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