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激勵更多村民轉變觀念,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共同推動村子振興,村“兩委”班子依託“學思堂”平臺,在每週三“黨日活動+固定扶貧日”,積極開設政策理論、道德法制、文衛科普、實用技術“四堂課”提升村民綜合素質,並完善農家書屋和村級衛生室兩個陣地,先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廣泛開展了星級文明戶、產業帶頭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評選活動,激發了村民強大的內生動力,形成了“你追我趕努力脫貧、崇德向善人人爭先”的喜人局面。鄉村振興深入推進以來,甘泉縣橋鎮鄉閆家灣村以“美麗鄉村”行動爲抓手,創新實施“四村”(黨建強村、產業興村、“三治”治村、生態美村)發展模式,爲百姓建產業、整環境、正鄉風,一個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閆家灣正在形成。

鄉村振興深入推進以來,甘泉縣橋鎮鄉閆家灣村以“美麗鄉村”行動爲抓手,創新實施“四村”(黨建強村、產業興村、“三治”治村、生態美村)發展模式,爲百姓建產業、整環境、正鄉風,一個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閆家灣正在形成。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村黨支部被縣委表彰爲先進基層黨組織。

設施完善 更高的幸福感

閆家灣村位於橋鎮鄉背川,有仙神廟坪、閆家灣、屈溝坪、劉家溝四個村民小組,村子之前發展相對落後,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喫水靠井,交通靠走,通信靠吼”。

改變村民生活,村黨支部先從基礎設施入手。近幾年,經過縣、鄉各級政府與駐村工作隊的幫助,閆家灣村完善了村活動陣地建設,新建了廣場、活動室、廁所等;購買並安裝了健身器材;新修排洪渠2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28盞、景觀燈120盞;平整土地300畝;新建高位蓄水池3座、鋪設管網1500米;完成了屈溝坪、劉家溝等四個村民小組的巷道硬化,對全村房屋進行了房頂平房改坡改造,還將天然氣管道壓進村裏,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如今的閆家灣白牆灰瓦,綠樹環繞,花草掩映,一到夜晚燈火璀璨,美不勝收。這時尚且富有朝氣的新村子,讓大家有了更高的幸福感。

產業興旺 更強的成就感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產業發展有勢頭,農民致富就有奔頭。

閆家灣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農民主要收入依靠種玉米和一些小雜糧。爲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村黨支部經過多方調研,制定了養豬、養驢、種大棚、養牛、種香菇等長、中、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規劃,確保貧困羣衆能夠早致富、長致富。

貧困戶許融今年30出頭,原來和父母守着一口土窯洞,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去年開始,他在扶貧政策支持下養了12頭驢,並且在工作隊的幫扶下免費分到一座大弓棚,種植蔬菜,去年家庭純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我們村原本以傳統養殖爲主導產業,爲了適應環保及禁養區相關政策的新要求,在拆除養殖小區的基礎上,建設了連棟大弓棚30座,計劃由12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種植,將栽植時令水果,拓寬村民的收入渠道。明年,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大弓棚種植面積,走好產業轉型發展的路子。”村支部書記李偉說道。

現在全村產業覆蓋率達96%,鄉親們擁有了大棚、養殖等長短結合的產業,也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大家齊心協力向着小康之路大步邁進。

精神富足 更多的滿足感

消滅貧困首先要消除“精神貧困”。一直以來,全村以“不甘貧困、奮力脫貧”作爲重要指導思想,聚焦扶志扶智,鼓起村民的精氣神。

左東平以前是村裏有名的“二流子”後生,一年四季在外晃盪,掙不來多少錢。後來,在村黨支部的多方幫助下,學習了種植技術回村發展產業。

如今,他已養25頭豬,種植香菇2棚、金耳1棚、蔬菜4棚,實現了貧困戶到“致富之星”的華麗轉身。

爲了激勵更多村民轉變觀念,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共同推動村子振興,村“兩委”班子依託“學思堂”平臺,在每週三“黨日活動+固定扶貧日”,積極開設政策理論、道德法制、文衛科普、實用技術“四堂課”提升村民綜合素質,並完善農家書屋和村級衛生室兩個陣地,先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廣泛開展了星級文明戶、產業帶頭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典型評選活動,激發了村民強大的內生動力,形成了“你追我趕努力脫貧、崇德向善人人爭先”的喜人局面。2018年閆家灣村被評爲縣級文明村。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如今的閆家灣,昔日荒山荒坡盡披綠裝,平整的磚鋪小道將各家各戶串在了一起,白牆、藍瓦的院落乾淨整潔,村道兩旁鮮花掩映刺柏挺立,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一杆杆路燈排列整齊,彰顯着新時代新農村的活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