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村裏的人,村裏的事就是我的事!”這是安塞區沿河灣鎮方家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錦強一直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話,更是他開展駐村工作的座右銘,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卻字字鏗鏘。

今年33歲的李錦強是安塞區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5年7月,他作爲安塞區第一批選派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方家河村,由此開始了自己紮根基層、服務農村、改善民生的工作生活。

做產業發展領路人

方家河村是陝北典型的拐溝村,李錦強剛到村任職時,就面臨着一系列棘手問題:村子基礎設施條件差、缺乏主要產業……複雜的村情曾經一度讓他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

“村子發展存在困難和問題,組織纔會派我來村裏,我怎麼能在困難面前猶豫和退縮呢。”面對重重困難,李錦強在心裏默默鉚足了勁,“我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和囑託,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爲農村發展掃清障礙。”

改善村子基礎設施建設成爲李錦強首要解決的問題。李錦強告訴記者:“基礎設施是村子致富的一條腿,基礎設施不改善,村裏工作就開展不起來,一系列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

因此,他到村後通過走訪村民,摸清村情實際,和村“兩委”一起實幹苦幹,通過上報扶貧項目維修了崖堯組過水橋和1600米生產路,協調區水利局爲全村9個村民小組維修了自來水設備,又協調移動公司重建了信號發射塔,先後共在區司法局、區城鄉居民養老經辦中心、區環境監察大隊三個包扶單位協調到資金24.5萬元,用於各組維修生產道路、維護基礎設施、支持產業發展。

此外,在李錦強的努力下,村裏先後新建了40千瓦光伏電站、信號發射基站,並將寬帶鋪設到6個村民小組……隨着一件件實事落地,李錦強不斷收穫着鄉親們的信賴和支持,爲後來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了道路。

做貧困戶通路人

“錦強幫我們種植弓棚西瓜,找來技術人員給我們教技術,還幫助我們賣西瓜,時刻把我們的事放在心上。”村民張愛軍激動地說。

“李書記說這個短枝矮化樹三年就能掛果,到時候我們就不怕沒活幹沒收入了。”村民劉亞飛說到新建的果園時高興地說。

“李書記幫我辦了殘疾證,還給我買了雞苗幫我發展養殖業。”說起李書記,村民劉毛文充滿了感激。

方家河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94人,除11戶兜底保障戶外已全部脫貧,但鞏固任務依然非常艱鉅。基礎設施這條腿靈活了,另一條腿的產業也得跟上步伐。爲此,李錦強開始幫助貧困戶發展蘋果、弓棚西瓜、蔬菜和小雜糧種植產業。2018年,他又和村幹部帶領方家河組、崖堯組村民新建了短枝矮化蘋果園536畝,直接受益12戶78.8畝,鞏固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基礎。

在改善基礎設施和理清發展思路的同時,李錦強始終將貧困羣衆的致富路子當做心中的頭等大事。他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和家庭實際因戶施策,爲貧困戶出謀劃策、發展產業,幫助貧困戶兌現落實各種補助政策,讓村裏達到脫貧條件的貧困戶戶戶有產業。

做村民知心人

李錦強說他出生於農民家庭,經歷生活的洗禮,能更加體會到貧窮所帶來的苦難和無奈。他的父親今年76歲高齡,兒子還很年幼,由於扶貧工作的特殊性,他缺席了許多兒子成長的瞬間,也愧疚於不能經常陪伴父親。

記者在李錦強的微信朋友圈看到關於駐村工作的內容有很多,記載與親戚朋友共度時光的卻很少。扶貧路上,李錦強想到這幾年來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激動無比。他說,他已經成了方家河村的一分子,他爲自己全程參與了這場攻堅戰而榮幸,爲自己歷練了本領、磨礪了意志、獲得了認可而高興,爲村裏的發展變化和村民的脫貧而感到欣慰。

“前段時間他生病了,都是晚上回去輸液,後來爲了省事就直接注射肌肉針,先後十幾天帶病工作,沒有請過一天假。”沿河灣鎮黨委副書記孫建軍說起李錦強時話語間是滿滿的肯定與讚賞,“他默默無聞,認真工作,從來不講條件,曾先後三次被評爲‘安塞區優秀第一書記’,2019年全市擔當作爲幹部評選中被評爲‘優秀第一書記’,村民們有事都喜歡找他,都把他當做家裏人一樣。”

駐村4年多,在李錦強的努力下,方家河村發生了顯著變化:多年的難題解決了、羣衆富起來了、民風變淳樸了……看着百姓臉上滿意的笑容,李錦強心裏無比欣慰:“雖然臉曬黑了,人跑瘦了,嘴皮磨破了,但是真情投入贏得了百姓信任,辛勤付出換來了羣衆實惠,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