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爲了理想做過哪些努力。但理想從不挫敗人。

蔣方舟說,這個社會對小有才華的人最殘酷,一方面他們脫離了庸俗,不想過平庸的日子,另一方面,才華又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

這裏似乎預設了兩個前提:追求理想只有大有才華的人才有資格,才華與野心是一對。真的是這樣嗎?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分別”,這是周星馳電影中的一句經典臺詞。

有理想的小人物,也是周星馳電影中永遠的男主角。

無論你年齡幾何,相信你都曾在這些小人物身上看到過自己的影子,也在嬉笑中爲那份理想和堅持,流過自己的熱淚。

理想是什麼

百度詞條中,理想的定義是這樣的:人們在實踐過程形成的,有現實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嚮往與追求。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理想生髮於熱愛。熱愛,來自內心,來自天性,是力比多自然匯聚的地方,是生命力展示的舞臺。

現實生活中,理想與慾望常常會被混淆。《圓桌派》中竇文濤對此的解釋很到位:一定要結果的是慾望,熱愛過程的是理想

“我寫作,爲了成暢銷書作家,這個是慾望;我寫作,是因爲熱愛,不寫不行,這個是理想。”

當然不是說慾望就不好,慾望有它的力道和熱度。就像《傲慢與偏見》中的媽媽貝內特太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女兒們都能嫁出去。但也正是這個慾望,讓這個膚淺無知,庸俗無比的人物有了溫度,有了母親的光彩。當女兒們都有了歸宿後,她在親朋好友中炫耀的樣子也不再那麼面目可憎。

所以說慾望不壞,它讓我們看起來更像個人,一個有溫度的人;它可以激勵我們去努力。但是,因爲與結果緊密相連,慾望也讓我們常常經歷挫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句老話真切地道出了慾望與現實之間“時有衝突,常常相背”的矛盾處。

理想從不挫敗人。因爲理想與熱愛是一體的,有熱愛,就可化解挫敗。就像川流不息的生命河流,可以衝破礁石的阻礙,一往無前。

理想必然包含熱愛

《喜劇之王》中吳孟達演的場務對尹天仇說,你就是一坨屎,命比蟻便宜。尹天仇撿起被扔到地上的盒飯,回到自己的小屋,繼續看《一個演員的修養》。

不是不心痛的,但是這個苦,因爲心中有熱血,所以被沖淡了。

熱愛,可以讓一個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王陽明逃離南昌寧王的魔爪,孤身一人,在鄱陽湖上漂流之際,如果換作是你,會做何種選擇?前途一片渺茫,後有寧王百萬大軍追殺。從自保本能上講,找個安全的地方潛伏下來,等到戰禍之後再現身,無可厚非。當時當刻,沒有人說天降大任必須於王陽明。

但是一人一舟一顆丹心的王陽明,還是走下小船,走向戰亂,走進歷史。支撐他這麼做的是什麼?

千百年後,渺小如我們或者也可猜測,一定是他心中的熱血鼓舞了他,一定是他從小立志“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事開太平”的理想,讓他如此這般。

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我們或許沒有辦法像王陽明一樣平天下,但在遭遇生活艱難之時,是否也可以做到修身煉己,讓理想之舟度我們去往彼岸。

理想會催發踐行

如果你真的熱愛一件事,你一定會找尋各種途徑去踐行它。這就如同飢餓的人找尋食物一般,出於本能就好,不需要高深的學問。

這裏的重點是,你敢不敢傾聽本能,而不是被外邊亂七八糟的聲音,拐溝裏。這些聲音可能是父母的嘮叨:“你看你,成天搞音樂,將來早晚餓死。”“你看隔壁二狗子,人家做移動什麼p,都開上寶馬了。”

也可能是流行的價值觀左右了你的判斷。30歲時要實現財務自由該怎麼做;做自己之前,先把錢攢夠;理想和錢,我更願意談後者。好像誰再言說理想,就是一件臊眉耷眼的事,暗含了你沒錢,你不成功的意思。

好吧,你們說的都對。但我就是要去追求我的理想。你必須有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勁頭,纔有可能在現實的泥濘裏趟出一條血路。

追尋理想,就是找尋自我

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讓我們記住一個詞,醬缸文化。醬缸文化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讓人喪失自我。

對於中國人來說,從古——羞於談自我,到今——自我成天掛在嘴上,都在說明一件事,追求自我的路艱難險阻,血淚斑斑。

自我是什麼?

簡言之,自我是最初養育者的人格、以及他們與你的互動模式,構成了你內在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也可理解成是某種或某幾種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感受。比如你的父母是樂觀的人,他們在你生命最初帶給你的感受是快樂的,自信的。那麼這些感受就會內化到你心中,成爲日後你與他人、與這個世界打交道最重要的感受。這個感受“常常在”,很多時候令人“不得不”。

理想中必備的熱情、好奇心、勇氣,這些品格,本質上也是感受,是生命力幻化出的種種向外、向上、要去拓展的感受。因爲那種力道,你也會感受到“常常在”“不得不”——而這恰恰也是自我的重要特點。

所以說,理想與自我,有很大的重疊部分,這個重疊部分恰恰也是理想生髮,自我壯大的起點,是種子。

理想和自我都需要去找尋

自我與理想還有個共同特徵:他們就在那裏,但是你又不知道他們在哪裏。

理想不是目標,不是一拍腦袋就可以想出來的,也不是可以根據時下流行理念就可以編寫出來的。

理想來自內心。

如果你足夠幸運,也許在四五歲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未來要做怎樣的人。那麼,到你四十歲時,你必然成爲了自己的理想型。如果你是大多數中的一員,也許,你要找尋很久,才能與你的理想重逢。因爲理想來自你的基因。熱愛,就是探尋到這個基因最重要的線索。

自我也一樣,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始終在那裏。需要我們努力去把它找出來。

探索自我的過程,自然而然會幫我們找到所愛,也就找到了理想。反之亦然。

在少數實現了自我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自我與理想是緊緊綁定在一起,甚至可以說,理想即自我,自我即理想。在他們身上,自我不再是一個虛幻的詞,變得有血有肉起來,變得有路徑可循起來。

理想什麼樣,你就什麼樣。

因爲要在精神世界探到究竟,藝術家李叔同變成了弘一法師;爲了不讓祖國再受欺辱,國外著名大學教授錢學深回到祖國,成爲導彈專家;爲了喚醒國人,醫學生魯迅成爲文學家……

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燈塔,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路,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明確——當我知道我要去哪裏的時候,自我確認感也就油然而生。

但也有可能,很多人此生一直都在尋找,就像《親愛的旅人啊》中所唱,“你爲尋找或是告別,耗盡一生,也足夠讓人感動”。當然尋找這個過程本身也具備塑造自我的功能。

追尋理想,也是自我塑型的過程。

因爲熱愛,你與理想融爲一體,爲了理想,你會竭盡全力。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成型,發展,壯大。

自我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不是可以憑空塑造的。憑空塑造的,心理學有個專有名詞叫作虛假自我

真實自我的塑造需要有依託。

理想就是進行自我塑造最好的依託。當我們明確了理想,知道自己的方向以後,我們就會爲了達成理想,努力鍛造自己,改變自己,把短板補齊,把障礙掃平。就像爲生長中的小樹修剪枝葉,培土施肥。自我在這個過程自然就成長起來。這個過程是自發的,是有根基的,因此,它有底氣,可期待。

除了塑造自我,理想還可以救贖自我。

《肖生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因爲心懷理想,讓他最後得以通過幽暗的牢獄歲月,髒臭的地下通道,走向自由,走向救贖。《美麗心靈》,納什的救贖之路,在於他對數學的熱愛,最終讓他理智戰勝情感,重拾自我。

願賭服輸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舉着理想的火把,最終登頂珠峯。甚至可以說,無數人的理想猶如流星劃過星空,最終隕落,不知所終。但是,或許,有一兩個人,看見了你努力的樣子。那也足夠幸運。或許都沒有,只有你自己,孤燈,寂寥,無人言說。但是你知道,你曾經努力過,有火在你心中燃燒過,那個光和亮,讓你在那個過程中成爲了你自己,星辰可以作證,足以。

文/徐莉 燕園心理合作心理諮詢師

話題:

你的理想是什麼?

你爲了理想做過哪些努力?

相關文章